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手册

2022-08-18 05:15江苏省教育厅双减工作专班办公室
江苏教育 2022年50期
关键词:双减学科培训

江苏省教育厅“双减”工作专班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江苏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相关工作要求。各地各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工作。江苏省教育厅“双减”工作专班办公室梳理相关政策要求,整合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编制《“双减”工作手册》。本刊择要刊发,以供广大读者参考借鉴。

一、作业管理

(一)政策要求(见表1)

表1 “作业管理”各方基本职责汇总表

(二)实践问答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一是引导学生每天自我计时,有效利用在校时间认真完成作业;二是教会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结合自己的学力和兴趣做好家庭学习的任务规划与统筹,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力争在完成作业之余参与社团和学科拓展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三是创设奖励免写制度,学生如连续两周都能够在校完成作业,就能得到一张“作业免写卡”,凭此卡可以免除一项家庭作业;四是组织学生自主讲评作业,促进同伴交流和互相借鉴;五是利用“错题集”“记录本”等,促进学生自主作业、自我反思,提升作业质效。

2.如何落实“作业校内审批、公示制度”?

健全作业校内审批、公示基本机制,明晰流程,常态化、规范化推进。要明确作业审批流程,可按照“备课组集体备课确定作业—分管领导审批—校内公示—教师个性化微调”来设定流程。

要完善公示制度,明确公示对象,及时向师生及家长公示;明确公示地点或平台,要公示在全校师生及家长均能看到的地方,如学校公告栏、微信公众号等,而不是只贴在校长室门口或仅抄写在本班教室黑板上;明确公示内容,既公示每天各学科作业内容,也公示完成作业所需时间;明确公示程序,在学科组或教研组等集体研制的基础上,由分管校长或各年级分管领导审批签字后公示。

3.如何有效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

一是制定作业管理统筹制度,对班级各学科作业总量进行全面调控。教研组在每周集体备课时,需形成下一周基础性作业安排汇总表;班主任每日协调本班所有学科作业的总量;年级组长实时了解和调控各班教学整体进度与作业总量。二是下放作业管理监控权力,让学生及家长参与作业管理。如班级学习委员可以对每天的作业总量进行监控,如发现当天作业总量过多,有责任向科任教师或班主任提出,家长也可向教师反映作业总量过多的问题。三是建立作业时长“熔断”机制,严格控制学生完成书面作业总时长。当小学三至六年级超过1小时、初中超过90分钟,或当天作业影响到学生睡眠时,家长和学生可申请后补或免做。

4.如何在作业设计和布置上体现分层要求?

立足学生成长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创新推出“基础+提升+特色”套餐式作业,把作业分为“必做”“选做”“鼓励做”几种类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主选择。同时,丰富作业形式,依据“重动手、重参与、重体验、重实践”的作业设计原则,设计自主阅读、歌唱绘画、手工制作、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等实践性作业,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创造力。

合理布置作业,加强个别化作业推送,注重认知诊断,探索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布置模式。尤其是数理化学科,导学案上要明确基础性必做作业和拓展性选做作业内容,进行弹性作业设计,允许部分学生根据个人学习能力自主选择作业。对于少数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探索免做作业机制,推送个性化作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5.如何拓展多样化作业形式,促进学生能力提升?

一是做好“错题本”整理。引导学生借助平台或软件梳理错题,进行错题分类归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的能力。

二是加强活动式作业设计。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让听、说、读、写全面开花,与唱、画、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智能的开发与活动结合起来,让作业变得有趣。

三是做好跨学科主题综合作业设计研究。围绕主题,多学科融合,设计如观察日记、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实验论文等多种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能力。

四是做好实践类作业设计研究,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尤其利用寒暑假和传统节日,设计长线作业,如舌尖上的节日、中秋探秘等,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主动探索。

6.如何避免实践性作业流于形式,演变成“家长作业”?

一是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要基于儿童的年龄及能力特点,使儿童在获得一定的学习能力之后能够独立完成,不拔高要求。二是对实践性作业的完成过程要有一定的监管,关注教师的指导过程,经常开展实践性作业指导的教学展示活动,提高教师对实践性作业的指导质量,使实践性作业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三是完善实践性作业评价机制,关注真实性,对于一些明显是家长代劳的作业成果,不可进行表彰。要以评价为导向,激发学生自主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同时,不以成果为唯一评价标准,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付出与成长。

二、课后服务

(一)政策要求(见表2)

表2 “课后服务”各方基本职责汇总表

(二)实践问答

1.如何吸引多元主体参与课后服务工作,拓宽课后服务资源?

一是协调师资配备,开展多样培训。要宣讲课后服务的意义,倡导党员教师、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带头,发挥教师交流调剂功能,合理整合学校师资力量,发挥教师专业特长;尝试对教师进行“特长”辅导与培训,指导教师“二次学艺”,满足课后服务需求。

二是学生自我管理,拓展活动区域。在每天的课后服务开辟20 分钟左右“自主活动”时间,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我管理,自主进入学校图书馆、微机房、体育馆、操场等区域活动。值日行政、值日学生辅助管理,确保在校活动安全有序。

三是区域联盟联动,资源共建共享。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盟学校合作,由联盟学校排出各校课程表,学校提供场地,共建单位派出授课教师,跨校走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四是挖掘家长资源,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尝试开设“家长课堂”,借助家长资源丰富学生校内生活。教育行政部门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聘请社会专业人士如非遗传承人等参与课后服务,积极联系校外教育基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实践能力。

2.如何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完成好作业?

课后服务可以设置若干个时间段,如自主作业阶段、个别作业辅导阶段等。为了保证学生在校能完成作业,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做作业的方式。班级可设置若干作业区,如自主作业区、小组合作区、教师一对一辅导区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喜好选择相应作业区。教师要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并在第二天向相应任课教师反馈,由任课教师及时跟进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3.课后服务如何兼顾规范有序和安全管理?

规范有序方面,学校要建立课后服务课程公示制度,课程安排不仅向师生公示,还要建立学校领导与家长委员会监督机制。学校每天至少安排两名行政人员检查教师课后服务情况,巡视课堂,检查教师在辅导期间有无玩手机、打电话、体罚学生等行为。同时,建立课后服务社团活动考核评价机制,将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评价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考核范围。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一周一公示,一月一汇总”的考评。

安全管理方面,学校要把课后服务安全放在首位,制定详细具体的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定期加强对学生活动场所、应急救护设施、消防设施的安全检查工作,做好安全应急预案,确保学生在校人身安全;要始终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学生课后服务加餐食品的安全;学校可以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职能部门进行“飞行”检查,到厂家去了解原材料采集及生产过程,把好质量关。在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学校要对教师、值班人员、保安等进行有效培训,加强对课后服务离校学生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4.如何做好校外辅导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一是建设校外辅导教师资源库。有资质的校外辅导教师,以个人名义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登记,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形成校外辅导教师资源库;学校在充分用足用好本校教师资源的基础上,再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所缺教师的学科与数量,在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调配的基础上进行双向选择。

二是完善校外辅导教师考核机制。由学校对参与本校课后服务的校外辅导教师进行统一管理,强化师德、考勤与课堂教学实绩的考核。学校与校外辅导教师签订工作协议,明确工作职责与规范要求,明确学校与校外辅导教师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学校对校外辅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每日必巡,安排课堂展示与随堂听课,及时掌握教学情况。

三是健全校外辅导教师保障机制。结合学校课后服务实际需要,合理选用校外辅导教师,确保校外辅导教师相应取酬,激发校外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实行课后服务,教师负担有所加重,该如何科学合理地给教师减轻负担?

一是学校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非值班教师在不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当天最早可以提前至下午四点下班。探索实施教师弹性上下班积分制,制定积分计算与使用的规则。根据教师每学期参与课后服务的次数给予积分。积分使用以学期为单位,可用于教师请事假、病假等方面。

二是在课后服务教师安排上遵循教师个人意愿。教师依据个人特长自主组建社团,研发相关拓展型和个性化的社团课程。

三是统筹考虑学校教师各种工作量。建立“行政领导对接一位课务较多的教师”的制度,每周帮他们分担一部分非教学性工作。

四是学校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及热爱教育事业且有一技之长的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加强课后服务力量,减轻教师负担。

五是关爱教师。鼓励学校推行“带菜回家”等人性化举措,帮助教师解决因课后服务影响日常生活的实际困难。

六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审等方面,向课后服务工作量大质优的教师倾斜。

三、考试管理

(一)政策要求(见表3)

表3 “考试管理”各方基本职责汇总表

(二)实践问答

1.如何加强对考试的监督?

一是建立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监管制度。对各学段考试次数和组织形式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建立考试次数向社会公示制度。每学期初将本学期拟要举行的期中、期末考试,以及省市质量监测等考试信息,通过学校公告栏、班级家长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家长公示。

三是强化考试监管督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定期教育视导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通过师生问卷、随机走访等形式,督查各学校考试次数、频度,了解学校有无组织周练、月考、变相考试等。组织责任督学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同时,对严重违规的学校问责一把手校长,并在各类考核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2.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学生的学科学业水平成绩怎么评?

一是采用星级评价。各学科根据本学科特点设计学业成绩星级评价单,综合形成独属学生个人的“学业成绩星级评价单”,推进实现科学、全面评价。

二是完善评价维度。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确定学科基础达标项目、每项内容的星级指标细则,形成“学业成绩星级评价单”。星级指标不仅关注基础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习习惯与态度、思维品质与能力等。

三是丰富评价方式。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项目评价,可选择课堂观测、实践操作、游戏活动等评价方式,让评价更具有趣味性与人文性。

四是调整评价结构。每门学科都有日常“项目评价”和期末“综合评价”,按7∶3的比例,换算得到学期整体星级水平。

3.小学三至六年级一学期只进行一次测试且不公布考试分数,如何评价学生发展质量?

一是强化过程评价。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基础知识过关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

二是重视综合评价。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学习习惯与学习表现、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是提高命题质量。加强教师命题研究,提升教师命题能力。命题既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增加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

四是优化评价依据。量化评价以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为依据,确定每学期学科基础达标项目和每项内容的星级指标。质性评价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并将其作为评价的依据。

4.考试数据如何处理?

学生考试原始分数是学生的隐私,应得到保护。学校应要求全体教师签订学生成绩保密协议书,每次考试试卷批改后,要将原始分数转化为等第。原始分数只能作为教师教学诊断的依据。

5.如何研制学校成绩的等级和星级?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三至六年级建议设3个左右的等级,七至九年级建议设4~5 个左右的等级。如可采用ABCDE 五个等级,根据年级总人数按比例划定各个等级的分数线。建议三至六年级,A 等比例为60%~70%,B 等比例为20%~30%,C 等比例不超过10%。建议七至九年级,A 等比例为50%~60%,B 等比例为30%~40%,C 等比例为10%,D 等和E 等尽量不超过5%。具体各等级的比例由各校结合校情自定。

6.学校不得公布成绩和排名,但是家长却迫切想了解孩子的成绩和所处位置,这个矛盾如何化解?

一是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家长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要看到学生考试的等第,更要看到学生每个阶段学习的态度和付出的努力。二是教师要经常以电话、家访等方式与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让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关注、过程性关注,而不是在期末考试后才关注。三是教师要针对某一次考试评价告知家长其孩子学习的优势和薄弱环节,以及进步情况,协同家长对学生进行个别诊断,及时了解现状、分析原因、明确方向、找到方法,让每一次考试成为学生后续发展的起点。

四、家校沟通

(一)政策要求(见表4)

表4 “家校问题”各方基本职责汇总表

(二)实践问答

1.家校沟通的具体形式和渠道有哪些?

一是编写各类家校读物。定期发放《告家长书》,将各类工作安排、近期注意事项等告知家长,向家长宣传安全知识、典型家庭教育案例等。学校开通微信公众号,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发布学校各类活动、评比表彰等家长关心的信息。

二是设立家校开放日。定期向家长开放校园、课堂,使其能够与学生、教师“零距离”接触,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举办形式多样的班会,邀请家长或学生代表发言;或由教师讲述家长的先进做法,进行榜样引领;或对班级近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三是鼓励家长入校开设社团活动课。学校定期组织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为学生带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四是举办亲子系列活动,定期推出典型家庭教育案例。学校可定期举办由家长、学生参加的亲子阅读、亲子娱乐、亲子研学、亲子运动等系列活动。制作优秀家庭教育、优秀亲子活动小视频,扩大影响力,指导更多家庭提高家教水平。

五是走进千家万户。举办“走进千家万户”家访活动,除了要求教师必须对新生家庭进行普访,还要做到“八个必访”,即对于生活困难家庭、学困生家庭、行为偏差生家庭、心理预警生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外来务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家庭必须家访。

六是搭建信息平台。教师合理利用微信、QQ等网络聊天工具,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形成家校和谐互动的“爱的朋友圈”。开设“父母信箱”,开通“校长热线”,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利用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进行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知识普及。

2.如何解决部分家长担心课后服务会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问题?

一是让家长看到课后服务的高成效。学校在开展课后服务时,要落实辅导作业、不讲新课的要求,所有的作业在学校全部完成;可邀请家长到学校了解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让家长认识到没有参加校外辅导的必要。另外,学校要狠抓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开展教研活动,如课堂教学评比、基本功评比、教学能手选拔赛等,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让家长代表进入课堂一同听课,让教师的课堂“透明化”。

二是让家长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明显进步。向家长展示教师是如何设计作业、如何优化作业布置的,让家长明白作业在精而不在多;向家长公示学校每周的作业晒台活动,让家长知道现在的教学不搞“题海战术”,而是走精品化作业设计之路,以克服焦虑心理。

三是让家长看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在保证学生完成每日作业后,安排兴趣小组活动,如书法、阅读、合唱、象棋、围棋、篮球、足球等,丰富学生课外生活,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乐趣。

四是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帮助家长转变不正确的育儿观念,如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在校内已完成课后作业,所以就疏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另外,没有课后作业的孩子可能沉迷于电子产品,家长要及时制止。

3.疫情期间的居家生活中,学校如何促进家校沟通?

学校云推送,一周一封信。细化对学生居家生活的全方位指导,以信的方式推送给家长,使家长明确居家职责,了解育儿方略。

年级云互动,一年级一主题。开展家长云课堂,指导解决居家生活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亲子活动,促进亲子沟通。

班级云家访,一家庭一方案。班主任连线视频对话家长,了解学生居家生活情况与成长需求。

家长云课堂,一家长一课堂。打造家长讲师团,录制家长微课程,面向家长、孩子,讲述家风故事、家教心得、生活实用技能等。

4.如何引导家长担好家庭教育的职责?

一是组织专家讲座,用好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同时,联合未成年人成长指导部门等开设线下讲座,群策群力协同育人,从而缓解家长的焦虑,让家长不再感到自己是在“孤军作战”。

二是引领家长阅读家教书籍。提供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的良方,使家长重视与子女的沟通、孩子居家生活的安排,以及孩子情绪的变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

三是开展家长分享家教故事活动。开展相关的家校活动、亲子活动等,让家长学会做智慧型父母,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5.如何引导家长高质量陪伴孩子?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双减”实施后,家长需要更用心地思考孩子的真实需求。学校要善于引导家长提升陪伴孩子的能力。

一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培训和家庭教育指导,线上线下相结合搭建培训平台。

二是定期了解家长的困惑,通过家长会、专家讲座、家长课堂、家长进校园等活动,为家长答疑解惑,让家长及时了解最新的家庭教育理念。

三是开展亲子体验活动,让家长现场体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成长环境,真正让家长不心慌、不焦虑。

四是启用QQ 群层级化管理模式,让家长委员会的影响辐射到每位家长,密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五是充分用好新媒体,通过每周荐文,推荐科学的育儿方式,引导家长做孩子的学习引航者、成长引路人、人生规划师、身心守护者。

五、校外培训治理

(一)政策要求(见表5)

表5 校外培训治理工作要求汇总表

表5(续)

(二)实践问答

1.学龄前儿童能参加英语、奥数等学科类培训吗?

根据中央“双减”意见和我省实施方案,各校外培训机构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外语)培训。

2.如何了解学科类培训机构是否正规?

确有学科类培训需求的家长,选择培训机构前做到“五看”:一看是否有学科类培训内容的办学许可证,二看是否有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证书,三看培训内容与收费是否与公示内容一致,四看是否落实培训预收费的资金监管、切实执行政府指导价格,五看培训机构是否与参加培训的学员签订了国家统一的校外培训服务合同格式化文本。

3.参加培训是否需要签订培训合同?

所有参加培训的学员,都必须依法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约定培训内容、时间、费用及退费等相关事宜。

4.培训机构预收费时长有何规定?

根据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收费管理和预收费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一次性收费(含充值、次卡等形式收费)不得超过3 个月;按课时收费的,每科一次性收取不得超过60课时的费用;按周期和课时收费同时进行的,只能选择收费时段较短的方式。校外培训机构提前收取费用时,按培训周期收费的,不得早于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按课时收费的,不得早于本科目剩余20课时或新课开始前1个月收取费用。

5.义务教育段学生今后还能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等校外学科类培训吗?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今后如需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线下培训只能安排在工作日周一至周五20:30 前,线上培训的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同时,提醒家长理性选择,着眼孩子身心健康,不要盲目参加学科类校外培训。

6.校外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是什么?

省发改委、教育厅和市场监管局《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线上和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属于非营利性机构,其收费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标准课时时长为45分钟,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标准课时时长为30 分钟。实际课时时长与标准课时时长不一致的,按比例进行折算。班型分为大班型(35 人以上)、中班型(10~35 人)、小班型(10 人以下)三种。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基准收费标准为:大班型25元、中班型40元、小班型60元。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基准收费标准为15元。浮动幅度为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各地结合地区实际差别化执行,可以按省定基准收费标准并在上浮幅度范围内执行,也可以按省定基准收费标准执行,暂不上浮,还可以低于省定基准收费标准执行。

7.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与线下培训机构在管理上有什么区别?

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指的是没有实体教室,在自建系统或第三方平台提供直播、录播课程的培训机构。目前,我省所有注册为线上学科类的培训机构均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

8.如何确保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培训活动?

一是加强常态化巡查,每天安排人员对机构进行检查;二是安排属地学校进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各个时间段都有巡查人员,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三是发挥属地管理作用,由属地综合执法部门进行检查处置;四是加强联合执法检查,联合教育、体育、文旅、科技、人社、卫健、市场等部门对违规机构进行处罚;五是加强资金监管,所有机构的预收费资金全部纳入资金监管平台,通过资金监管约束机构规范培训。

9.如何落实校外培训机构信息公示制度?

一是明确公示对象,要向全体学员及家长公示;二是明确公示地点或平台,要公示在全体学员和家长能看得到的地方或平台,如培训机构公示栏、微信公众号等;三是要明确教师信息(姓名、照片、任教班次、教师资格证),机构收费信息(收费标准、政府指导价、收费账户、监管账户、监管银行),以及学员合同范本等公示内容。

猜你喜欢
双减学科培训
教师培训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会议·培训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