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老年人行为特点的城市避难空间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南区为例

2022-08-16 03:08曹莎莎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8期
关键词:市南区防灾场所

文/曹莎莎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

刘一光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副教授

王勤林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内部系统越发复杂化,一旦发生灾害,极易引发各种次生灾害,在灾害面前老年人更易受到伤害。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60 岁以上人口达到26402 万人,占总人口的18.7%[1],随着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我国的防灾工作应更加关注老年人的避难需求。文章中的避难空间是指室外避难空间,包括用于人们逃生的路径和接纳灾民的避难场所[2]。避难空间适老化是指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认知加以考虑,找到老年人疏散行为与避难空间环境的联系,从疏散道路、避难场所、技术设施和认知教育等角度入手,探讨避难空间适老化的对策,以满足老年人群的疏散、避难需要。

1 老年人避难行为的空间需求

1.1 老年人在突发灾害下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点

1.1.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逐渐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视觉、听觉等感官机能的减弱,记忆力、认知能力等神经系统机能的衰退,行动能力、体力等运动机能的减缓[3],这些变化对老年人避难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老年人在突发灾害下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易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更加寻求生活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4]。当灾害发生时,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动,常会产生恐慌、焦虑和抑郁心理。

1.1.3 老年人在突发灾害下的行为特点

(1)避难行为的无序性

当遇到突发灾害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容易产生不安、恐慌等情绪,发生无秩序逃生的情形,导致疏散环境更加混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避难行为的退缩性

面对突发灾害,老年人会形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以及恐慌情绪,导致慢性疾病的发作,严重者会出现晕厥甚至丧失行动能力的现象。另外,老年人一旦产生抑郁心理,可能会出现折返现象。

(3)避难行为的滞后性

由于老年人肌肉和骨骼的退化,疏散逃生的速度要比年轻人慢,在遭遇突发灾害时,老年人会因为过度恐慌而出现木讷现象,不能及时做出避难反应,严重的会导致精神迟钝,甚至痴呆。

1.2 老年人对避难空间的适老化诉求

1.2.1 避难空间可达性的适老化诉求

避难空间的可达性是指灾害发生时到达避难空间的便捷度[5]。由于老年人行为的特殊性,距离过长会增加时间负担,增加老年人逃生的难度。避难场所的指示标志应放置在明显的区域,便于老年人快速寻找避难场所位置。

1.2.2 避难空间安全舒适的适老化诉求

避难空间要在绝对安全的区域建设,按照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布置,各种避难设施也应保证其安全性。面对突发灾害,老年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出现过激的行为,灾后舒适的环境可以对老年人的心理起到一定的舒缓作用,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1.2.3 避难场所多功能的诉求

避难场所既要发挥安置人群的避难功能,也应适当增加社交、运动、活动等功能,满足老年人日常的实际需求,提高避难空间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平灾转换。

2 青岛市南区避难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2.1 老年人概况

根据青岛市统计局发布的《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截至2020 年11 月1日,青岛市60 岁以上人口约204 万,占总人口的20.28%,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42 万人,占14.20%[6]。同时空巢老年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2019 年青岛市空巢化率达到56%[7]。从区域上看青岛市各市区的老龄化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其中,市南区老龄化率最高。

2.2 避难空间现状分布

青岛市将避难疏散场地分为市、区两级,国家标准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4 处,综合避难场所共有40 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222 处。

市南区拥有37 处应急避险场所,应急避险场地面积约21公顷,其中室外避难面积占比较大,约占59%。青岛市经过多年的努力,应急避难场所的各项建设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不足(图1)。

图1 青岛市市南区应急避险场所分布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 老龄化背景下疏散避难空间存在的问题

2.3.1 老年人疏散道路通达性较差

(1)部分路段坡度较大,不适于老年人疏散

市南区属丘陵地区,部分路段坡度较大。通过整理市南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得现有不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2017)要求的坡度不大于2.5%的疏散路段共73 条,划分为三个类型,包括一般不适宜、较不适宜和极不适宜路段,对老年人的避难疏散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道路空间乱占乱用现象明显,影响老年人疏散效率

市南区西部道路狭窄,在灾难发生时破旧搭建物易倒塌、堵塞道路,影响居民快速疏散以及紧急救援。不断增加的机动车辆占用步行空间,破环了步行疏散道路的连续性,影响疏散效率。

(3)无障碍设施不完整,衔接性较差

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室外避难空间的衔接处大多设置台阶步道,缺乏无障碍设施的连接,在疏散路径中的衔接性较差。

2.3.2 避难场所总体数量较少,空间利用率低

(1)避难场所数量较少,分布不均

市南区应急避难场所大多沿区域边界分布,中部空缺,覆盖率较低,易出现避难空间拥挤和疏散秩序混乱的情形,影响疏散效率,对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2)未能充分利用可用空间

市南区避难场所大多选择学校、广场、防灾公园等类型,忽视了社区内部、道路两侧开敞空间以及停车场等空间的避难价值,未能满足老年人就近避难的需求。

2.3.3 标识设施不完善,缺少夜间照明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视觉和听觉均会逐渐退化,对于现存的标识设施的辨别度较低,影响逃生效率。市南区不仅缺少疏散道路上的引导标识,而且部分避难场所内没有明确标识。标识系统缺乏夜间照明,易造成夜间疏散方向的迷失。

2.3.4 老年人对于避难空间的认知不足

受年龄、生活环境及自身经历的影响,老年人对避难空间认识不足。老年人对避难场所、避难设施及疏散路线了解甚少,导致在避难时无法正确利用资源保护自己。

3 疏散避难空间适老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 疏散道路的适老化

3.1.1 缩短老年人步行疏散距离,增加道路安全设施

由于市南区地势南低北高,在划定老年人疏散步行路径时,首要考虑选择东西向疏散道路,排除较不适宜和极不适宜路段,当选定一般不适宜路段作为疏散路径时,建议结合公共交通疏散方式,缩短老年人步行疏散距离。在有明显高差的疏散路段两侧设置连续扶手,采用防滑以及触感舒适的材料,并定期检查和加固修复沿街立面,确保疏散的安全。为老年人单独设置疏散通道,并用不同的材质区分,减少老年人跌倒的风险。但由于市南区是青岛历史风貌的集中表现区,所用的材料必须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3.1.2 全面建设无障碍设施

市南区首先要调查统计缺乏无障碍设施的区域,结合实际情况建设无障碍设施,将市南区无障碍设施有机地联系起来,保障老年人无障碍疏散的连续性。对门口-道路、道路-室外场地衔接处等有高差的地方采用平滑坡道连接,坡度以1:20 为宜,长度应小于10 米,超过10 米设置休息平台,坡道宽度宜为1.5 米,坡道上应有扶手与栏杆,考虑到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可设置双栏杆,上方栏杆高度应为1米,下方栏杆高度应为0.75 米,保障老年人的顺利疏散。

3.1.3 加强疏散道路空间管理,清理障碍物

市南区大部分搭建现象存在于西部历史街区内,由于年代悠久,搭建建筑占用道路现象明显,应着重拆除西部搭建,清理阻碍疏散道路的违章杂物。加强区内停车空间管理,清理占用疏散道路的车辆,增强疏散道路的安全可达性。

3.2 避难场所的适老化

3.2.1 划分防灾分区,增加避难场所的数量

现有市南区避难场所的数量不能满足全区老年人的疏散需求,在未覆盖区通过对危险源地、覆盖范围、避难面积和容纳人数等因素筛查,选取安全可靠的避难场所,增加避难场所的数量,按照分散原则、就近原则尽可能多处分布,提高老年人避难的便捷性。依据避难场所的覆盖服务范围,划定防灾分区,便于统一管理。

3.2.2 在疏散路径中建设临时停泊点

由于市南区道路较为崎岖迂回,可能存在爬上爬下的疏散道路,考虑到老年人体力,可以在社区内部以及疏散道路两侧的安全区域设置临时停泊点[8],布置简单的座椅,辅助老年人的体力恢复,并在座椅旁安装紧急按钮,有利于提高对老年人的救援效率。

3.2.3 平灾结合,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为满足市南区老年人的社交、娱乐、运动的需求,应在避难场所中选择布置有靠背扶手的休憩座椅,并结合植被种植划出一片遮阳乘凉的活动区域,完善配备设施。

3.3 应急标识设施的适老化

3.3.1 提高应急标识的辨析度,增加夜间照明应在市南区各个交叉口以及疏散道路上布置应急指示牌,加大标识牌的字体,通过字体色彩和背景的对比,加强老年人对疏散信息的识别性。同时增加标识系统夜间照明,帮助老年人在夜晚获取疏散信息。

3.3.2 增加声音标识

以市南区各社区为单位布置声音标识,通过语音播报的方式,提醒、引导群众逃生,考虑到老年人的生理状态,声音应尽可能大。由于市南区道路路口不规则岔路多,在疏散路径中的各个路口以及容易迷失的位置应配备语音系统进行指导,播报系统与应急指挥处连接,实时引导老年人疏散。

3.4 防灾教育空间适老化构建

市南区在构建防灾教育空间时应着重考虑老年人对科技产品的使用率较低和接受能力较差的特点,建议采用传统的方式授予老年群体疏散避难知识:(1)应在老年人聚集处布置防灾宣传栏,将疏散避难知识以文字或图像的方式授予老年群体,或设置智能显示屏,以动画的形式教给老年人疏散避难方式和注意事项。青岛市南区现状中,由于中小学是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现阶段接送孩子成为老年群体的重要“工作”,可在校门口设置防灾教育空间,使老年人在等待的时间里了解防灾知识。(2)市南区8 个街道41 个社区应定期进行老年人的疏散避难应急演练,运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帮助老年人学习基本的安全技能,以聊天的方式为老年人讲解防灾知识,便于老年人的吸收理解。

结语

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避难行为的分析,发现老年人对疏散避难空间的要求更高,重点在于避难空间的可达性、安全舒适性以及多功能的应用上。通过剖析市南区疏散避难空间现状及问题,并从疏散道路适老化、疏散避难空间适老化、应急标识系统适老化以及防灾教育空间适老化四个方面完善疏散避难空间适老化建设,将防灾减灾适老化真正落到实处,提高青岛市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

猜你喜欢
市南区防灾场所
南通市三举措扎实做好当前综合防灾工作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读迷作品·
·读迷作品·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