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宁
(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0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政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其核心教学目标在于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进行了“四次选择”,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四个自信”。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不仅需要在理论教学上下功夫,还要在实践教学上想办法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当前“纲要”课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医科大学立足学校实际、利用地域资源,通过丰富课内实践、整合校内实践、拓展校外实践、创新网络实践等途径,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教学示范课活动,在摸索中逐步形成了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特点于一身的“纲要”课“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课堂不仅是理论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实践教学,并非不能在课堂进行,相反,利用课堂组织实践活动是最便捷高效,也是最能体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一种方式。因为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以同步展开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既便于快速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又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同步吸收和理解,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在具体实践中,“纲要”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式的课内实践形式,如小组讨论、辩论赛等,以最大限度催生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内生动力。因为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分组辩论,都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在课中发言展示或辩论,这个过程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主动自学,提高自身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讲述重大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让“历史再现”,使相关历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鲜活化,这种实践方式不仅能将学生的“学”转换于探究与体验的行动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性,还能有效加深学生更好地把握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
“纲要”课的性质与特点,使其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年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著名历史人物诞辰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日时,举办“弘扬长征魂 同筑中国梦”主题红歌比赛,让学生在深入了解红军长征历史的同时,传承长征精神,在民族复兴的新长征路上贡献力量,砥砺前行;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时,举办“迎大庆爱家乡”主题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奋斗历程,唱响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主旋律;在五四运动纪念日时,举办“新时代 新青年 新使命”主题演讲比赛,号召广大学生继承百年五四精神,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这类实践活动有显著的“纲要”课特色,主题突出,现场感鲜明、感染力强,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的主张,效果明显。此类活动最好不要局限在课堂与班级,马克思主义学院应积极联合团委、学生处,多部门合力整合资源,共同推出校内品牌实践活动,既完成“纲要”课实践教学,也打造了校园精品文化活动,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除了课堂实践与校内实践外,“纲要”课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内蒙古医科大学地处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周边拥有非常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既有红色革命文化纪念场馆如乌兰夫故居、贾力更故居、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又有弘扬民族团结友好的昭君博物院,还有代表中国乳业最高水平的伊利全球样板工厂。近年来,内蒙古医科大学依托地缘优势,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不断尝试将“纲要”课教学内容有机融入其中,通过现场教学与亲身体验,使学生更直观、更生动地去感受先辈的革命事迹,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精神;组织学生走进昭君博物院,感受民族团结进步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学生考察伊利全球样板工厂金山公司和伊利集团总部,让学生近距离参观中国奶业巨头的自动化生产车间以及产品研发中心,用生动真实的“内蒙古明星企业”的发展来感染大学生,引领他们自觉地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去。
当前,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已经给教育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在此背景下,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大胆创新,积极开展虚拟化的网络实践活动。在“纲要”课的具体实践中,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活动。如国家博物馆的数字化展厅内容丰富,且与“纲要”课教学吻合的内容众多,有“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藏十月革命文物展”“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等,都是“纲要”课教师可以用来拓展实践教学的宝贵网络资源。二是可以引进基于VR技术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场景系统开展身临其境的网络实践活动。如“纲要”课在讲授红军长征时,学生往往很难对其中的艰难感同身受。但是通过VR技术和虚拟场景,“纲要”课的实践教学能“真”起来、“活”起来,学生可以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效果立竿见影。可以说,网络实践教学延伸了“纲要”课实践教学的“时空”,不仅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还弥补了传统线下实践教学学生覆盖率低、参与度不高的弊端,这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形式。
当前,很多高校都对“纲要”课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尝试了创新的做法,探索了新颖的路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组织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避免流于形式、泛娱乐化、趋同化等倾向。
近年来,教育部已先后多次出台文件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学分等做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随着党和国家对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视,以往被视为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实践教学也逐渐摆脱“被歧视”的状态,这是值得肯定的、积极的改变。但是,整体转变还需要过渡期。因为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观念的长时间影响下,当前仍然有一些高校和教师思想深处不重视实践教学,常常以学生人数多、课时紧张、经费有限、现实条件客观限制等诸多因素为由,对实践教学采取“走过场”的态度,草草应付了事,如仅以布置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观看影片等方式简单代之,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甚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实践教学的统一方案和具体要求,实践教学的内容针对性不强、体系不连贯、层次不清晰,在执行过程中弹性大,全凭任课教师的个人喜好。这些都是当前“纲要”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纲要”课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课程中的特殊功能,就要完整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并严格执行,坚决避免流于形式的倾向。
思政课的灵魂和根本是思想性和理论性,没有这两点支撑的思政课不是真正的思政课。这同样适用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它必须要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特质。近年来,一些“纲要”课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娱乐需要,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会采用播放影片、唱红歌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乐在其中,老师也乐得省事。但这样一来,实践教学就失去了灵魂和应承担的使命。“纲要”课实践教学如何实现由简单化、娱乐化的“活动”向规范化、实践性教学转变?关键就在于要将实践教学与“纲要”课的教材、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实践教学只是提供给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平台和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教学难点、重点问题、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进而思考、分析,最后还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简言之,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而是有特定教学目的的教学实践过程。
实践教学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参观、体验、活动,其本质仍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实践化、应用化的教学活动。当前,一些“纲要”课教师在认识上形成一个误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只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反而造成了实践教学中教师的缺位。若只有实践而没有教学,不仅假想了学生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更高估了学生在实践中自行建构应然性思想观念的能力。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由于教师的缺位。比如,播放影片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一次成功的观看影片实践教学,需要“纲要”课教师“全面了解该影视作品的创作历史,客观、科学地诠释影视作品再现的相关历史理论问题”。这个实践活动的重点在“观赏”之后的“分析”而不是单纯“观赏”。可见,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同时参与的过程。学生是活动参与的主体,教师是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实践教学中,“纲要”课教师要做到“到位不缺位,有为不越位”,既要在实践中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又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素质。
目前,一些高校“纲要”课实践教学趋同化倾向严重,学校之间缺少差异性,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千篇一律,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影响了实践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坚持将实践教学与院校特点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差异性、生动性和多样性。比如,当地近代中国历史资源丰富,教师可以让学生感悟历史脉搏,深刻把握近现代中国发展进程;当地革命文化场馆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追寻革命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当地脱贫攻坚做得好,教师可以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当地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好,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等。各高校坐落于不同城市,周边的教育资源、地域文化均有所不同,因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资源优势,创新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载体,并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鲜明、多样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