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循华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战略部署,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江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绚丽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可移动文物20007处,可移动文物280余万件,古籍450多万册;22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13处国家大遗址、25处省级大遗址。无锡鸿山、阖闾城、扬州城、高邮龙虬庄等遗址,是中华文明发展史、江苏地域文明史的重要物证。江苏通过普查、登记在册的非遗资源有28922项,其中昆曲、古琴、云锦、雕版印刷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省级非遗项目745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78名,省级非遗传承人820名,基本形成传承有序、梯次合理、基础厚实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省文化旅游系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盘活城乡文物资源,强化国有文物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审慎探索导向明确、路径清晰的文物建筑有效利用新模式,鼓励符合条件的文物建筑开设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文化和休闲场所,为社区服务、文化展示、传统技艺传承和文创产品开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服务。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保护,深化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城乡文物保护利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新多元化策展机制,推出一批时代化表达、特色化呈现,具有鲜明江苏文化特质、展现江苏文脉的原创性主题展览。设计推广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培育一批博物馆、纪念馆教育示范项目和研学基地,打造面向全球的“水韵江苏”博物馆研学品牌。支持南京博物院等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高品质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依托文物资源,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推出一批主题文化遗产旅游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认定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项目和红色地名。重点推介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提升“运河百景”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功能,持续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长江文化节,提升江苏文物的海内外热度。
一是以淮河下游、太湖北部与西部等区域为重点,深入研究江苏地域史前文化发展和文明化进程,积极参与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吴文化、汉文化、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以及六朝古都建康城、隋唐扬州城等重大课题研究,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历史贡献。做好文物、古迹、遗址等的研究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力争形成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二是以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大运河(江苏段)等世界文化遗产,顺山集、草鞋山、龙虬庄、寺墩、阖闾城、鸿山等考古遗址,六朝石刻、扬州城、明故宫、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城墙等历史遗迹为重点,建立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中华文化标识体系,提升江苏地域文明的辨识度和显示度。三是深化对革命文物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的研究阐释,弘扬革命精神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加强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雨花英烈、新四军东进北上抗战、苏中七战七捷等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有关的革命文物系统研究,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一要加大文物宣传推广力度,构建“报台网微端屏”媒介资源矩阵、省市县三级媒体贯通的主流媒体传播矩阵,综合运用媒体报道、新闻发布、编撰通识读物等途径,加强文物价值的阐释展示和考古研究成果的推介传播。依托“学习强国”、新华报业集团、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等平台,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物专题类品牌栏目节目,推出一批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增强文物知识传播的快捷性、互动性、体验性。二要持续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等活动,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三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江苏国际友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合作,依托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亚太世遗中心(苏州)、“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等平台,组织江苏特色历史文化遗产全球交流活动,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江苏篇章。支持博物馆结对建立境外友好馆,扩大馆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大局,积极参与中外联合考古、濒危文化遗产国际抢救、亚洲文化遗产保护等行动,以及文化遗产全球伙伴计划,促进民心相通。
衔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珍贵文物等为重点,制定文物资源数据采集标准,开展相关文物信息高清影像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推动文物单位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充分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系统整合全省文物资源数据库,建设文物知识图谱数字展示系统和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一站式浏览、检索、数据挖掘与展示服务,促进江苏文物数字资源在全球网络空间传播。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技术,培育一批“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项目,实施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数字再现工程,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体验新场景。创新表达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发展要素集聚区,推动文物素材的数字再造和衍生拓展,培育具有世界影响的江苏文化符号和品牌。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打造“云上博物——江苏省博物馆数字展览空间”,鼓励博物馆云展览、文物视频等进入各类城市公共空间,立体化传播地域文化信息,增强文物的可亲、可感、可知。鼓励博物馆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推出新型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一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省级示范单位,形成一批独具特色、价值突出的博物馆文化品牌。规范文物资源知识共享、授权交易服务,扶持文化创意产品跨境电商平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数字文化产品供给,多方位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既要科学保护好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又要积极探索文物和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非遗保护,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让文物“活起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等系列政策,进一步推动江苏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建设好非遗创意基地、非遗旅游体验基地,持续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非遗购物节等活动。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审美、科技等多重价值,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为生动载体,组织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原创展览及其衍生文创产品,推出一批串联重要遗产点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培育一批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旅游线路和特色街区、景区。加快推进文化遗产的内容数字化与传播智慧化,运用数字技术赋能保护利用和现代表达,探索实施“文化遗产云”建设工程,建设博物馆数字展览空间,推出更多的线上展览、数字文创、虚拟讲解等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打造沉浸式、互动性体验新场景,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与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近年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注重把人文交流融入“水韵江苏”品牌全球推广,全方位彰显江苏美的风光、美的人文、美的味道、美的生活,吸引更多境外游客来到江苏,感知江苏,有效扩大了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朋友圈”。通过“借船出海”、加强与中国文化中心合作,用好省部共建的海牙中国文化中心,拓展江苏与荷兰、新加坡、澳大利亚、斐济等国家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了江苏与世界各地文明互鉴的覆盖面。今后,要坚持把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传播交流的“天然使者”,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和“一带一路”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江苏国际友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港澳台地区深化交流合作,充实完善包括书画、文物、非遗等在内的对外交流精品项目库,推出更多“中国文化、国际表达”的品牌产品;要依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推广中心、“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以及刚刚建成的上海、东京、巴黎、纽约四个国际传播基地,组织江苏特色文物和非遗对外交流活动,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积极拓展文化遗产对外宣传途径,做好江南水乡古镇、中国明清城墙、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结合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长江文化节等,开展对外、对港澳台文物和非遗交流传播活动,探索搭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等国际交流平台,推出富有江苏地域文化特色的优质入境游产品,进一步扩大江苏与世界各地文明互鉴的覆盖面。要与国际知名旅游杂志、国际航空公司、海外社交媒体合作,通过图文、短视频、主题海报等形式,聚焦不同国家和受众群体开展精准传播,形成覆盖不同语言和年龄群体的“水韵江苏”海外推介矩阵,在传播江苏精彩中生动讲好中国故事,让江苏精彩绽放更广,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
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江苏成为展示东方神韵、华夏魅力的重要窗口,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