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路
“病无良药,自解自乐”是说对于疾病的治疗并没有特殊的药物,最重要的是病人自己能够想得开,能自己说服自己,正确对待疾病。
此观点出自明代徐野君《春波影》:“自古道:‘病无良药,自解自乐。’你诗又绝情,画又绝妙,何不消遣些儿。”辉仙《你不养生,生不养你》:“病无良药,自解自乐。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养精神胜服药,贫知节俭胜营生。”
药物治疗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以药防病、以药减灾、以药治病,都是中医得心应手的法宝,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不过,药物的功能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重要,这是越来越被忽视的问题。有研究认为,50%的疾病不用药也能好,2/3的肠道疾病可以不用抗生素。许多病是人心里想出来的,有不少人是被疾病吓死的。北京市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说,在该市综合门诊就诊的病人中,有70%~80%的人存在着心理因素,有65%~95%的病种与精神压力有关。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中,有近3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中学生中也有约1/3的人有心理问题。心理因素还可以成为致癌的诱因,美国一学者对8000 名癌症患者的调查显示,他们中50%以上的人在发病的半年前有过强烈的精神刺激或严重的心理伤害。因此,如何加强对患者健康心理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也应是医学的主要任务,医生要学会应用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大体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自治和他治。自治就是自己劝自己,用恰当的态度对待疾病、对待药物,能够做到“自解自乐”;他治法包括找朋友、亲人倾诉自己心中的病根,以求通过他人的启蒙、开导、解释、劝慰,疏导自己,解开思想上的疙瘩。《大藏经》中有“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心平气和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一言,强调了“无 邪”“宽”“平”“和”“静”“定”等良好心境在健康中的作用,至今读来仍有积极的意义。
健康的标准,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社会进步的快慢紧密相连。按照新的标准,健康不仅仅是指机体不生病,而且包括健康的心理、健康的道德、健康的社会适应状态等更广泛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制定的十大准则是: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②处事乐观,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⑤能够抵挡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正常,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牙龈颜色正常;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这些标准包含了人体生理、病理、心理的诸多方面,涉及环境、社会、人文的广泛内容,其中的大量问题单纯靠药物是无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