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 娇,张 瑜,周立敏,陈海鸣,程彩玲,熊子瑜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急诊科,南昌 330006
研究显示创伤位于院前急救疾病谱首位[1]。严重创伤患者多为复合伤,具有病情复杂、死亡风险高的特点,需及时进行处理。患者受伤后1h是抢救黄金时间,救治团队快速有效开展救治至关重要[2]。在多学科团队救治过程中,护理团队的快速有效配合以及与其他成员的高效沟通对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救治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创伤急救中心的建设及发展,传统的护理抢救模式已不能有效地促进多学科团队开展快速救治,本中心基于创伤急救中心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改善创伤患者救治结局,采用回顾性分析,对创伤护理抢救流程进行再造制定黄金三角结构化抢救流程,并应用于创伤急救中心患者的救治中,效果良好。
1 一般资料纳入标准:(1)创伤指数[3](trauma index,TI)评分>17分;(2)年龄>14岁。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2)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传染病;(3)中途转他院治疗。
采用便利抽样法,从2020年6月—9月在笔者急诊创伤救治中心就诊的患者中抽取按常规抢救流程救治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从2021年1月—3月就诊的患者中抽取按黄金三角结构化抢救流程救治的50例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男性37例,女性13例;<30岁11例,30~60岁23例,>60岁16例;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跌倒伤19例,道路交通伤27例,穿透伤1例,其他3例。研究组男性39例,女性11例;<30岁7例,30~60岁30例,>60岁13例;致伤原因:暴力袭击性侵犯1例,高处坠落伤/跌倒伤12例,道路交通伤29例,穿透伤1例,其他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2.1对照组 采取常规抢救流程开展护理救治工作:由抢救室分管床位的责任护士接诊患者,开展病情评估并进行分配任务,同时通知医师。遵医嘱实施抢救,另外2名共同值班护士参与完成部分救治工作,3人合作完成整个救治工作。
2.2研究组
2.2.1抢救流程再造:资料显示创伤护理团队救治中,3人模式使用最为广泛,故本中心以3人结构化创伤抢救模式为基础。在救治中因抢救护士站位多为患者头部、左侧、右侧呈三角形(图1),且3人分工及职责呈结构化特点,故将该流程称为黄金三角(golden triangle,GT)结构化抢救流程。患者入抢救室后由创伤护士A(trauma Nurse A,TNA)对患者进行伤情评估,TI评分>17分启动GT结构化抢救流程。同时参与抢救的护士有抢救护士B(nurse B,NB)、抢救护士C(nurse C,NC),NB及NC在TNA协调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具体职责分工见表1。
图1 护理团队救治站位图
表1 创伤抢救团队人员岗位要求及分工
2.2.2理论技能培训及实践:2020年10月—12月,对全体抢救室护士进行GT结构化抢救流程理论及技能培训。理论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主要包括《创伤指数评分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创伤患者的评估及注意事项》、《GT结构化抢救流程》、《气管插管配合及分工》、《危重症患者的分级转运》、《创伤患者的目标体温管理》、《抢救护理记录书写规范》等。技能培训采取情境模拟形式[4]分组进行,现场抽签组队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该流程进入试运行阶段。
2.2.3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各抢救环节的耗时:①建立人工气道时长(提出建立人工气道至完成时间);②静脉通路开放时长;③采血结果时长(完成静脉采血至血常规报告出来时间);④输首袋血时长(提出申请至首次输血时间);⑤影像学检查时长(入院至首次完成全身CT时长);⑥入手术室时长。(2)护士对抢救工作的满意度:自制《创伤急救中心护士抢救综合满意度评分表》,由抢救室25名护士自评。共20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3)医师对护士抢救工作的满意度:自制《创伤急救中心医生对护士抢救综合满意度评分表》,包括护士态度、诊疗过程中医护配合、执行医嘱及时准确性、护士操作技术水平、对护士病情知晓度的满意度、专科护理落实情况满意度、基础护理落实情况及护患沟通效果满意度共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由参与抢救室救治工作25名医师填写。
2.3统计学分析
3结果研究组在各抢救环节的耗时均短于对照组,除静脉通路开放时长外,其余时间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GT结构化抢救流程实施前后医护满意度情况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抢救各环节耗时比较表
表3 实施前后医护工作满意度情况比较分)
创伤在世界范围内仍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5]。严重创伤患者病情发展迅速,伤后1h是决定抢救成功的关键时期。为尽快对创伤患者提供有效救治,笔者医院率先在全国提出将创伤急救中心设置在急诊外科,以确保患者入创伤急救中心后最短时间内得到救治,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本研究在建立的创伤急救中心基础上,再造GT结构化抢救流程,患者先由TNA进行伤情评估,并启动流程通知医师,大大缩短医师接诊的反应时间。TI>17分的患者伤情为重症,病死率达28.16%,需积极开展抢救[6]。明确分工和合理站位可有效避免抢救现场混乱,护士到位即能开展救治工作。研究[7]指出,一体化护理干预对抢救严重创伤患者具有积极影响,即优化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流程,能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本研究中,GT结构化模式中由TNA依据TI评分启动,护士具有一定主动权,可有效避免医嘱滞后性[8],缩短各抢救环节耗时;同时可减少因过于重视缩减时间而忽视护理质量的情况发生,也提高护士自身职业认同感,与王师婧[9]研究结果一致。此外,该模式能高效配合创伤医师开展抢救工作,提升医师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利用后续医护团队工作的开展。
综上,GT结构化抢救流程可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效率,并提高护士对工作的认同感,改善医师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作者贡献声明:虞娇:选题与设计、论文撰写及修改;张瑜:论文修改、资料分析与数据统计;周立敏、陈海鸣:论文审校;程彩玲:选题与设计、资料分析;熊子瑜:数据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