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学清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501)
新时代,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环境面临的干扰因素越来越多。认清形势,树立信心,迎难而上,主动改革,利用大数据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这是当前思政课基于大数据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有效途径。
进入21世纪,云计算、物联网结合在一起的“大数据”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成为各国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谁掌握了数据的主动权和主导权,谁就赢得了未来。
大数据泛指数据集,大数据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种。结构化数据也称作行数据,如信息、数字、符号等;与结构化数据相对的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文档文本、图像图片、音频视频等。
当前大数据因其蕴含有价值的信息而受重视,大数据具有“6V”特征,即:Volume(海量性)、Velocity(高速性)、Variety(多样性)、Value(价值性)、Veracity(真实性)、连通性(valence)。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技术的关键之一,对于大数据而言,分析才能出价值,关联才能出价值。大数据时代,隐藏在大数据背后的数据价值,成了组织进行判断与决策的依据,以数据为元素的大数据智能分析,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要素。
网络改变了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网络空间数据资源丰富,内容包罗万象、各类信息时时更新,海量的数据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主宰,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不再局限于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网络也是大学生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大多是“数字原生代”的“00后”,他们在网络“地球村”中长大,他们是跨越国界的网络“地球人”,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追求自由,他们通过各类电子产品每天阅览着大量信息,了解全球各地的文化,经受各类思潮的冲击,这些讯息在日复一日中正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
网络空间数据过量,极易造成大学生思想的焦虑与浮躁,同时也会让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出现功利化,从而出现政治信仰不坚定,这些都影响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伴随5G时代的到来,数据的制造、传输速度不断加快,海量的信息资讯充斥着网络,数据的真假难以甄别。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在大量的虚拟网络数据中容易无所适从,空虚焦虑,从而产生信仰危机,道德滑坡。同时,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大学生高度依赖电子产品。在现实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理想和现实存在矛盾,教师激情澎湃地讲授,但学生却低效回应,造成这一窘况的原因是多元的网络社会思潮在互联网上交汇冲击,这对高校思政教育过程形成干扰,增加了教师思政育人的难度。
面对大数据对高校思政教育和意识形态带来的巨大冲击,科学把握时代发展变化,建立新思维、利用新技术、提升新本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是思政课教师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使命。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开启,大数据思维已经渗透至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行业,大数据思维是指基于大数据范畴的一种思维方式,只有具有大数据思维,才能更好地运用大数据资源和大数据技术。当前,网络信息被广泛使用,便得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学习和运用大数据知识,培养自身的数据意识,树立大数据思维,积极适应并融入大数据时代,了解大数据的本质特征,养成科学、精确的大数据搜集、选取以及分析能力,充分利用数据的特点和价值为思政课教学实践服务,利用大数据思维探索“大数据+思政课”的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和精准度,使教育行之有效。
当前,大数据时代为思政课教学带来大量有价值数据的同时,也给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环境和生存方式,主动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素质,重视学习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加强对数据的敏锐性,提升相关操作技能。信息采集和分析处理是开展教育的关键,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从意识层面树立起正确的思政教育理念,从技术层面提高利用数据的能力,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
高校思政课是将知识传授和立德树人融为一体的关键课程,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为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的政治使命和育人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紧跟形势,扬长避短,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更新思政教育观念,发挥大数据优势,使大数据成为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的技术支撑,将大数据变为思政教育的新载体,利用数据,共享数据,重视数据,尊重数据,研究大数据给思政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效利用数据信息技术和资源,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大数据教育机制,提升教学实效性。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方法。当前大数据对高校思政课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面对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时代和大数据的浪潮,高校思政课应深刻认识大数据给思政课教学带来的新场域和新技术,主动探索大数据视域下“大数据+思政课”的教学创新措施,从融合辅助、创新赋能、应用驱动、需求牵引四个维度探索大数据技术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驱动作用。
大学生对手机、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开辟了思政课课程实践的新领域,大数据的数据价值,引发了思政教师对其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助推了思政教育手段的科学化,使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有了新的技术支撑。
一是应用大数据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课前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在校园环境中,思政课教师通过对、微信、微博等信息数据的关注,在课前收集与分析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兴趣点、盲点,并按照学生思想行为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课堂就学生关注的焦点解疑解惑,提升教学吸引力;二是教师应用大数据充实思政课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设置。网络平台数据庞大,大数据可以为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提供线上教育资源,丰富教师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学活力;三是应用大数据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在传统教育过程中学生缺少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而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路径,学生通过在线课堂、职教云等平台,能与教师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伟人故居、陈列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受资金、时间、安全和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还无法大面积推行。信息技术的发展,“VR+大数据”的出现给高校思政实践课赋能。
“VR+大数据”思政实践体验课是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探索,学生通过VR眼镜可以进入交互性的虚拟世界,极强的情景仿佛让人置身于实景当中,如身临其境地参观学习,倾听伟人故事,观看红色视频,让学生在教室就能感受到红色资源的魅力。相比传统教学,“VR+大数据”思政课打破了时空限制,在虚实结合中,增加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使教育内容更加有冲击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教学评价在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评价机制的创新是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大数据为“智慧校园”建设、思政课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撑。相比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大数据构筑的线上学习平台,可以完整地留下教学、辅导、管理的痕迹,这些过程都可以形成不同维度的教学评价。大数据技术评价运用了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统计和处理技术,这种教学评价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关注过程,更容易形成全方位和整体性结合、动态化和过程化结合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从而有效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精确性。
“大数据+教育”无疑是当前教育领域重要的改革方向,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主动运用大数据。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以开放的胸襟拥抱大数据,同时掌握大数据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大数据技术,探索大数据的发展规律,改善教学方式,通过自学和集中培训,提高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推动教学改革,使大数据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新的能量。
身处新技术时代,大数据已对思政课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把握好大数据信息技术带来的宝贵机遇,利用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和技术特征,利用新技术,创新思政课教学,在技术融合中提升高校思政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