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射阳实践

2022-08-15 00:48孙庆树
唯实 2022年12期
关键词:网格群众基层

孙庆树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近年来,江苏省射阳县坚持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放、力量下沉、服务下倾,不断完善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努力构建“党管网格、全员发动、便捷高效、精准服务”的基层治理新格局。2020年以来,该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社会保障、养老体系建设等工作受到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表扬。

一、射阳县打造基层治理新格局的探索与成效

从被动处置向主动预防转变。坚持系统思维,立足标本兼治,主动了解群众生活困难,提前化解不安定因素,积极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严格执行领导接访、约访、下访和包案制度,对照“常委包片、县长包线”要求,刚性落实“一岗双责”,明确要求县四套班子成员定期到挂钩联系镇区督导信访工作,“动真碰硬”推动问题解决。完善信访事项“日清—周结—月过堂”工作机制,实现“初访事项每天清零、包案事项每周小结、积案难案每月督办”。在全省率先开展“无访无诉镇区、村居(社区)”建设,通过健全“线上+线下”非诉分流中心、“分调+联调”非诉办理中心、“共建+共享”非诉数据中心,建成非诉讼服务中心254个。在基层治理过程中融合“微法庭”建设,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创新打造“援法e事·法治枫桥驿站”,联动省高级人民法院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确保群众诉求快办快结。2022年以来,全县初信初访案件一次性化解率达89%。

从单纯管理向寓管理于服务转变。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双网”融合,将行政力量集中于为民服务上。在盐城市率先推行基层治理网格化体系建设,将全县划分为3689个服务网格。健全“镇(区)—村(居)—网格—网格员区域包干—普通党员”五级工作体系,打造“鹤乡网格e事”品牌,固化“网格议事统一活动日”(每月10日)工作机制,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实现镇区人社服务大厅、村级人社窗口全覆盖,推动“一次办、一网通”,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五聚焦五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坚持建设标准化、服务集成化、管理规范化,整体推进党群服务中心“百村达标、百村提档”的“双百工程”,动态清零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聚焦新经济、新业态、新群体,实施高质量党建赋能行动,将党员活动室、党建远程教育平台、“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等载体融为一体,推动全领域党建蓬勃发展。

从主要依靠党委政府向开放共治转变。坚持把发动群众作为基层有效治理的关键抓手,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民生实事工程“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人大评”机制,每年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项目建议,在编制项目时予以充分吸收和统筹安排,确保民生实事项目更加契合民意。延伸服务触角,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依托覆盖城乡的25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挥其理论宣讲、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功能,提供“点单式、嵌入式”文明实践服务模式,涌现出市民文明观察团、“蓝纸鹤”志愿服务队等一批文明实践品牌团队,全县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二、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治理体制尚不健全,社会治理效能有待提升。一是社会治理资源联动机制运行不够顺畅。社会治理涉及多个条块、多个部门,但现有治理机制存在碎片化、分散化问题,只针对网格管理、信访维稳、矛盾调处等问题建立单一机制,而相关治理资源尚未实现充分整合,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机制仍不顺畅。二是信息共享渠道尚未完全打通。网格化平台与“12345”政务平台、阳光信访、司法行政等平台信息共享不通畅,部分诉求因事权问题流转不畅而无法得到及时处置。三是缺乏深层次谋划和系统性设计。面对劳保救助、环保安全、法律援助、教育卫生、纠纷调解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热点难点问题,大部分基层组织更多采取分散式服务,与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服务的需求。

创新治理效果不明显,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尚未形成。一是治理理念尚未完全转变。以“管”为“治”观念依然存在,部分基层党组织尚未摆脱行政化管理思维,习惯于运用行政化方式推进工作,工作方法因循守旧,缺乏引领、协同、参与、疏导、服务意识,不善于组织动员群众,而把群众工作变成“替群众做工作”。二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氛围不浓。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动力不强、渠道不畅、手段不多,群众性组织和社会团体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资源不能有效地运用于社会治理,多元共治、整体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全县尚未形成统一的大数据治理指挥体系,“城市驾驶舱”推进速度不快,镇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人工调查摸底采集数据、手工录入存档、纸质材料逐级上报等原始信息采集方式依然存在,运用大数据加强社会治理的能力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一是基层组织后备力量不足。社区和农村骨干人才“选—育—管—用”的成长链条不健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导致基层组织队伍特别是党组织书记“人难选、人难留”问题突出。目前,全县238个村(居)共有“两委”班子成员1823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偏少,平均年龄48岁(党组织带头人平均年龄46岁),35岁以下仅有230人(占比12.6%),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二是网格员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农村网格员主要由村“两委”成员兼职,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疲于应付,无论从个人精力还是效率上都不能满足网格化治理需要。三是对网格员激励不够。村居(社区)专职网格员薪酬待遇较低,缺乏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导致网格员工作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三、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以党建为统领,完善社会治理格局。一是健全组织推进体系。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机制,建议县级层面成立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构建“县级指挥平台+镇(区)指挥中心+部门专业化指挥中心”的“1+N+N”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有机融合,形成“县—镇(区)—村(居)—网格”四级贯通的网络服务格局。二是夯实基层党组织责任。加快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突出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积极打造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主阵地,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其他组织各司其职的“一核多元”基层治理模式,围绕“15分钟党建服务圈”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三是深入推进网格党建。推动人、财、物、信息等各类资源向网格汇聚,实施全域网格党建治理,扎实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完善“镇(区)—村(居)—网格—网格员区域包干—普通党员”五级工作体系,健全“网格发现、我有所行、条块联动、协同纾难”工作机制,推动基层党建延伸到社会最小单元、党的工作延伸覆盖到社会治理最前沿。

发动群众参与,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一是拓宽群众参与渠道。搭建社情民意沟通平台,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参与机制,制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履行职责事项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健全县、镇、村三级议事协商制度,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协商会、听证会、恳谈会等方式,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共同推动问题解决,增强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发挥群众性团体纽带作用。深化基层群众性团体改革,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动员青年党(团)员、巾帼志愿者等群众性团体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基层社会组织人、财、物共享机制,发挥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中心等平台作用,打造多元化志愿者队伍。三是提升网格服务质效。把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工程,积极探索“网格+”融合模式,明确共建共用原则,细化条块职责和管理边界,推进队伍融合、网格融合、机制融合,实现“一个入口采集、一个出口流转、部门系统联动”,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类社会治理要素向网格汇聚集成、向基层末端延伸,真正实现“多网合一”。优化网格员队伍管理、培训、保障、激励机制,更大力度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强化法治保障,筑牢社会治理底线。一是强化法治体系建设。对标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县创建要求,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强化县、镇、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载体作用,积极打造“援法e事·村(居)法治枫桥驿站”,完善县委法律顾问制度和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库,实施“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双培养工程,优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模式,构建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体系。二是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合一”,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解决平台,最大限度将各类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积极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将调解、仲裁、公证等多元解纷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推动“两代表一委员”、心理学专家、社区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纠纷调解工作。三是深化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整合现有行政执法职能和行政执法队伍,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建立源头查处、重心下移、运行规范、执法高效的行政综合执法管理机制。完善县、镇两级综合行政执法联动指挥联席会议制度,将县级综合执法部门和镇区纳入指挥体系,搭建综合执法可视化联动指挥平台,建立执法人员、执法对象、执法事项等执法信息库,形成以镇(区)为主、上下协同、统一指挥的基层行政执法格局。

加大宣传力度,丰富社会治理内涵。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贯彻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抓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广泛开展“文明模范、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爱典型、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充分挖掘地域文化、风土人情和历代先贤等特色资源,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活动,引导基层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二是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深化“八五普法”,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构建融“报、网、端、微、屏”于一体的全媒体法治宣传体系。推动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与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把普法教育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深化“微法庭”建设,把调解指导、纠纷化解、线上诉讼、普法宣传等司法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三是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常态化开展“送戏曲、送展览、送电影”等文化惠民活动,高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更加精准有效地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加快数字赋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一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创新信息资源共享方式,整合数据资源,加快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推进各部门、各镇村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全面整合条块分割的政务数据资源,积极向上争取数据回流并根据需要开放数据权限,打造“24小时不间断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办事不求人”等政务服务平台。二是深化数据赋能治理。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高标准实施水、电、能源、交通、管网等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布局物联网,打造“一图观全域、一屏管全局”的智慧城市。积极整合各类政务服务资源和政务服务App,促进政府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推动政府部门与企业、社会团体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协同性。三是强化数据风险管理。注重社会公众情绪引导,积极回应群众需求,运用大数据手段实时动态监测“12345”群众诉求、网格化巡查线索、政务信息共享资源、“雪亮工程”视频资源等全域治理数据,完善重大突发事件预警模型,实现事件自动预警、智能比对和精准辅助决策,提高基层治理智能化运用实战水平。

猜你喜欢
网格群众基层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多让群众咧嘴笑
基层在线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