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介背景下阅读体验模式的转变

2022-08-16 09:37:44单筱秋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字体界面社交

单筱秋

传统的纸媒阅读是一种个人行为,读者被称为“受众”。数字媒介时代阅读目标群体的“受众”变成“用户”,阅读体验呈现多元化、互动化、去中心化以及社交化的趋势。本文以电子阅读工具为例,从用户体验设计的角度分析数字媒介背景下阅读体验模式的转变,以及未来趋势的探讨。

数字媒介;电子阅读工具;阅读体验模式;用户体验设计;

传统的纸媒阅读,用户体验模式是单向的。设计师根据文本传递的内容决定版式编排的形式,不需要根据读者的反映和反馈来完成后续设计。读者在阅读中接受信息,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被称为受众。

当电子屏幕代替纸张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时,读者接收到信息,然后进行个人指令操作,应用程序会根据用户行为在界面中反馈新的信息,这是一种互动式信息传递模式。这种交互式用户体验设计贯穿整个电子阅读工具的界面设计,设计师需要考虑到用户可能采取的每一个步骤的每一个可能性,根据用户可能的行为和一些约定俗成的共识完成后续设计。因此界面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也是为用户自身心理感受和行为而设计的。与传统的纸媒阅读相比,数字媒体背景下的阅读体验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多维度信息架构方式

屏幕阅读用户体验功能的延伸主要得益于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其信息构架形式与实体书完全不同。纸媒受到材质、尺寸、制作工艺和形式的约束,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纸媒阅读中的信息架构形式主要为单一的线性结构,信息读取是逐一而连贯的。通过标题、目录、页码等元素完成整体信息架构,从而建立起各个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和持续性。例如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通过翻阅目录和每一页的内文,可以获取其中的信息。

从电子阅读工具的信息架构方式看,可以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类型。自上而下的信息结构是根据决策目标的内容和功能开始分类,再依据逻辑和类别细分出次级分类,最后把资料与内容填入。自下而上的信息结构则是先收集整理资料,纳入最底层级,再把他们分别归属到更高一级的类别中,最后逐渐建构出符合目标的整体框架。一个适应性强的信息架构体系,既能把新内容作为现有结构中次级分类的一部分容纳进去,也可以把信息当成一个主体部分加入。例如可以随时把网络小说模块加进上一层级小说的模块中,可持续完善产品内容和功能。在交互界面中,以导航为连接点,采用纵向深度的信息编排方式布局,为用户提供有效的视觉引导和反馈。例如全局导航(GLOBAL NAVIGATION),覆盖整个网站,提供用户从终极页面到上级任意页面的一组关键点。在导航条中放入能到网站所有栏目的链接,不管用户想去哪里,都可以从全局导航中达到。局部导航(LOCAL NAVIGATION)只是提供一个界面的上下层级关系的通路,给用户在这个信息架构中“附近地点”的通路。

屏幕阅读内容的信息架构以NODE(节点)为基本单位。节点可以对应任意的信息片段或者信息组合。其信息架构体系不仅包含了线性结构,还包含了层级结构、矩阵结构和自然结构,并且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架构方式,而是多种架构方式的组合,以纵向拓展的方式呈现。例如在微信读书的电子书城中,先看到总的分类名目,点击进去再看到细分的名目(图1)。在这样的层级结构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信息存在上下包含关系或者父级和子级关系,类似于树状结构或者中心辐射结构。再例如用户在搜索想读哪一本书的时候,用户既可以按照出版图书的属性归类来浏览书名,也可以通过畅销排行榜来浏览书名。这种属于矩阵结构的信息架构形式,它允许用户在节点与节点之间沿着两个或多个并列维度的信息中跳跃。而自然结构的信息架构形式,其节点连接不遵循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节点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并且一直在演变中,用户的行为决定信息呈现的关系。例如微信读书中摇一摇功能和查看朋友阅读时长排名和点评。信息结构模块的多维度呈现,为阅读体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图1

2.多元化阅读功能

屏幕阅读提供了除阅读以外的多种获取信息的渠道:例如听书的功能,打破传统阅读的条件,做家务、运动健身的时候都可以获取书中的信息,解放双手和双眼,同时也为盲人和弱视人群提供了学习书本知识的条件。可以在手机端、Kindle端、电脑端、Pad端等实现多端同步阅读,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写阅读想法和笔记,记录在阅读到某个章节某段文字时迸发的灵感。在线字词查询功能可以帮助用户进行深读阅读,同时它还是一个大型的移动图书馆,满足用户对各种书籍的需求等等。

以微信读书为例,应用程序被划分为四个模块,分别是阅读、书架、发现、个人设置。导航采用纯文字设计,在系统默认首页是“阅读”功能界面。界面顶端搜索栏可以直接搜索书名。搜索栏右边有书城按钮(图2),进入书城可以看到右上角有类似微信摇一摇的小图标,其功能是可以随机给用户推荐一本书,有点类似盲盒的性质,趣味性十足。搜索栏下面有八个入口,分别是分类、书单、免费书、女生小说、新书、听书等常用选项。再往下便是系统根据数据统计出来的个人喜好的功能板块,有好书推荐,每月新书预览,每周书单等。往下滑动,还有每周推荐书、微信听书、朋友在读书等模块。在第二个“书架”功能界面,顶部搜索栏右边有个“加号”小图标,点击会出现与首页相似的功能内容。关闭“加号”小图标,往下滑动会出现近期在读的书籍和公众号记录,以及对书架中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等模块(图3)。第三个是“发现”的功能界面,提供了与好友互动的选择,可以看到朋友的想法,或者是关注的人最近对书籍的想法和点评,可以点赞、转推、评论。再往下滑动分别是小圈子、免费领书、福利场、听书等模块,都是与社交及奖励机制相关(图4)。最后一个功能界面主要提供了个人设置的选项。界面上半部分是账户书币、无限卡天数、购物车、订单这四个较小的模块,中间是读书排行、关注好友、勋章、笔记等选项。总之以微信读书为主的这一类电子阅读工具,以提供书为核心内容,并且极大地拓展了阅读以外的功能,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阅读相关需求。

图2

图3

图4

3.个性化用户需求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最早来源于工业设计和人类工效学,认为设计师应该让产品适合人。产品设计师亨利·德莱弗斯(Henry Dreyfuss)早在1955年于他的一书中就开始推行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打开微信读书首页,会看到程序推荐的根据用户前期的搜索轨迹自动筛选出的可能感兴趣的书籍,让用户有一种这个程序就是为自己而设计的亲切感。通常在电子阅读工具阅读设置界面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样式的字体和不同大小的字号、调整背景图片和颜色、选择习惯的交互行为模式等。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阅读时是不是自动锁屏、是否允许横屏,是否隐藏他人想法。在翻页方式的选择上,可以默认左右滑动,或者选择仿真翻页和上下滚动,决定是否开启深色模式。通常电子阅读工具为了模拟实体书的阅读感,背景色在白天默认为接近纸张的灰白色,在夜晚为了保护视力会根据手机上的时间自动设置成深灰底色。甚至细化到可以对文本编排的形式进行选择:比如正文首行缩进这样的传统纸媒阅读的文本编排格式,或者首行不缩进这种适合界面阅读的文本编排格式。

在正式阅读的过程中,电子阅读工具也提供了非常多的个性化选项。可以随时切换背景与字体的颜色,除了常见的白底深色字,黑底浅色字,也有仿旧纸的黄色底深色字,甚至还有护眼的绿色背景色,充分满足每个用户对页面编排形式舒适度的个性化喜好追求。特别是关于隐私的多个选项,如是否开启私密阅读、是否接受陌生人私信等,都满足了用户对于个人隐私的保护。具有更高秩序及安全性的用户体验,尊重用户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用户体验设计是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交互界面设计的核心内容。

4.沉浸式阅读属性

屏幕阅读改变了单一的静态图文的编排形式,对图片、文字、影像、声音等多元的信息元素进行了有机的合成,使得阅读的概念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书本阅读的概念,提供了读、看、听多维度的体验。

同时更注重界面设计中视觉元素对阅读体验的影响。希克定律(Hick’s Law)指出,给用户的选项越多,用户做出决定的时间就越长。换句话说就是界面中视觉元素越多,用户的精力就越分散。电子阅读工具为了让用户完全投入阅读中,设计师们会通过减少界面元素的数量、缩小无关元素的尺寸、降低元素颜色的透明度和对比度,甚至将元素做成隐藏设计模式来增加沉浸式阅读体验。在视觉设计上,一些有可能用到但是频率不高的功能集中在一个功能按钮上,按钮采用线性的小图标形式,尺寸也设计得非常小,颜色以灰色为主,在视觉上显得并不突出。例如微信读书的阅读环节采用的是全屏显示的方式,界面中心凸显正文内容,左上角的章节名字和右下角的页码全部采用浅灰色极小号字,其他的信息全部被隐藏。

不断进步的电子显示技术扩展了字体在屏幕中呈现的形式与功能,很多印刷时代诞生的字体被重新设计以适应用户界面端的呈现,创造更好的阅读体验。

例如苹果公司在iOS9系统之前一直使用的是无衬线体Helvetica字体。然而在开发iWatch时,设计师们发现这款纸媒阅读时代最受欢迎的字体不太适合用于小电子屏,像a、e、s这样的字母在压缩以后会变得模糊。为了让iWatch的界面上看起来更加精细和具操作性,苹果公司独自研发了专门为小屏幕使用的字体San Francisco,首先在iWatch上使用并获得成功。San Francisco字体棱角清晰,字母之间有着更多的空间,因此不但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还可以动态优化,根据文本字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设置成标题显示或者文本显示。字符尺寸较大时,字间距会比较紧密,字符尺寸较小时,字间距会变得松散,使得文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证清晰和易读的最佳用户体验。

为了字体能够适应现在的手机屏幕和大型LED屏幕的读取,很多字体工作室在原有字体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提供了“标题展示”设计(Display Design)、“文本”设计(Text Design)和“微型”设计(Micro Design)三种类别的字形,极大丰富了字体的使用场景。可变字体(variable font)多为三轴可变的设计空间,可提供近百万种字体变化样式,可以同时胜任标题、文本编排、用户界面、动态演示以及响应式体验中的任何一种形式。在响应式界面中,字重、字宽、字号大小都可以预先设定,自动适应到界面窗口的尺寸中。或者根据不同的屏幕颜色调整字体的颜色,例如在光线不足的环境和光线充足的环境下阅读的文字都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多维度可变字体如今成为屏幕阅读使用字体的主力,根据字体不同的形态和传播媒介让屏幕阅读变得更具响应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也带来更好的沉浸式阅读体验。与纸张阅读相比,电子屏幕阅读为字体应用的呈现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实施性,同时随着编程越来越智能,从字体的批量定制到交互文字设计,它们都开拓了字体设计源源不断的创新用法,并以一种更具艺术性的呈现方式探索字体应用的新领域,带给用户更佳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5.社交型阅读趋势

古人云:“唯甘于孤独者,始能读书。”阅读是一种冷静的、私人的、保持独立和理性思考的行为。在过去社交与阅读是对立存在的,社交是你来我往的相互交流,是热闹的、互动的。传统的阅读方式限制了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交流的可能性与多样性。电子阅读工具打破了个人阅读行为的时空界限,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因读书而相互沟通的机会。阅读行为不再属于和人行为,而是演变成为一种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行为。

例如基于微信平台支持的微信阅读,代表的是一种“阅读+社交”新的阅读模式。可以随时查看朋友圈的读书排行榜,可以看到朋友点赞或者正在看的内容,以及朋友对书的想法。这种社交激励机制让阅读变得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会让一部分用户更有阅读的动力。除了熟人社交模式的阅读体验,还提供了陌生人社交模式,在记录阅读笔记时可以选择公开或者隐藏。如果选择公开,那么陌生人在阅读到同一章节时就会看到该笔记,同时还可以点在读或者回复,让有思想共鸣的人可以相互讨论,获得心理认同,其社交式属性尤为明显。阅读与社交的融合,降低了社交成本,扩大了读者的社交范围。

6.结语

如今不断进步的电子显示技术扩展了屏幕阅读的形式与功能,人们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接受信息的程度也越来越碎片化。当阅读目标群体的“受众”变成“用户”,其呈现出阅读的特征也与实体书时代截然不同,具有时间零碎化、场景多元化、喜好图片化、视频化以及信息获取多渠道化等特点。与实体书相比,电子阅读工具具有携带方便、不占空间、购买成本低等优势。数字媒介的存在,扩展了阅读的边界,当电子阅读工具已经不再仅仅满足“读”的功能,提供了多元化多维度的阅读体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就会让知识更具流动性与延展性,让阅读成为人们沟通的桥梁。

注释:

[1]卢卡斯・马西斯:《亲爱的界面:让用户乐于使用、爱不释手》,王军锋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第15-17页。

[2]杰西·詹姆斯·加勒特:《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范晓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年,第120-123页。

[3]杰西·詹姆斯·加勒特:《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范晓燕译,第120-123 页。

[4]塞弗:《交互设计指南》,陈军亮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29-30页。

[5]拉斯基:《人本界面:交互式系统设计》,史元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83-84页。

[6]三度出版有限公司:《屏幕时代的字体设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年。

猜你喜欢
字体界面社交
社交之城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8:28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意林彩版(2022年2期)2022-05-03 10:25:08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当代陕西(2020年13期)2020-08-24 08:22:02
社交距离
第一财经(2020年4期)2020-04-14 04:38:56
字体的产生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28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人机交互界面发展趋势研究
手机界面中图形符号的发展趋向
新闻传播(2015年11期)2015-07-18 11:15:04
组合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