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腧穴运用规律研究

2022-08-17 06:27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1期
关键词:任脉厥阴中脘

王 意 王 茎 夏 冉 马 强 王 炜 高 兵

(1 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合肥,230038; 2 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8; 3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合肥,230038)

“心痛”病名最早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用于描述经络发生病变时的症状,主要为患者自觉心脏部位疼痛。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含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肌炎、心神经症等可有心痛症状,《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1]。目前研究发现,以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的针灸疗法对于以心痛为主症的疾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具有一定疗效,但仍存在治疗选穴缺乏标准化的问题[2]。古代文献中,心痛与胃脘痛常混用,但痛症的治疗,首要在于缓解症状,古籍中的心痛选穴亦可为今天的临床诊疗心痛为主症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建立的“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收入了涉及针灸内容的古代中医文献共135种,上至先秦,下至民国。本研究通过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旨在运用频次、关联、因子等分析方法,分析针灸治疗心痛条文中的共性与特性规律、核心组合等信息,以期为心痛为主症类疾病的临床选穴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相关针灸条文来源于上海针灸经络研究所建立的“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

1.2 检索策略 通过检索“心痛”及相关症状,选出《黄帝内经》至《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

1.3 纳入标准 1)凡有心痛、心疼、厥心痛、心掣、心疝、心如锥刺等描述字样的条文;2)治疗方法为针刺、艾灸、放血;3)处方穴位信息完整。

1.4 排除标准 1)治疗方法为经络无穴位者;2)处方信息记录不全者;3)治疗选择阿是穴者。

1.5 数据的规范与数据库的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由于73本古籍所载条文处方涉及年代、地域、医家各有不同,行文方式多有不同,为便于统一进行数据挖掘,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符合标准的条文标准化录入Microsoft Excel 2010。录入完成后,由双人分别审核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确认后,锁定备用。完成“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腧穴”数据库的建立。

1.5.2 数据库的规范 将穴位依照《针灸学》进行归经分类。并对数据库中术语表述不一致者(腧穴名称与定位参照《中国针灸学辞典》)及数据缺失、冗余等情况作相应处理[3]。预处理后每一数据元素包括文献来源、治疗方法及选穴3方面信息。

1.6 数据分析方法

1.6.1 频次统计 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0对录入394例处方资料穴位频次、归经频次、特定穴分布、高频穴对统计。采用降序排序法,得出频数分布。

1.6.2 关联分析 以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网络图制作。通过图表的形式探索集合(项集)与集合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频繁模式或因果结构。

1.6.3 因子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中高频穴位进行因子分析。首先通过因子分析的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适应型检验,判断该数据是否适用于因子分析,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多个指标间的关系。

2 结果

2.1 频次分析

2.1.1 腧穴使用频次分析 394组处方涉及196个腧穴,包括184个经穴和12个经外奇穴,总频次为1 018次。排名前20位的腧穴使用频次均在14次以上,累积频次455次,占总频次的44.69%。频次排名前5位的穴位分别为中脘(13.25%)、上脘(10.25%)、巨阙(9.75%)、大陵(9.25%)、内关(7.75%),以上5穴使用频次占总频次的48.11%。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20位的腧穴

2.1.2 腧穴归经分析 涉及的184个腧穴分属14条经脉,使用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任脉(223次,22.89%)、手厥阴心包经(158次,15.52%)、足太阳膀胱经(95次,9.33%)。用穴数高低排序前3位的经脉分别是足太阳膀胱经(25次)、足阳明胃经(22次)、任脉(21次)。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心痛腧穴归经情况

2.1.3 特定穴分析 针灸治疗心痛的196个常用腧穴中,有114个腧穴属于特定穴,此114个特定穴占196个常用腧穴的58.16%,累积频次759次,占总频次的74.56%。使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五输穴(441次),其次为募穴(131次)和原穴(118次)。用穴数高低排序前3位分别是五输穴(54个)、原穴(12个)、络穴(11个)。见表3。

表3 针灸治疗心痛特定穴使用情况

2.1.4 高频穴对分析 高频穴对最多使用18次,最少使用1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穴对按频次高低排序依次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频次≥10的穴对组合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针灸治疗心痛高频穴对分布

2.2 关联分析结果 高频关联组合为中脘-上脘,足三里-上脘,巨阙-中脘。见表5。选取前20个高频腧穴制作穴位关联网络图以观察针灸治疗心痛的腧穴使用情况,线条粗细代表关联强度,越粗代表穴位间关联越强,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见图1。

表5 针灸治疗心痛腧穴配伍关联分析结果(%)

2.3 因子分析结果 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为0.611,大于0.5,腧穴取值之间有依赖性。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见表6。

表6 针灸治疗心痛处方因子分析

3 讨论

心痛,习称胸痹心痛,其发作症状与现代医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相似,现代医学采用强化内科治疗或介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措施治疗,疗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尤其是针灸疗法在此病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类证治裁·胸痹论治》:“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其症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痛引心背,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升降,甚则气结咳唾,胸痛彻背。”[4]胸痹心痛的病因关键在于阳微不运,阳虚则胸阳不足、推动乏力、卫表不固,在外则邪气侵犯,在内则阴邪由生,寒、痰、瘀、气、食等实邪上乘胸中阳位,则胸阳痹阻,阳虚正不胜邪,邪滞心经,心脉不通,不通则痛矣[5]。故除对症治疗外,还需调动心肾阳气,方能快速缓解改善心痛症状。

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的腧穴为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会任脉于中脘。《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提出“九种心痛”,《备急千金要方》对这一概念敷演为包括胃脘痛在内的虫、注、风、悸、食、饮、冷、热、去来心痛“九种”[6]。拘于“心为君主之官,义不受邪”之说,后世医家如朱震亨、汪机等多将“心痛”归于胃脘痛。有学者研究认为,古人所谓“九种心痛”[7],实为前胸和上腹部各种痛症的合称,包括现代的心绞痛和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引起的疼痛。中脘、上脘在胸腹部,为近部选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医学真传》[8]云:“胃有三脘:上焦之旁,即上脘也;中焦之旁,即中脘也;下焦之旁,即下脘也。”上脘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所。因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且中脘、上脘靠近心募,心胃在生理上有经络相通、气血相依、五行相生等特性[9]。古代亦有“九种心痛及脾痛,上脘穴肉用神针”之说,故中脘、上脘除用治胃疾外,还可用于心痛、狂痫,郁症,有中心利膈之效,配合使用治疗“九种心痛”[10]。

巨阙为心募穴,为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靠近心脏。巨指大,有重要的含意;阙指要处。可用治心痛、烦心、惊悸、诸痫等症,配内关、膻中治心绞痛。有学者统计古代文献中巨阙单穴条文共计136条,最多主治病症为心痛29次[11]。现代医家肖少卿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针灸主取心俞、巨阙、内关等穴[12]。大陵为输穴、原穴,研究表明,阴经输穴善治脏腑内伤引起的痛症,大陵所治疗的胸痛多与血瘀、寒凝、气滞等因素有关[13]。赵百孝[14]对输穴主治特点研究认为心经输穴具有治疗本脏病症和本脏疼痛的作用。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心系实则心痛。”内关通于阴维,阴维系于足太阴、少阴和厥阴经,并会于任脉,《难经·二十九难》中说“阴维为病苦心痛”,心痛发于心脏,与阴维脉密切相关。故内关对心、胸、胃部的疾患有良好的调节能力,即“心胸内关谋”。

古代文献中治疗心痛选用频次最高的前3位经脉依次为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可见,任脉对心痛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任脉循行于颈、喉、胸腹正中线,而心痛主要病位为前胸部,与心脏及其周围脏器病变有关,故可选用中脘、上脘、巨阙、建里、鸠尾、膻中等任脉腧穴予以治疗,任脉为阴脉之海,与足三阴脉、冲脉、阴维脉相会,统任阴经气血,可调理五脏功能。经脉各有其经脉病候、经脉主治。十二正经范围内,多取手厥阴、足太阳、足少阴、足厥阴等经穴位。心包有代心受邪之用,故治心痛可以选择心包经腧穴。《灵枢》中有“是动”及“所生”病,“所生病”为本经腧穴主治的病候[15]。《灵枢·经脉》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烦心心痛。”足太阳膀胱经联络全身脏腑最多,特定穴中背俞穴可输注脏腑之气,直接汇通具体脏腑,起到调节治疗的作用,《灵枢·卫气》云:“气在腹者止于背俞。”治疗可选用心俞、膈俞等。而足厥阴通过足少阳经别“散之肝,上贯心”,可贯心生发心血,心痛的重要病机为血虚心脉失养而发心痛,或是经脉痹阻而痛,肝经的表里经胆经可通心气,调神志。

心痛的治疗重视特定穴的使用,其中五输穴、募穴、原穴使用频次最多。五输穴中又以输穴(118次)、井穴(93次)最多,《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输者,经气输注之处也,可用于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疼痛,《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故选用大陵、神门可以治疗心之脏病、经病以及与心有关的脏器病变。心下满指由于邪气侵犯心包甚或心,患者轻则自觉心中烦乱,重则神失所主而致神昏、神乱等。临床上随证选取十二井穴如涌泉、中冲、大敦、少冲、隐白等效果颇佳。募穴中的高频穴位为中脘、巨阙、期门,背俞穴的高频腧穴为心俞、肝俞。《标幽赋》云:“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募穴、背俞穴密切联系脏腑之气,故可成俞募配穴法,如巨阙配心俞,期门配肝俞,可以发挥协同作用调控心痛。《灵枢·九针十二原》云:“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高频原穴为大陵、神门、太冲,神门为心气出入之门户,可治“虚悲忧少气,心痛,实癫痫,谵语”。太冲与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合谷合称“四关”,乃治疗全身疼痛之疾的要穴,古代医籍中对其治疗疼痛之功记载颇多。如《标幽赋》有“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故古人治疗心痛常在经脉、病候辨治的基础上酌加“四关”,以增强临床疗效。

针灸治疗心痛的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中脘、上脘与巨阙、中脘穴对体现“近部取穴”的原则,内关、大陵穴对中,内关为络穴,可治疗表里两经的问题,大陵为原穴,可宁心安神,两穴同用说明可能还是古代医家受到“心包代心受邪”理念的影响,主客原络配穴法尽取心包经之原络穴。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高频关联组合为中脘-上脘,足三里-上脘,巨阙-中脘。关联规则分析中支持度表示前后项同时出现的概率,置信度表示前项在处方中出现时后项出现的概率,基本与高频穴对保持一致,通过关联网络图提取出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也位居高频腧穴的前3位。中脘为胃之募穴,又是腑会,可以治疗寒痛,《针灸甲乙经》:“心痛有寒,难以俯仰,心疝气冲胃,死不知人……中脘主之。”[16]还可治疗热痛与气滞痛,如《太平圣惠方校点本》记载,中脘主治“心痛热”[17];《备急千金要方》曰:“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6]巨阙可以与中脘共同治疗寒痛,《济生拔萃(影印本)》云:“冷心痛,燔针针任脉巨阙穴。”[18]

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中因子分析功能,对古代文献中心痛针灸处方常用穴位进行因子分析,以分析心痛组方用穴规律,通过主要成分上的载荷系数发现主要发挥疗效的穴位。本研究发现,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为0.611,大于0.5,表明各穴位间具有较高依赖性,适用于因子分析。将载荷系数最小绝对值设置为0.3,共得到9个因子组合。F1大陵、内关为心系穴位,曲泽为手厥阴之合穴,《备急千金要方》:“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善惊。”[6]现代研究发现针灸内关、曲泽穴,并随症配穴,对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9];F2行间、然骨、太冲均属五输穴,位于足部,行间、太冲有调控情志作用,多治疗肝火扰心,然骨为足少阴荥穴,有升清降浊作用,可引在下之肾水上济心火,起龙虎回环之功;F3足三里能补益中气,故有回阳固脱之效,前人将其列为回阳九针穴之一。凡久病元气衰微,急症阳气暴脱,灸之皆效。上脘为近部取穴,曲泽为辨经选穴,涌泉、然骨取“以下治上”之意;F4中脘、巨阙联用为核心穴位处方,心俞是心脏脉气转输于背部之处,穴近心脏,主治心阳虚衰和心阴不足所引起的疾病[20];F5间使可清心安神,足三里、然骨调节脾肾,支沟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三焦经脉广泛分布于胸胁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能起到泻三焦相火,疏通经脉作用,《医宗金鉴》云:“支沟中恶卒心痛。”[21]补泻相合,治疗心痛;F6曲泽、中冲、劳宫归属手厥阴,加用涌泉使心肾相交;F7神门为心经原穴,少冲为井穴,可生发心气,现代常联用于治疗心绞痛,配伍涌泉,更增其效;F8间使、曲泽、少冲为心系经脉穴位,属于心痛的辨经取穴,大敦为肝经井穴,可理气调血泄热;F9病在脏,取之井,诸井皆有开窍泻热之力,心包代心用事,心主神明,故取中冲可开窍醒神,清心泻热。人体十二经气血始于云门,终于期门,为肝之募,又为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主治肝、胆、胁肋、胸膈病,中冲配期门可治疗心胸痛。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代文献中针灸辨治心痛的穴位处方进行研究分析,发现针灸选穴主要为任脉、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且手厥阴与手少阴表里经或单独或合用治疗心痛,喜用特定穴,尤其为手厥阴输穴、手少阳井穴。而对于心痛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尤其古代文献中任脉腧穴的广泛使用,或可为如今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或其他兼见心痛症状疾病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但其临床疗效还需实验、临床研究的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任脉厥阴中脘
任脉释名浅析*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厥阴病篇再论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从厥阴之义论厥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