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反酸用药规律研究

2022-08-17 06:27:50史中斐郑艺君张坤漓王凤云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1期

史中斐 郑艺君 刘 平 张坤漓 吕 咪 王凤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反酸是指以胃中酸水上泛口咽,酸味刺心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中医学“吐酸”“吞酸”“噫醋”“醋心”“咽酸”的范畴,多见于西医学的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疾病[1-2]。目前,现代医学对反酸的治疗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及促进胃肠动力等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学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诊疗核心,在改善患者反酸症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3-5]。《普济方》编于明初,汇总历代医家方剂61 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方书,为研究医方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资料。为进一步分析古人治疗反酸的用药规律,探索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普济方》中治疗反酸方剂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普济方》[6]。

1.2 检索策略 以“吞酸”“吐酸”“咽酸”“噫醋”“醋心”为关键词,筛选出《普济方》中治疗反酸的方剂。

1.3 纳入标准 所选方剂以治疗反酸为主要功效;所选方剂有完整的组成。

1.4 排出标准 排除药物组成不全的方剂;排除只含1味药物的方剂;排除重复处方。

1.5 数据库的规范与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方剂,通过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原始数据库,按照序号-方名-药物3列内容进行录入,采用1人录入,1人审核的方法,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5.2 数据库的规范 利用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及《中药大辞典》[8]规范中药名称。如肉果规范为肉豆蔻,诃黎勒规范为诃子,章柳根规范为商陆,姜厚朴规范为厚朴。

1.6 数据分析 频次统计,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对用药频次及药物的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利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的关联性进行可视化操作,并使用Cytoscape V3.8.2对网络图进行调整;聚类分析,利用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同质药物组合。

利用SPSS Modeler 18.0,设置支持度≥0.1,置信度≥0.75,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规则18条,依据置信度大小从高到低排序见表2;设置链接频次≥20,对药物进行关联网络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V3.8.2对网络图进行调整,网络节点代表药物,链接线代表药物间的关联,节点越大、颜色越深代表药物使用频次越高,线越粗、颜色越深代表药物间的关系越紧密。

设置链接频次≥20,对药物进行关联网络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V3.8.2对网络图进行调整,网络节点代表药物,链接线代表药物间的关联,节点越大、颜色越深代表药物使用频次越高,线越粗、颜色越深代表药物间的关系越紧密。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统计 本研究共纳入202首方剂,根据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统计结果显示,《普济方》治疗反酸处方共用中药190种,累计用药1 860次,频次≥20次的药物共25味,其中陈皮使用频次最高为90次,其次是生姜、肉桂、木香、炮姜等,依据使用频次从高到低排序见表1。

表1 《普济方》治疗反酸处方高频药物统计结果(频次≥20)

2.2 中药属性统计 在202首治疗反酸的方剂中,中药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其中温性药物使用次数最多为827次,平性药物次之为282次;药味以辛味、苦味多见,辛味药物使用1 288次,苦味药物使用761次;药物归经以脾经、胃经居多,脾经药物使用1 344次,胃经药物使用1 019次。见图1~3。

图1 《普济方》治疗反酸处方药物药性雷达图

图2 《普济方》治疗反酸处方药物药味雷达图

图3 《普济方》治疗反酸处方药物归经雷达图

2.3 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规则18条,依据置信度大小从高到低排序见表2。常用药物配伍为陈皮配伍木香、青皮、厚朴、炙甘草、白术、人参、生姜,及白术配伍炙甘草、人参、茯苓等,其中陈皮和人参、生姜、木香等联系最紧密。见图4。

表2 《普济方》治疗反酸处方药物关联分析结果(%)(支持度≥10%,置信度≥75%)

图4 《普济方》治疗反酸处方药物关联网络图(共现频次≥20)

2.4 聚类分析 将频次前20味中药聚类分析发现,以距离22为界可聚为4类。聚类1:三棱、莪术、青皮、木香、槟榔。聚类2:吴茱萸、附子。聚类3: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厚朴、生姜、半夏。聚类4:丁香、砂仁、肉桂、炮姜、炙甘草、高良姜。见图5。

图5 《普济方》治疗反酸处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3 讨论

关于反酸的病机,虽然《素问》言“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少阳之胜,呕酸善饥”。但张景岳认为《黄帝内经》之意“乃以运气所属概言病应,非以呕吐注泻皆为内热病也”。因此,肝火等热邪犯胃并不是反酸的唯一病理因素,脾胃虚弱,脾之运化升清不及,胃中酸腐浊气上逆亦是反酸的重要病机,如《诸病源候论》言“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景岳全书》论“酸水浸心而嘈者……此以脾气虚寒,水谷不化也,宜温胃健脾”。以上医家都肯定了培补中焦对反酸治疗的重要作用,这与本研究所发现的《普济方》治疗反酸用药十分重视培补中焦、调畅中焦气机的观点相同。

3.1 高频药物分析 通过用药频次统计可知,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药物为陈皮、生姜、肉桂、木香、炮姜。其中陈皮使用频次最高,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常用药,《饮膳正要》言其“止消渴,开胃气,下痰,破冷积”。现代研究证实陈皮对胃肠道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可促进食物消化[9]。生姜温中止呕,具有促进胃肠运动及抑制呕吐中枢的作用[10]。肉桂辛、甘、大热,可温补脾肾,现代研究表明肉桂能够缓解胃肠痉挛,增加黏膜血流,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11]。木香行气健脾,常用于治疗脾虚气滞证,现代研究证实木香可增加胃肠肌电活动,促进肠道蠕动,提高血清缩胆囊素、胃动素的水平[12]。炮姜温中止痛,可治疗脾胃虚寒证,具有促进胃溃疡愈合的作用[13]。由上可知,这些高频药物大多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以上药物可通过调节胃肠运动、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改变胃肠激素水平等途径作用于消化系统,多靶点治疗反酸。

3.2 中药属性分析 中药属性统计结果显示,《普济方》治疗反酸药物的药性以温、平为主,以期达到温中散寒,补养脾胃的作用。药味以辛、苦居多,具有辛开苦降,调畅气机的功效。药物归经是对其作用范围的概括,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药物归经结果显示,《普济方》治疗反酸药物多入脾、胃经,同时涉及肝、肺、肾等经。药物入脾、胃经,调节脾胃升降,脾胃升降平衡,胃中酸水不上逆则反酸自止;肝主疏泄,可调畅中焦气机;肺主宣降,能助胃腑通降;肾藏元阳,可助脾阳运化;诸脏协同,中气健旺,全身气机通畅,脾胃升降有序,反酸自然消失。

3.3 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及关联网络图显示,《普济方》治疗反酸常用的药对、药串为陈皮-厚朴-炙甘草、陈皮-厚朴-白术、木香-三棱-青皮、人参-白术-炙甘草、白术-茯苓-人参等,其特点是理气和胃药与益气健脾药相互配伍。陈皮、厚朴、青皮、木香等具有理气和胃、燥湿化痰的作用,正如《证治汇补·吞酸章》所言:“吞酸为中气不舒,痰涎郁滞,须先用开发疏畅之品。”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药可组成补气健脾的四君子汤,这是培补脾胃的基础方。同时现代研究表明四君子汤不仅能够促进胃肠动力[14-15],还可以通过调节胃泌素水平来减少胃蛋白酶、胃酸的分泌[16],同时能够促进胃肠黏膜的修复[17-18]。理气药与补气药相配伍使得中气得健,脾升胃降有序,胃中浊气不上泛,则反酸不作。

3.4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类1药组为:三棱、莪术、木香、青皮、槟榔,这组的5味中药是木香槟榔丸的核心药物,木香行气健脾,可调畅三焦气机;槟榔辛散苦泄,下气消积,善行胃肠之气;三棱、莪术、青皮疏肝破气,可助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诸药合用可荡涤宿垢浊滞,使得胃腑清净,气机通畅,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反酸不作。聚类2药组为:吴茱萸、附子,此二味是《全生指迷方》吴茱萸丸的主要成分,其功效为温中降逆,能够治疗脾肾虚寒导致的反酸,正如吴天士言:“真火既衰,则不能上蒸脾土,脾土虚则不能健运使熟腐五谷,所以食下不化,停塞胃脘致作酸作辣。如盆酱造曲相似,终不传化下行,故复吐出。”聚类3药组为:人参、白术、茯苓、厚朴、生姜、陈皮、半夏,这一组中药是由六君子汤加减而成,六君子汤是健脾补气,燥湿化痰的经典处方,常用于治疗脾虚痰湿所致的反酸,正如薛立斋言:“凡患此者,先当辩其吞吐而治,以固本元为主……更审其脾气虚而饮食不能输化,浊气不能下降者,须用六君子汤补养脾胃为主。”聚类4药组为:丁香、砂仁、肉桂、炮姜、炙甘草、高良姜,此组药物性味辛温,丁香能温中降逆;砂仁能温脾理气化湿;炙甘草能益气健脾;肉桂、炮姜、高良姜合用,不仅可以温补脾阳还可以温补肾阳,有益火补土之意;此组药物以温阳健脾为主,同时兼有理气化湿、温肾助阳的作用,可用以治疗脾阳不足,寒浊上泛引起的反酸。

3.5 小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普济方》治疗反酸用药十分重视对中焦的调护,具体治法主要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疏肝行气、和胃降浊、温阳散寒等,多法并用,多脏同调,使得脾升胃降和谐有序,胃中浊气不上泛,则反酸可止。调补中焦能够作为治疗反酸的核心思想,与《普济方》的成书年代密切相关。《普济方》编于明初,是对明以前方剂的汇总,这段历史时期人们多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脾胃虚弱是疾病发生的重要病机,故明以前医家十分重视对脾胃的调护补益,如张仲景的保胃气、李东垣的补土升阳等[19]。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因素已经成为反酸发生的重要病因,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所以当代医家多从肝论治反酸[20-21]。尽管2个时代治疗反酸的思路存在差异,但它们都符合相应的反酸病机,满足了不同时代反酸患者的治疗需求。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了《普济方》从中焦论治反酸的用药规律,揭示了反酸病机的时代特点,为临床治疗反酸提供更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