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忱
本文立足于使用服务设计的思维方法设计一款符合社会受众需求的山东黄河水文化APP。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山东黄河水文化宣传工作中存在的痛点进行梳理,运用服务设计流程对文宣受众群体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当下受欢迎的文化宣传模式,整合与山东黄河水文化保护相关的社会资源,增强用户与产品载体的交互与关联,为山东黄河水文化宣传APP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黄河;水文化;宣传;服务设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河运即国运”,一部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一部民族奋斗史。千百年来,大河安澜与否同国家社会的稳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黄河宁,天下平”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华夏儿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奋斗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当前我们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与挑战并存,更需要我们弘扬延续黄河文化血脉中的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着力保护沿黄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因此,我们要强化黄河水文化宣传,深度挖掘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特别是我们的先辈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总结出的“顺其自然”“堵疏结合”等治河理念,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黄河自菏泽东明县入鲁,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等9市25县(区),最终在东营市垦利区汇入渤海。194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治理黄河,70多年间,山东省人民兴水利、筑长堤、疏淤积,初步实现了“河口畅、下游顺、全局稳、生态优”的治理效果,形成了“人民治黄从这里起步,九曲黄河在这里入海”“山河相济,润化齐鲁”等治理文化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治黄文化资源和厚重的精神积淀。
近年来,各有关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山东黄河水文化宣传工作,济南、淄博等地结合自身特色,深挖文化内涵,陆续打造落成黄河文化展厅(馆)新建工程与文化融合展示区22处,组织开展流域及故道地区黄河文化遗产专项调查,系统整理挖掘治黄精神遗产和传统技术,收集修复历史碑刻等文化遗物,编辑出版山东黄河文化系列丛书第一册《大河钩沉——山东黄河水文化遗产辑录》等书籍,山东黄河水文化宣传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服务设计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它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协同多方利益相关者,通过服务设计引导人员、信息、市场、产品等要素创新。在交互设计、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基础上进行整合,通过对触点、痛点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效率和价值。
服务设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趋势,受到了研究者、开发者等群体的广泛研究兴趣。当下,科技的创新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模式,随着用户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服务提供者需要升级相关服务模式,才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服务设计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思维方式,目的是为用户创造全新的、与众不同的、可引导用户的服务体验过程。通过对服务进行设计,可优化、整合现有服务模式,亦可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在服务设计中,有形的服务形式、无形的服务行为以及社会的整体环境都应当被考虑在内。同时,服务设计的流程需从用户的实际需求着手,对服务接触点、服务现状、数字或物理环境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服务发生环节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在充分了解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接受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服务设计方案,并进行测试评估,才能不断完善良好的服务体验。
目前,开展黄河水文化的宣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使黄河职工具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对黄河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坚定理想信念。其次,为全省广大市民普及黄河的水文化信息,使人们对母亲河注入更深厚的感情,理解、支持治理黄河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再次,对山东黄河水文化进行宣传立足于国家战略,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黄河的时代特征,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支持。
为了达成既定目标,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方法,可以更便捷地寻找解决方案。将研究思路围绕着“问题”展开,通过对“更好地宣传黄河水文化”这一任务,寻找、发现、思考、优化的过程展开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一是对用户调研,了解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重点研究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掌握现有宣传模式。二是关注用户对黄河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便于制定相关宣传策略。三是对山东黄河主管部门进行走访,了解黄河山东段的地理情况、黄河工程与治理等相关内容,获取黄河沿岸的经济、文化等信息,可以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宣传内容和形式。服务设计可从根源分析宣传黄河水文化各类途径的可行性,通过整合设计资源,建立一套适合于社会各界受众群体的黄河水文化宣传模型。因此,将服务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应用于山东黄河水文化传播模式的建设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潜在使用群体的走访调研和现有宣传模式的梳理,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总结出当前在山东黄河水文化宣传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黄河水文化的传播载体多以传统书籍、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宣传展板、书画作品展示为主,手段和表现形式单一,与日新月异的新宣传技术尚存差距,造成社会大众关注度低,影响力弱,且现有形式不足以立体全景展现黄河水文化悠久绵长的历史底蕴和人民治黄七十余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不足以满足公众渴望了解黄河治理文化的需求,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目前虽然有“山东黄河网”网站、“齐鲁黄河”微信公众号等宣传黄河水文化的网站平台,同时线下在黄河沿线建立了不少黄河水文化展厅。这些展厅一方面大多距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另一方面,对于黄河水文化的宣传目前处于各机构各自为战的局面,缺少统一的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宣传合力的作用。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不少受访群众表示对于黄河水文化的问题查询途径较单一,相关业务部门、单位与公众间信息沟通不畅,出现了虽然开展多种类型的文化宣传工作,但没有实现有效的信息传导,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通过对问题的梳理,了解宣传过程中的痛点,山东黄河水文化宣传的局限性在于没有统一整合信息的载体,且使用的宣传渠道较落后。在文化宣传模式上,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产生变化,传统纸质媒介在传播中受新媒体冲击,影响力度变弱。根据调研可知,人们更愿意通过电脑、手机等产品获取大量信息。在电子产品中,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根据移动数据和分析公司App Annie最新发布的《2022年移动市场报告》:中国大陆的手机用户人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约3.3小时。由此可见,手机较电脑更受青睐,手机已从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带动文化宣传领域的革新,可作为黄河水文化宣传媒介首选载体。服务设计相关思维方法的运用,可以寻找出更适合黄河水文化的宣传途径,获取传播文化的关键要素,改善并创新服务模式,创建可以达成宣传黄河水文化这一目标的设计载体。
对黄河相关部门的走访调研得知,目前尚未有与黄河水文化宣传相关的移动应用程序。结合上文的分析,借由服务设计的思维方法设计一款移动应用APP程序用于对山东黄河水文化的宣传具有可行性。首先,将用户的行为因素和需求贯穿于移动应用的设计流程和整体架构体系中,不仅可以有效串联起与黄河水文化相关单位、部门,实现信息互通有无,亦可拉近与公众间沟通的距离,实现沟通立体化、多元化。其次,可以促成各部门、单位间黄河水文化相关资源有序整合,有利于实现文化内容多样性、融合性发展。再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手段,合理地打造内容、功能、界面,可以满足公众了解黄河水文化不同的兴趣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定制需求,使宣传朝着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提升用户体验。
因此,探索基于服务设计理念的山东黄河水文化宣传新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和大数据手段创新文化传播路径,对推广黄河文化品牌、拉近与公众间距离、提升用户文化体验效果、普及治黄文化是非常有应用价值的。
服务设计秉承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整理、收集受众体验、建议,并将其应用于优化流程、改进内容等方面,有效提升用户体验。因此,在该APP的设计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4.2.1 普适性原则
通过相关问卷调研,有意愿了解黄河水文化的人群年龄分布在19至57岁之间,年龄分布较广。因此,应充分了解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以及对APP操作的接受程度,在模块构建时尽可能融合和满足绝大多数用户所期望的效果,寻找“最大公约数”。同时,APP的整体风格应遵循简约、大方的设计形式,界面应避免杂乱无序,操作上尽量简化流程步骤,在保持简洁明快的同时方便用户使用。
4.2.2 统一性原则
山东黄河相关部门已开发出“河润山东”的文化品牌设计方案,因此,在APP的设计中,应与现有“河润山东”的文化品牌设计统一契合,避免因设计风格不统一,造成用户认知混乱。标准色彩、标准字体等均使用已有的设计形式。在色彩选择中宜采用“蓝”和“黄橙”的配色。图形设计可使用与黄河有联系的元素,增加辨识度,凸显黄河特色。设计可将黄河、东平湖、入海河口等图形元素融入其中,寓意“九曲黄河、奔流入海”。
4.2.3 交互性原则
为了使APP在使用中用户之间可互动,在APP的开发中添加相关社交属性。一方面增加与用户间的交流互动,可通过大数据等手段对用户的需求偏好进行画像细分,将具备同等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的用户联系一起,使之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推送,方便用户接收自身感兴趣的内容,以此增加用户黏性。另一方面,每一位用户都是文字、视频内容的创作者,可鼓励用户参与到黄河文化建设的创作之中,能够丰富APP内容来源,但需增加审核力度,保证内容均为积极向上。上述两方面可使APP获取用户的关注度,从而有效提高用户对产品的黏性。
4.4.4 趣味性原则
通过VR、AR、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使用户可以游戏等形式体验诸如捆扎柳石枕、抛铅丝笼、手硪打桩、捆绑家伙桩等治黄技术,足不出户便可用手机身临其境感受沿黄水利风景区的美景,使枯燥的二维文字、图片表述转变为三维立体的讲解,强化用户的体验观感,在满足用户求知欲的同时也增强了宣传效果。
4.3.1 “首页”界面设计
在“首页”界面的设计中(图1),设置“检索”功能,方便用户快速查找本APP的信息内容。同时,结合不同时段、节点及后台大数据为用户匹配可能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在方便用户浏览的同时起到推荐作用。此外,首页有五个模块内容,分别为黄河文化、黄河风景、大河之韵、新闻资讯、在线互动。这五个模块包含了用户浏览黄河水文化相关信息的主要内容。在视觉设计上,整个界面设计以蓝色和黄橙色为标准色,背景图将与山东黄河有关的图形元素融入,表达出“九曲黄河、奔流入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整体版式设计简洁大方,方便易用,适合各年龄层次用户使用。
图1 首页界面
4.3.2 “社区”界面设计
在“社区”界面的设计中(图2),延续首页的标准色彩,版式设计较简洁。“社区”定位于用户互动的主要场所,在内容设计中多为用户之间的交流模式。黄河专题模块的内容为黄河相关历史知识、黄河大事记等。黄河展厅模块为用户分享与黄河有关的诗文、书画、发布拍摄黄河图片、视频等内容,用户可与其他黄河文化爱好者交流。活动资讯模块可为用户发布与黄河有关的社会活动等内容,便于感兴趣用户参加。线上黄河模块可以足不出户,使用手机即可浏览山东黄河的壮美风光。除此之外,界面中设有问答专区,用户发帖提问,官方机构可利用该平台传递黄河文化相关的权威信息。如黄河汛(凌)情、黄河浮桥拆除、水雨情信息提醒等,与用户开展互动交流,就黄河水文化相关问题为公众解疑释惑,架起与百姓沟通的桥梁。
图2 社区界面
4.3.3 “个人”界面设计
在“个人”模块的设计中(图3),用户可以对个人主页进行个性化设置,在该界面中查看自己的关注与粉丝。用户在社区中发布的帖子以及浏览文章、视频、专题、帖子的历史记录等活动都可以在“我的”模块中被记录,方便用户随时查阅。
图3 个人界面
本文简述山东黄河水文化宣传现状,将服务设计思维方法引入黄河水文化宣传建设中,分析当前在治黄文化宣传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通过设计一款手机APP解决山东黄河在水文化普及宣传方面的问题。在服务设计思维指导下设计出山东黄河水文化APP模型。通过构建交流社区增强用户黏性,使用最新技术手段打造“趣味性”体验服务模式,增强用户对山东黄河水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增加用户满意度和知名度,为更好地宣传山东黄河水文化开拓了新路径,同时也为此类APP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注释:
[1]王乃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水利》2020年第5期,第50-53页。
[2]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第1-4页。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21年10月9日。
[4]方垒等:《“河润山东”文化品牌发布》,《大众日报》2021年3月27日。
[5]胡飞等:《定义“服务设计”》,《包装工程》2019年第10期,第37-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