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特征分析

2022-08-18 10:07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0
中国文化遗产 2022年4期
关键词:斗式木构祠堂

姜 磊(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510640)

程建军①(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1)

嘉应地区位于梅州西部,是客家文化中心地。清雍正年间,程乡设嘉应州,辖兴宁、长乐(今五华)、平远、镇平(今蕉岭),加上本属程乡县(今梅县),历史上称为“嘉应五属”。由于历史辖属及地理原因,嘉应五属的木构架具有文化共通性,祠堂木构架特征反映了当地木构建筑技术及艺术成就。

一、类型及分布

传统大木结构的构成,由面阔上的“间”和进深上的“架”组成。由于进深上的架数在嘉应地区差异较小,不能体现构架特征,本文用“跨”数表达,“跨”为进深方向柱或承重墙之间的梁架。嘉应地区民居“祠宅合一”,祠堂位于客家围屋的中心,一般由上堂(祖堂)、中堂和下堂三进组成,平面方正,柱网整齐,面阔基本为三开间。上堂(祖堂)和下堂多为山墙搁檁形式,祠堂木构架主要集中在中堂,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嘉应地区木构架形式除少量“穿斗式”木构架(TYPE-1),其余均为 “抬梁式”的“插梁”木构架,根据跨数,又分为两跨木构架(TYPE-2)、两跨减柱木构架(TYPE-3)、三跨木构架(TYPE-4)和四跨木构架(TYPE-5)等。为了便于分析,将构架进行标识,构架中的挑檐檁用“T”代表,跨间椽数用数字代表,建筑正面朝右,如“T-2-6-2-T”表示前后挑檐前后乳袱中跨六椽袱木构架(见表1)。

表1 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形式统计(年代参见族谱记载)

通过图表分析,可以看到以下特征(图1、2):

图1 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类型比例

三跨木构架占比67%,是嘉应地区的主要形式,明代已有,清代定型。其中,中跨六椽架居多,清鼎盛时期也有用八椽袱增加跨度;

嘉应地区的三跨构架也是岭南广府地区祠堂的主要形式,根据王平博士论文研究,十三架桁屋前后三步梁的构架形式有24例,占比37.5%;十一架桁屋前后双步梁的构架形式的案例有11例,占比20.3%,这两类构架是广府地区厅式建筑主要木构架形式。广府厅堂建筑木构架研究时,未考虑挑檐檁因素,这两种形式分别与嘉应祠堂的T-1-6-3构架和T-2-6-2-T构架特征基本一致。

穿斗式和抬梁式的两跨木构架案例主要集中在明代,四跨木构架则是早期个别做法;

两跨减柱构架主要存在平远地区的清中早期;

根据椽数分布差异,表1中45个案例可细分为19种构架形式,其中三跨构架中T-2-6-2-T、T-2-8-2-T、T-1-6-3类型数量最多,这三种主流构架具有形式共通性(图3)。

图2 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年代分布

图3 嘉应祠堂木构架主要形式示意图

二、特征及源流

TYPE-1穿斗式木构架主要集中在明代嘉应中心地区(图4),如梅县绍德堂、梅江义孚堂。根据柱子落地情况,可以分为完全穿斗式和减柱穿斗式构架。完全穿斗式即除挑檐檁外,所有承接檩条的柱子都落地,主要用于山面构架。在减柱穿斗式中,个别檩条的承接采用短柱立于梁枋的方式,梁枋主要以穿插为主,落地柱以受压为主。

岭南出土的汉代明器中很多干栏式陶屋也采用了穿斗式构架,嘉应地区的这种穿斗式构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南方干栏式建筑的特征。另外,在客家迁徙途经地的江西、福建等地,民间建筑采用穿斗式木构架是普遍现象(图4-3),这也说明早期的梅州客家建筑依然保留着迁徙途经地的建筑形式,是客家移民文化的表现。

图4 TYPE-1穿斗式构架

TYPE-2 两跨木构架在进深方向,分前后两个空间,并用挑檐檁扩大室外檐下走道空间,案例主要集中在明代,分布在嘉应各地区(图5)。木构架的前跨是建筑的核心空间,主要用八椽栿或六椽栿,如平远茶园下老屋(T-2-6-T)、兴宁东升围(T-1-8-T)、梅县玉水绿毡堂(T-1-6-T),前后基本对称,加入后檐柱后,整体建筑屋顶坡面前短后长。嘉应地区两跨木构架也存在整体屋架基本对称案例,但前跨空间不对称,如蕉岭黄氏家庙(T-1-7-T),前跨用七椽袱,加入后檐柱,整个屋架可以保持前后对称。

图5 TYPE-2两跨木构架

传统礼制思想以中为尚,建筑在方方面面都保持着对称居中的特点,特别是主要的建筑或建筑内的核心空间。在《营造法式》所录的木构架类型可以看到,建筑均以正脊为中心,步架前后对称。而在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也只有“陆檩前出廊转角房”和“壹拾檩挑山仓房”为屋顶坡面前后不对称,这两类构架用于附属建筑,非厅堂建筑。在《营造法原》平房构架中,“五界正贴连廊”构架也为两跨构架,内四界,其跨数和屋顶不对称特点与嘉应地区这类构架相似,而紧邻嘉应的大埔存在一明代案例(一斗堂),其木构架与“五界正贴连廊”构架完全吻合,界数也一致(图6、7)。

图6 《营造法原》五界正贴连廊

图7 大埔茶阳一斗堂(明万历)

TYPE-3两跨减柱木构架(图8),减去两个下金柱,构架中的大梁一头入柱,一头插入瓜柱,瓜柱再立在面阔方向的“杠梁”,“杠梁”搭在山墙上,这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客家民居的厅堂,福建、江西及靠近江西的粤北地区都有案例,如福州何氏祠堂中堂(图9),在梅州主要集中在平远地区,如平远创美围、平远丰泰堂、平远井下吴屋等(图10)。平远之外,也存在1例为梅县仁厚温公祠,与平远地区不同,仁厚温公祠的大梁一头入柱,一头直接搭在“杠梁”上,并未使用短柱。

图8 TYPE-3两跨减柱木构架

图9 福州何氏祠堂中堂(引自参考文献[9])

图10 平远井下吴屋中堂

平远地处梅州北部,明清时期就设有通向粤赣的古驿道,是盐米贸易的通道,与粤北及江西联系紧密,这是平远减柱木构架存在的地域因素。《营造法原》中记载了一种厅堂构架“花篮厅”,与平远两跨减柱构架相似,“厅之步柱不落地,代以短柱,称垂莲柱,亦称荷花柱,柱悬于通长枋子,或草架内设大料,称草搁梁,以铁环悬挂之,柱首雕花篮”。“花篮厅”的通长枋子相当于平远减柱构架中的“杠梁”,替代减掉的步柱受力。

TYPE-4三跨木构架的各跨架构有差异,中跨椽数有六椽袱、八椽袱及少量七椽袱等,前后跨的构架方式有劄牵、乳袱、三椽袱及卷棚轩廊等,檐口有用挑檐檩或不用挑檐檩(图11)。三跨木构架能有效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前后跨为交通附属空间,中跨为聚会、祭拜等核心空间,是岭南乃至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形式,在《营造法式》的厅堂式木构架类型中可以体现。

图11 TYPE-4三跨木构架基本对称型

折中向心是礼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在建筑木构架上同样表现出对称性,特别是三跨木构架,前后间架基本对称是木构架发展成熟的必然表现。嘉应地区的祠堂进深普遍较小,为保证足够的室内空间,基本都将构架前跨纳入室内空间,前檐设挑檐檁,形成室外檐下走道空间,中跨为六椽袱前后乳袱,构架形式为T-2-6-2-T。这种构架案例较多,如五华李翱公祠、五华忠厚传家、梅江东山书院等,说明在明末已经成型,是明清时期主流形式。另外,中跨六椽袱前后三椽袱(T-3-6-3-T)三跨构架也有个别案例,如明兴宁龙田世基。清代康乾盛世,为体现业主的经济实力,建筑尺度往往较大,中跨椽数增加,嘉应地区出现了大量中跨为八椽袱前后乳袱(T-2-8-2-T)的木构架,如兴宁大夫第。清末梅县地区祠堂体量较大,木构架的前跨归为室外走道空间,为提高装饰性,前廊往往做巻棚轩廊,前后跨尺度基本一样,形成T-2-8-3、T-2-6-3、T-1-6-3木构架。卷棚轩廊是室外通行空间,故无需用挑檐檩增加檐下通行空间,为保证室内进深满足祭祀活动需求,因此清末梅县构架的中跨步架尺度也相应增大。

三跨木构架除前后间架基本对称型外,也存在前后不对称的形式(图12)。形成的方式一种是中跨间架对称,前后跨不对称,如三椽袱对乳袱(T-2-6-3-T、T-2-6-3、T-2-8-3-T),除个别明代案例,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一定程度上反映嘉应地区木构架在发展初期构架尚不成熟,未成型制,也说明在清末木构架受官式及传统礼制束缚减弱,表现出更加自由灵活的构架特征。另一种是中跨间架不对称,中跨用七椽袱,案例主要出现在清末,如梅县仁风楼(1-2-7-3)和隆文秉彝庄(T-2-7-3),后金柱前移一个檁位,前跨用巻棚轩廊,除中跨步架数不对称外,整个屋架前后也不对称。《营造法式》也存在中跨步架不对称的构架,如“六架椽屋乳袱对劄牵四柱” “八架椽屋乳袱对六椽袱” 等三跨构架,但整体屋架前后基本对称。这种不对称形式应该是非官式体系下的做法,而且集中在清末,同样说明在清末木构架受官式及传统礼制束缚减弱,木构架更加自由,也反应地方做法的灵活性。

图12 TYPE-4三跨木构架前后不对称型

TYPE-5四跨木构架在嘉应地区只调研到一个案例,即明代五华亢公祠中堂(T-2-6-2-2)(图13)。亢公祠中堂构架第一跨为室外走廊,前檐没有挑檐空间,建筑屋顶坡面前长后短,相似的案例在梅州大埔也发现一些案例,为明代湖寮中宪第(T-1-6-2-2)。这类构架在嘉应地区祠堂中较少用,可以推断是嘉应地区早期做法,与《营造法原》中厅堂的“正贴磕头轩贴式”相近,建筑跨数和屋面前后坡长不对称的特点一致。

图13 TYPE-5四跨木构架

三、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可以总结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的时代类型(图14)。明代,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类型丰富,有穿斗式、两跨构架、三跨构架、四跨构架等;清初,平远地区出现减柱构架,其他以三跨构架前后对称型为主;清中,平远地区依然存在减柱构架,其他地区以三跨构架为主,前后对称型和不对称型同时存在;清末民初,以三跨构架前后对称型为主,到晚期大量出现三跨构架不对称型。

图14 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时代性

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存在多种类型与《营造法原》中记载的江南地区构架相近,如两跨构架、减柱构架和四跨构架等。客家先民在魏晋时期进行第一次迁徙,从中原到长江中下游,江南为吴越之地,经济富庶、技术先进,其建筑技术对客家民系迁徙途经地的影响存在客观历史因素,说明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具有浓厚的移民文化特征,与江西、福建,乃至移民早期的江浙地区木构架存在源流关系。嘉应地区祠堂木构架中对称型构架是受礼制思想影响下,对官式木构体系的一种表现,而不对称型构架,早期和晚期都有存在,说明早期构架尚未定型,而晚期构架脱离礼制束缚在地方上变得更加灵活自由。

猜你喜欢
斗式木构祠堂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着水小麦对斗式提升机产量的影响及解决方案
梁家祠堂史话
大中型水斗式水轮机的关键技术
木构的味道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秦汉时期世界最大木构桥梁
沈家祠堂
基于ADAMS的链斗式输送机动力学分析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