□王剑平 吴宇青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人们通过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成果,达到实现个人生存和发展的目的;同时,个人从自身的劳动成果之中获得力量及能力的确证和肯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进而实现幸福人生。浙江省宁波市东恩中学积极构建学校劳动课程化、家庭劳动常规化、社会劳动项目化的 “三化” 劳动教育养成体系,让学生尊重劳动、爱上劳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2017 年,在无经验可循、无案例可学、无规范可用的情况下,学校开发了 “爱 ‘尚’ 劳动” 系列拓展性课程,取名爱 “尚” 劳动,是爱 “上” 劳动的谐音,也有崇尚劳动之意,旨在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以劳树德的劳动教育课程。
为尊重人性发展的自然规律,学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不同道德水平的定位,以实现学生道德修养的梯度式进步,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见图1)。
图1 东恩中学 “爱 ‘尚’ 劳动” 课程目标
学校对不同年级,按不同课程目标,设置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七年级(上)“可乐” 劳动课程第一单元为例(见表1)。
表1 “可乐” 劳动课程第一单元安排
七年级的 “可乐” 劳动课程和八年级的 “真美” 劳动课程属于必修课。劳动必修课由学校专、兼职劳动教育教师组织教学,并与国家课程 “制作与探究” “技术与创新”,以及浙江省编教科书 《劳动》穿插起来,每班每周必修一节劳动课。九年级 “志远” 劳动课程属于选修课,安排在每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的课后服务时间。
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学校构建了 “读—联—做—评” 学习范式。
“读” 是主题阅读,引领劳动精神。各年级课程内容的第一板块设置 “主题阅读”,以针对性强的经典阅读为主,旨在引领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
“联” 是材料链接,强化劳动观念。第二板块设置 “材料链接”,选择全国知名的劳模事迹、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以及学校师生的点滴小事,旨在强化 “劳动最幸福,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 的观念。
“做” 是“想做” 结合,体悟劳动幸福。第三板块设置 “想一想、做一做”,该板块既设置了课堂中动手制作自己喜爱作品的环节,也有参与学校的日常维护和校园快乐农场的劳作环节,更有参加家务、社区实践活动的环节,体现了劳动教育的主体性、多样性、社会性,回归学生本位,体会劳动幸福。
“评” 是多元评价,感受自我成长。第四板块设置 “收获与评价”,引导学生反思课程学习,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并互相交流,这样学生就能从自身劳动成果中感受自我潜能的实现,由此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
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必须以家庭劳动为突破口,学生只有在家里习惯承担一定家务,学校对学生劳动习惯与技能的培养才能事半功倍。
以“家长学校” “家委会” 等渠道指导家长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推进家校携手劳动模式。
为规范家庭劳动教育,学校搭建了劳动教育框架:以“自我服务成习惯” 为基础;日常家务自觉地和父母一起做;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需要帮助时,主动服务;含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家务劳动能较为熟练地完成。比如,节假日或家庭的特殊日子,能够独立做好饭菜。
学校以 “获得体验、感受乐趣、培养习惯、提升能力” 为目标,梳理家庭劳动项目,形成 “清单” 推介给家长(见图2)。除了清单中的 “规定动作” 外,允许家长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适当增加或删减相关内容,灵活掌握 “自选内容”。
图2 东恩中学家庭劳动清单示例图
对部分家长而言,如何教育孩子从事家庭劳动是比较困惑的事情,他们常常无法做到有意识地随机开展劳动教育,因此,学校对家庭劳动的设计也成为必要。学校根据不同的需要,把家庭劳动设计成一份份家庭劳动指导单(见图3),然后再分发给家长带回家使用。家庭劳动指导单旨在帮助家长调动孩子的劳动积极性。
图3 东恩中学家庭劳动指导单示例图
社区是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大集体,也是社会劳动多样化的积极行为主体。学校积极推动劳动教育走出去,与社区、社会相联系,不断创新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多样化、丰富化、常态化。
学校采用集中组织打卡与学生个人参与打卡相结合的形式,量化学生的社区劳动。积极探索与学生居住小区挂钩、利用 “钉钉” 打卡等信息化技术的校外劳动模式,如实记录学生与家长或学生个体参与社区劳动的频率与时长,以周、月、学期为时间节点,定期了解学生参与社区劳动的频次及状态,适时与社区工作人员、家长、学生研讨调整社区劳动教育的内容,最大化地提升社区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阶段,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是初中阶段劳动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劳动项目化能够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整地经历立项调查、研制方案、实施方案、展示成果、评价改进等各阶段,在持续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应用、迁移创新、合作沟通等能力。
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学校鼓励教师、学生根据周围社区的真实问题来设计项目,如 “绿地养护”“梦想家园” “图书管理” 等切合社区现实和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成果也对社区开放展示。如果学生的项目真实地影响到社区的发展,那么学生就能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对社区的意义,从而达到教育效果。
学校注重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构建了以评促育、以评促行的评价机制。
建立表彰机制,以积分制为主,辅以劳动争章评价法。积分制的实施载体是 《学生劳动教育手册》 《记分册》,以及学生参与小组劳动实践活动的劳动素养评价表(见表2)。
表2 东恩中学学生劳动素养评价表
劳动争章建立在劳动素养个体评价结果的认定上,设立 “劳动积极奖章” “劳动能手奖章” “劳动创新奖章” “劳动服务奖章” 等,并辅以适当的物质奖励。学校定期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劳动表彰大会等,以扩大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巩固劳动教育的长期效应。
学校借助 “数字化校园” 建设,通过网络化、系统化、平台化的方式采集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信息,形成劳动素养评价结果的长期记录,定期了解学生参与劳动的人数及其劳动情况,适时调整学校劳动教育内容,最大化地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
发挥对劳动素养的监测、反馈和改进功能,进而推动劳动教育落地落实。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 “躬行” “服务” “创造” 三个维度,制定了涵盖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的评价标准,并将学生的综合测评结果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从而达到充分肯定学生劳动素养成长与进步的测评目的。
经过五年的实践,劳动教育成果已在学校处处开花:构建了劳动教育塑造学生品德的实践范式,提升了师生劳动素养,促进了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当然,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任务,如何让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上认识并体会劳动的真正内涵,打好幸福人生底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