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玥姮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硕士研究生
徐 青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 副教授 博 士
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教 授 博 士(通讯作者)
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体现了近一百年来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后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对传统文化在如今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1]。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的老化,人们对近代建筑的关注度降低,导致许多近代建筑遗产逐渐失去其原本的色彩。
2017 年12 月2 日,中山陵音乐台因充分地展现了南京建筑遗产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创造性与传承性,被评为“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其特有的空间布局形式与历史文化内涵对纪念性建筑及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启迪作用。探析中山陵音乐台景观及空间意境的营造方式,凝听前人表达的纪念性等文化思想,挖掘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提供纪念性建筑、景观活化的新思路,对于中小型纪念性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理论重要范畴的“意境”在各类学科都有着特别的体现。现代美学家叶朗认为,“意境”表示观赏者脱离客观物质场景,对宇宙、历史等产生的一种哲学性思考[2]。史学家周谷城认为,“意境”就是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精神境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理想的完美交融[3,4]。王国维认为,“意境”是作者以文章为媒介表达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思想的升华[5]。
景观意境与其他学科的意境拥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些许不同,其主要是通过独特的空间布局与造景手段,基于不同景观要素,使观赏者产生共鸣,于客观场景中根据视、听、触觉体会设计者表达的情感,达到精神思想的升华[6]。其中,设计者惯以托物言志的方式表达主观思想,多与历史、文化、植物、名人事迹等相结合。
中山陵音乐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中山陵园风景区东南部。该区位原本是一处天然的绿色盆地,占地面积约为4200m2,位于孙中山先生陵墓东南约200m[7]处,区域四周乔木郁郁葱葱,有世外桃源之感。在对孙中山先生墓地选址时,考虑到场地需有纪念性建筑或小品,因此选择靠近陵寝的这处绿色盆地建造中山陵音乐台(图1a)。通过实体踏勘深入了解音乐台周边环境及其历史文化。在音乐台周边有商业街广场、博爱坊、孝经鼎、光化亭等建筑,内部设有卫生间和小卖部,周边设施较为齐全(图1b);音乐台北面设有观光车站,交通较为便利(图1c);区域周边有3 个主要节点和6 个次要节点,其中商业街广场、博爱坊与音乐台连成了主要景观视觉轴线(图1d);区域周边功能分区主要包括餐饮休闲区、主要景点区、次要景点区、卫生间和植被区(图1e)。
图1 区域周边现状分析
1932 年至1933 年,中山陵音乐台由赴美留学归来的关颂声和杨廷宝先生设计建成,初始功能是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集会活动;民国时期,广东合唱团在中山陵音乐台举行表演,可见一派热闹繁荣之景;1946 年,中山陵音乐台举行菊花展以纪念中山先生;1955年,“南京之声”国庆广场音乐会在中山陵音乐台举行;1997 年,中山陵音乐台举办演唱会以庆祝香港回归;1999年,“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 周年”活动在中山陵音乐台举行;2007 年,中山陵音乐台举办桂花节演出;2011 年,中山陵音乐台举办“‘百年辛亥,魅力南京’交响音画”活动;2015 年,中山陵音乐台举办“公益类表演——‘和平之声’专场音乐会”;2017 年,天正童声合唱团在中山陵音乐台举办“秋日歌声”歌会;2021 年,中山陵音乐台开展“林中派对,声动名城”重奏作品音乐会。追溯时间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看到,从民国时期至今,中山陵音乐台历经九十载沧桑岁月,留下过许多热闹非凡之景(图2)。
图2 中山陵音乐台历史大事记
中山陵音乐台本身富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其选址、区域划分、建筑设计、景观营造等设计使其具有一种形式美;音乐台的视线、排水、声学设计体现出其特定技术;杨廷宝先生创造性地将西方古典建筑手法融入了中国建筑设计之中,使得“宜于自然”“中西合璧”“协调统一”观在音乐台设计中得到了充足体现。站在历史的舞台中央,触摸影壁上光阴留下的痕迹,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深意,仿佛与先哲进行一场隔空对话。
音乐台的整体平面布局呈半圆形,半径为56.9m,状似卧睡之山,以半圆展开的阶梯结构形成天然的扩音器。四面由紫金山林环绕,中央一泓清池静躺。其空间布局与孙中山先生故居的形式一脉相承,可谓“四山环抱一溪横,中出人豪举世倾”,运用因形就势的手法再现先生“荣归故里”之景,体现“宜于自然”之观。
按照露天剧场的使用性质,音乐台的主要功能分区大致为三块:围廊、观众席与表演区(图3a)。由台体中心往四面放射的混凝土水泥道将观众席分为12 块,能够满足一定使用需求。音乐台的交通流线主要为两部分,分别为观众区的人流动线和表演区的上下场路线(图3b)。表演区包括音乐台台面与影壁,演员可从影壁两侧的廊道及背后的阶梯登台或下场。观众席由木质座椅组成,外围设有半圈紫藤花廊供人游憩。观众主要通过五座石桥进出音乐台,3 条弧形小径和5 条2m 宽的水泥步道构成了音乐台内部主要的观众区人流动线。坐于观众席中,看中心影壁苍然肃立,如处世外桃源之境遥望昔日英华之容。
图3 中山陵音乐台空间布局与植物配置
音乐台的植物配置善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外围树种主要配置黑松、枫香等,一方面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另一方面可以打造出郁郁葱葱的山林景观。外围道路与廊道之间的种植带为紫薇、迎春花、桃花和梔子花,混凝土廊架上缠有多株柔美的紫藤。其中,黑松有坚韧不屈之意,是吉祥平安的象征,代表孙中山先生心中坚定的信念与对和平的渴望。在此栽植迎春花是为迎接春天、追求希望、怀念故人。紫藤象征坚韧勇敢,也含有思念之意,有助于提升纪念性空间的围合感;观众席区域铺有一层浅绿色的草坪,照壁与石桥两翼种植了数株桂花,影壁背后栽种水杉使其显得高大肃穆;台前水池里曾栽有成片的荷花,荷花池形状呈月牙形,与台面的阶梯状梅花瓣种植槽相呼应。“月牙伏泉水清浅,芙蓉苔绿入碧池”,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将荷花用作高尚品格的比喻。一处纪念孙中山先生的纪念性建筑中,以荷花来赞誉其清正廉洁的品格是非常合适的(图3c、图4)。
图4 中山陵音乐台整体场景
荷花池上空,排排鸽子盘旋于场地之中,增添了独特的韵律与动感。鸽子有和平之寓意,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每天特定的时间段里,鸽子在音乐台的任意空间里自由活动,吸引了游客的关注(图5a)。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世间春去秋来,花开花谢,在年复一年的春日里,音乐台中的动植物不曾忘记,以绽放、飞腾的姿态,默默地纪念、吟诵、守护着一代伟人的浩然正气。
(1)石板桥:在进入中山陵音乐台的外围步道与围廊之间分别建有五座石板桥(图5b),石桥宽2m、长3m,主要材料由混凝土石块构成,刻有简洁的云纹装饰。石桥作为承接过渡的空间,除了方便观赏者进出音乐台之外,在形势上也有一种古朴自然的美感。当人们穿过古树下的清幽小径,第一眼便会看到林木掩映下古拙的石板小桥,起到“引人入胜”的心理暗示作用。自近代以来,石桥引领一代人走过了峥嵘岁月,其不仅是近代南京建筑的小小缩影,也饱含着一代人的记忆。
(2)乐台影壁:音乐台台体形状大致为半圆形,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台体面深13.3m、阔22m,约高出地面3.3m,前侧由梅花瓣样式的5个半圆弧形组成。舞台后半部,落有一座弧形影壁,其宽约7m,高约11m,整体设计为三段式,包括壁顶、壁身与壁座。影壁顶装饰有云纹图案(图5d),样式呈时起时伏的浮云之状,有如云卷云舒般飘然豁达。云和“运”谐音,象征吉祥平安,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以及对孙中山先生的美好祈愿;壁身呈半弧形,虽无繁复的图纹装饰,却显得典雅大气,在音乐会时起到了较好的背景衬托作用;影壁基座与清式须弥座形式相似(图5e),采用饱满的荷花瓣与卷状云纹共同装饰,与壁顶及壁身两侧的云纹相呼应(图5f),再次以“荷”升华缅怀之情,形成“中西合璧”的特色结构。
图5 中山陵音乐台建筑及景观要素
(3)围廊与栏杆:围廊与栏杆环绕于影壁两侧,起到过渡、围护作用。“杆”的样式为直立的望柱,“栏”的寻杖上刻有祥云图案,或起伏,或规整(图5h)。栏杆以抱鼓石为收尾,装饰有云纹、祥花瑞草等纹样,栏杆整体表达的思想与影壁的云纹交相辉映,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有祈福、吉祥之意(图5i);栏杆之上即为宽6m、高3m 的围廊花架(图5j)。其中,廊柱底部呈相对对称的八边形,装饰样式同影壁基座相似,刻有祥云与莲花瓣图案(图5k)。每两根廊柱间配有云纹样式的简洁石凳,加强了整体意境的“协调统一”。
通过研究分析可见,中山陵音乐台在景观意境营造等方面具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基于实地踏勘与资料查阅发现,在植物配置方面,石桥外围道路通往音乐台内部的种植带设计尚可,但中心区树种较为单一,未做到“四季有景可赏”,秋冬花谢叶落时稍显寂寥。时光荏苒,如今的音乐台中已难再睹荷花满池的风采,令整体形式感略显沉重;此外,鸽子的尿酸对音乐台的建筑造成了一定的侵蚀和损害(图5p),在场地各处空间都能看到鸽子的粪便、抛洒的鸽食和零散的羽毛。针对以上问题,在保护建筑本体的基础上,主要从景观营造方面提出以下活化思路:
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多样性、四季性原则对植物配置进行优化,运用南京本土植物和外来植物相搭配的造景手法,在保留原有植物紫藤、紫薇、荷花、迎春花、桂花、水杉、黑松等的基础上适当引进其他植物打造特色景观。将乔、灌、草结合,构成层次丰富的常绿、半常绿植物群落,做到春、夏、秋、冬四季皆有景可观。根据纪念性建筑的特殊性,将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图6)。
图6 中山陵音乐台植物配置优化
(1)纪念缅怀型:保留场地中原有“坚韧”“纪念”“希望”等寓意的植物黑松、紫藤、迎春花,并于水池中栽植荷花,传承纪念性建筑遗产的景观特色,延续纪念性文化。
(2)防护隔离型:考虑到纪念性建筑需要一定的安静空间,围绕各区域的边缘种植“防护带植物”如雪松、黄杨、小叶女贞等,降低音乐台外围的噪声污染。
(3)美化观赏型:纪念性建筑的沉重氛围需要一些有生命力且美观的植物来打破,选取月季、长春花、金丝杜鹃、紫薇、桂花等植物分别配置于廊架外围、观众席区域与舞台前方,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4)生态净化型:选取带有净化空气、抗污染等作用的植物如香樟、水杉、红叶石楠、结缕草配置于舞台周围和观众席区域,减少纪念性建筑及人体可能受到的伤害。
此外,针对尿酸侵蚀问题,可以对投喂饲料进行改善,减少鸽子粪便中的尿酸及氨气,并禁止观赏者在建筑物内对鸽子进行投喂,降低对建筑造成的危害,同时保留游客对于鸽子的“感情历史”。
中国近代建筑遗产体现了近一百年来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后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对传统文化在如今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建筑的老化,人们对近代建筑的关注度降低,导致许多近代建筑遗产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色彩。
作为“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中山陵音乐台特有的空间布局形式与历史文化内涵对纪念性建筑及景观设计拥有重要启迪作用。音乐台通过因形就势的空间意境设计,引出纪念的人豪为孙中山先生;配置含有纪念寓意的植物表达对一代伟人的缅怀;在建筑中雕刻祥云纹路与荷花瓣等样式,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基于上述分析,充分感受到,唯有延续传统文化脉络,将文化底蕴融入建筑设计之中,尊重城市原本的精神地貌,将“宜于自然”“协调统一”“寓情于景”等造景手法贯穿其中,方可做出真正具有思想与生命力的纪念性景观。
本研究通过实地踏勘,梳理中山陵音乐台的区位选址、历史发展,探索其空间、景观及建筑意境的营造方式,凝听前人表达的纪念性等文化思想,挖掘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提供纪念性建筑、景观活化的新思路。研究手段、内容与结果对于中小型纪念性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活化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并关注中国近代建筑遗产。
图片来源:
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