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中对应激性溃疡和预后的影响研究

2022-08-17 04:26邢巧睿黄素珍苏焕正
系统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营养液颅脑入院

邢巧睿,黄素珍,苏焕正

江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江门 529000

重型颅脑损伤可致全身代谢紊乱,潜在风险极 高。营养支持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用治疗方案,从既往临床应用来看,早期肠内营养能够加快肠道素的分泌,调节肝、胆、胰的分泌,进而促进肠道黏膜的生长[1-2]。另一方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和肺炎的可能性较高,轻者延长康复进程,重者直接危及生命安全[3]。如何规避并发症也是决定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江门市人民医院2019年12月—2021年3月收治的6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两种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在并发症预防方面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神经外科进行诊治的67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n=35)男24例,女11例。对照组(n=32)男23例,女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研究组(n=35)对照组(n=32)χ2/t值P值年龄(岁)45.85±5.77 46.12±6.32 0.183 0.856伤后入院时间(h)2.41±0.63 2.39±1.02 0.097 0.923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5.22±0.37 5.17±0.49 0.474 0.637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受伤至入院时间<6 h;②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③年龄18~60岁之间。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影响代谢功能的内分泌疾病者;②合并其他脏器功能损伤者;③合并急、慢性消化道出血史者;④预计生存时间<1周者;⑤个人资料不齐全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微量元素、脂肪乳、维生素、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液并实施静脉输入。研究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术后48 h放置鼻胃管,以30~50 mL/h的速度匀速泵入500 mL肠内营养液;术后72 h以40~60 mL/h的速度匀速泵入1 000 mL肠内营养液,术后96 h以70~90mL/h的速度匀速泵入1 500 mL肠内营养液。之后维持2 000 mL/d肠内营养液,速度80~100 mL/h,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38℃左右。两组患者伤后均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行抑酸治疗,肠内营养治疗开始后持续用药。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 d的血清蛋白(Serum albumin,ALB)、前清蛋白(Prealbumin,PA)和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相应指标。②比较两组患者的ICU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③比较两组患者30 d病死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营养指标比较

入院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ALB、PA、H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后的结果显示,研究组对应数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对比(±s)

组别研究组(n=35)对照组(n=32)t值P值ALB(g/L)治疗前28.5±4.0 28.1±3.5 0.434 0.666治疗后38.1±5.3 34.5±6.4 2.516 0.014 PA(mg/L)治疗前96.2±27.5 97.0±30.9 0.112 0.911治疗后141.1±24.7 128.7±22.9 2.125 0.037 Hb(g/L)治疗前99.5±19.8 100.6±20.4 0.224 0.824治疗后135.1±16.3 126.3±17.2 2.150 0.035

2.2 两组患者预后指标比较

研究组ICU治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应激性溃疡率均低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预后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自患者入院开始计,30 d后研究组死亡4例,病死率11.43%;对照组死亡4例,病死率1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4,P=0.816)。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会出现明显的矛盾。因此在临床救治中给予营养支持,从而满足患者机体高代谢的能量,以达到各器官功能的维持,是当前医疗体系下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肠外营养是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给予患者营养,能够达到维持能量平衡的临床效果;但从既往临床应用来看,肠外营养引发电解质紊乱、呕吐腹泻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4],临床应用效果相对受限。肠内营养通过患者的胃肠道进行营养输入,具体可分为导管输入和口服输入,相对于肠外营养而言,营养吸收率更高并且能够对患者的消化道黏膜起到保护效果,同时具有操作难度小、治疗成本低的优势。有报道指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能量消耗是正常人静息状态下能量消耗的120%~170%,早期营养支持无论是肠内营养或是肠外营养支持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且肠外营养的效果更加理想[5],因此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建议早期营养支持。研究组患者治疗后ALB为(38.1±5.3)g/L、PA为(141.1±24.7)mg/L、Hb为(135.1±16.3)g/L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ICU治疗时间和呼吸机治疗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付伟等[6]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后,ALB、PA、Hb分别为(64.75±4.56)、(35.30±3.20)、(125.06±11.30)g/L优于肠外营养,与该文所得结论一致,因此,相对于肠外营养而言,早期肠内营养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影响更为良好。

研究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5.71%,高于对照组的12.70%(P<0.05),说明重型颅脑损伤多伴有胃肠功能障碍和颅内高压,发生误吸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此肠内营养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概率也相应提升,这也是早期肠内营养的局限性之一,临床上针对这一情况可采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的方式,一方面解决患者的营养状况,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过度肠内营养导致的相关并发症[7-8]。

应激性溃疡主要是由于颅脑损伤发生后全身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变化、胆汁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破坏胃黏膜等因素导致,应激性溃疡也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是延长患者康复进程及病死率的主要风险因素[9-10]。研究中两组患者均给予了抑酸药物,这也是目前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常用治疗方针,但单独使用抑酸药物有引发多种不良反应的风险[11-13],比如:胃内pH值的异常变化,会增加医院获得性肺炎和胃肠道感染的发生风险。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稀释胃液,减轻胃酸的刺激作用并对胃肠形成保护效果,最终达到抑制应激性溃疡发生的效果[14-15];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

综上所述,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中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效果优于肠外营养,但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将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联合应用,以获得最佳的干预效果。

猜你喜欢
营养液颅脑入院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入院24h内APACHE Ⅱ评分及血乳酸值对ICU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分配利润
食用菌追肥谨记“两适两要”
食用菌生长后期管理技巧
基层医院颅脑损伤的救治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