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灵 |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好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认为的“好的标准”依据的又是什么标准?我们今天认为的好,未来会不会被重新定义,甚至作为新的课改反思的对象?
关于以上问题,我们在经历多轮课改实践后,依然未能获得一个终极答案。所以,不妨换一种思路,与其问“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不如问到底有没有一种普适的好课标准。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发生的任何问题都是实践问题。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动地运用特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新知、学会科学思维并达成特定育人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评价的关注点应该包括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而不应仅集中在教师运用了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工具,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既定的,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应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变化随时切换,正所谓“教无定法”。任何先验设定只有采取了某种教学方法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那么,这种先验设定是不是会与发展变化的课堂实际脱节?答案毫无疑义是肯定的。任何脱离了鲜活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及方法都会失去源头活水。但是,也并不应就此而得出“课堂无好坏或好坏无标准”的结论。检验一种教学理论及方法的客观标准必须符合“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要求,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唯一能够符合这一要求的就是实践活动。因此,那种“齐是非”“是非莫辩”的相对主义在理论上无疑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既然我们要让关于“什么是好的课堂”的讨论回归到教学实践中,那么好的课堂就是有标准的,而这个标准就应该是实践成果。所谓先进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都应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被反复检验,检验的过程应该坚持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的辩证统一。但是,任何关于有效性的判断都离不开主体想要达到的目标要求,也就是说,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问题必须和课堂教学的目标连接起来。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凡是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就是科学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如果某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识记”,那么课堂活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背诵;如果某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课堂教学活动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举例、启发。所以,要回答什么样的课堂是好的,首先看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次再看运用某种教学方法是否实现了该目标,最后再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最终的实现结果。
“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师生思维方式”的改变。思维型课堂模型,是指教师在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创设出的具有一定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引入问题—认知冲突—应用迁移—社会建构”等课堂环节,启发学生按照问题逻辑延展的顺序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解决情境问题,并以此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的课堂教学模式。思维型课堂担负着活化知识与发展思维的双重使命,问题情境是思维发展的依托,认知冲突是思维发展的根本原因,可视化是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显性载体,变式运用是实现思维迁移的有效手段,它们共同构成了思维型课堂的四大核心要素。因此,构建思维型课堂,其目的在于创造一种新的课堂形态,通过坚实的理论依据、丰富的思维教学情境、多样化的潜在认知冲突和显性化思维技能的运用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思维技能的迁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