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然要求坚持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深刻阐述了“文艺发展道路”这个重要范畴的基本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一论断深刻把握党领导的中国文艺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精神,对于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国文艺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便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和转折。主要表现为革命文艺战线、文艺工作者把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在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价值理想和实践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道路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赋予中国文艺发展道路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从根本上厘清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民族文艺发展道路的界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形象深刻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历史雄辩地证明,由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主义事业构成的“三位一体”政治方向性格局,不仅是引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同时也是指引我国文艺兴旺发达的可靠保证。
文艺事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方面就是要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那样:“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并不是要我们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写哲学讲义。”把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和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用来指导文艺创作并贯穿体现于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繁荣文艺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则是要在恰当且合适的文艺题材、内容、形式中,按照美的要求和创作规律,润物无声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党领导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进行顽强斗争的英雄史诗,以潜移默化的艺术感染力发挥文艺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人民力量的重要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100多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是党的全部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理所当然必须服从、服务于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以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心理的文艺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繁荣发展文艺指引方向道路。
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道路。这条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其基本点是中国文艺发展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人民群众自己来解答,必须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具体国情相融通的基础上来解决。这条道路科学地处理解决了关乎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关系。一是文艺与党的领导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从党的根本宗旨的高度来把握党和文艺的关系,在文艺实践中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实现文艺创作者政治立场与创作自由的统一。二是文艺与时代生活的关系。“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作及其作品要把握民族复兴时代主题,结合历史与现实,揭示历史进程、时代大势和社会规律,“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三是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用“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阐发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进一步凝练为“为人民创作”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四是文艺与中国文化传统、世界文化文艺的关系。文艺根植于文化的深厚土壤。一方面,中国精神是中国文艺的灵魂,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化基因,进而实现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艺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守正和创新结合起来,拓展文艺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从“文艺是世界语言”“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的高度,加强文艺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和国际话语权,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深化文化文艺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文艺更好地走向世界。
毛泽东同志指出,文艺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民性是中国文艺的鲜明本质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精辟论断集中体现了“高扬人民性”的本质特征。
从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顺应、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用传达向上向善向美价值观念的优秀文艺作品来团结、凝聚人民,增强激励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这是文艺“为什么人”的原则问题,决定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是“人民需要文艺”的内蕴所在。从文艺作品的源泉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作为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这是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要求,是“文艺需要人民”的生动诠释。从文艺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在人民对文艺作品的消费、赏析中遴选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这里兼有“人民需要文艺”和“文艺需要人民”双重含义。从文艺创作者的立场和思想感情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天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抒写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文艺要热爱人民”。文艺工作者只有怀着热爱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讴歌人民的深厚情怀和坚定信念,才能为我国文艺始终“高扬人民性”旗帜,奠定坚实的情感、思想、艺术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是党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定不移地沿着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踔厉前行,推动新时代新征程的文艺园地百花齐放,永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