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分析

2022-08-18 06:35:38张利红林俊峰曹新鑫王昭龙徐志超
河南化工 2022年8期
关键词:分流学院模块

张利红 , 林俊峰 , 曹新鑫* , 苗 鑫 , 王昭龙 , 徐志超

(1.河南理工大学 材料与科学工程学院 , 河南 焦作 454003 ; 2.河南理工大学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3)

近年来,“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众多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所谓“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指高校在招生录取时只按学科大类而不按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经过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分专业继续学习,分流后经过专业培养直至达成培养目标[2]。材料类专业是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强,与生产实际、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3]。

1 材料学院大类分专业概况及分流方式

2011—2015年大类招生进行1年学习后进行专业分流,2016年及以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以下简称材控)独立专业招生,其他专业继续进行材料类大类招生并进行1年学习后进行专业分流。2018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取得招生资格,也是先以材料类大类招生后进行1年学习,然后进行专业分流。分流前专业带头人会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讲座,并在大一下学期开设《材料导论》,让学生对材料学院专业设置及各专业材料特色有一定了解,学院根据各专业方向的师资及软硬件设施情况对各专业录取名额进行分配,分配情况见表1。

表1 材料学院2019年大类分专业方向情况统计表

学院按照“志愿优先、兼顾分数”的基本原则进行专业分流。每一个志愿内,按照学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排序,择优录取。其中综合成绩依据第一学年所有必修课成绩和学生日常参与第二、第三课堂活动及竞赛获奖情况进行量化测算得到“综合成绩”。

目前材料类分流后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个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无机非金属课程模块、高分子课程模块和金属课程模块。

2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

目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通过大类招生模式高考招收进入学校以后,前期大类培养,学习基础必修以及通识必修、材料导论等课程。 学生对学院专业、课程模块有了大概认识之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以及未来规划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 专业分流完成后,学生进入录取专业进行材料方面各专业课程学习。 为了便于管理,学生分流完成后会进行新的班级分配,在分流后的暑假进行,学生宿舍在专业分流后也会进行相应调整,学生日常活动主要以新的自然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各专业在完成专业分流后,往往会建立学生专业群开展本专业的学习与交流。

3 人才培养质量情况分析

3.1 学习成绩、学术表现情况

3.1.1近两年学习成绩分流前后对比

经2019级和2018级分流前后成绩对比,分流后一年(即大二)成绩均有所上升,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分子与无机非课程模块学生成绩提升较明显,其他专业方向提升相比高分子、无机非较少。与独立招生的材控专业对比,大类招生专业成绩普遍比材控专业学生成绩高一些。

图1 2018—2019年学习成绩分流前后对比

3.1.2近三年大类分流专业学术表现情况

学生第8学期素质拓展认定成绩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训练及成果、学术论文、报刊文章、专利、学科竞赛、文艺竞赛活动、体育竞赛活动、考试认证、各类讲座、社会实践),因此对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素质拓展成绩进行分析,近三年素质拓展优良率分布有所不用,2017级、2016级优良率最高的是高分子方向,2015级优良率最高的是无机非方向。在学术表现方面,高分子有较明显的高的优良率,金属学术表现较差。

3.2 升学就业情况

3.2.1近三年各专业考研情况

通过对学院近三年各专业考研情况分析,高分子近三年考研率都比较高,达到40%~60%。其次是材化和无机非,金属考研率较低,低于独立招生的材控专业。

图2 2015—2017年大类分流专业学术表现情况分布图

图3 2019—2021年毕业生各专业考研录取率情况

3.2.2近三年就业情况

通过对学院近三年不同专业就业情况分析,2021年材控就业率最高,而2020年和2019年材化专业就业率最高。整体来说,大类招生分流后的专业就业率较高。

表2 近三年本科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

3.3 学生专业分流问卷调查分析

根据针对学院2021年在校生关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332份采样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所就读专业的满意程度为:满意占50%,一般占40.36%,不满意占9.64%。参与调查问卷的学生中84.34%是专业学习后明确自己专业的,54.22%的学生赞同大类招生。

通过对学生成绩、学术综合表现、升学、就业等数据分析,对比材控专业独立招生数据,专业分流后不同专业、课程模块的学生出现较强的两极化差异,优等生堆积在热门专业,对其他专业选择欲望较低,只能通过捡漏等筛选方式,而这些学生与专业自身的培养方向和类型有一定矛盾,自然会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佳、体制落实有效性下降的问题出现。

4 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对策

大类招生这种模式是高等院校为了培养高尖端人才而探索尝试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下往往会面临专业分流的未来取向问题、专业分流系统不完善、课程衔接以及与后期社会就业衔接等问题[4]。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成绩、学术综合表现、升学、就业等数据分析,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4.1 面临问题分析

①专业分流情况问题分析。对比材控独立招生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专业分流后学生成绩、学术表现、升学就业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有个别课程模块、专业数据明显低于独立招生专业各项数据,这种现象的出行将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也不利于学生培养。一方面金属课程模块、材化专业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造成学习情绪低落,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鼓舞人,差的学习氛围也会给其他想上进的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同时教师上课热情也会因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被打击。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时亦易对这些专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更难招收高质量学生。 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问题分析。目前,学院采取材料大类招生,大一统一培养,大二根据学生意愿及实际师资条件进行规模有限的专业分流,分流时因受就业、从众思想影响,个别专业出现扎堆现象,分流后使学生出现较强的两极化差异。面对因调剂而未选到自己理想专业的学生,我们应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育人模式,需要给予重点关注,让学生重拾信心,积极学习。

4.2 建议对策

4.2.1优化专业分流方案

目前,学院分流前会提前向学生公布分流方案及分流后班级设置情况,并进行两轮分流志愿填写,第一轮预分流阶段,向学生公布各专业课程模块选报人数,让学生了解专业分流学生意愿情况后进行第二轮分流志愿填报,以第二轮填报志愿为准进行专业分流,按照“综合成绩”排名由高到低进行录取。该学院的专业分流方案会根据师生反馈意见并结合校内外调研结合进行不断优化改进。但是在专业分流前,很多学生对各专业了解较少,加上专业分流前主要学习的是大类通识课程,难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建议在大一时通过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等带动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使学生能在分流前对专业有所了解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4.2.2培养方案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该学院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分流前只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课程、计算机学科等通识必修课程,仅仅设置一门材料导论16学时的专业选修。学生无法通过课堂学习了解不同专业的特点,只能通过学院组织的专业带头人指导讲座、学术讲座以及来自所认识的高年级学长、学姐的口口相传。在专业分流前,为学生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很有必要,这样既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各专业的认识与理解,也尽可能避免专业分流时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减少学生对一些专业认识的误区,避免相关专业进行专业分流时招收学生质量与其他专业相距过大。

4.2.3加强专业学生管理

学生专业分流后,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管理措施加强学生的专业凝聚力。学生专业分流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对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对相对较差学生则需要重点关心、关注,加强引导,使他们重拾学习的兴趣、信心。每个专业设置学生专业负责人,直接对接专任老师关于课程等学业问题的具体事宜。

4.2.4加强软硬件基础条件建设

学院在人才引进工作过程、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基础建设过程要充分考虑各专业需求与发展前景,为各专业有效推进大类招生政策提供有效保障。

猜你喜欢
分流学院模块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初等教育学院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NSA架构分流模式
基于MEC的LTE本地分流技术
电信科学(2017年6期)2017-07-01 15:44:53
学院掠影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