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涛 张欣琪|江苏省泗洪中学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83万大军,列阵长江,欲统一天下。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天下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现实,他忧愁满怀,苦闷煎熬。他想到统一天下大业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人才的缺失。这种情感由忧愁而沉郁,由沉郁而激昂,如果关羽、周瑜、黄盖等诸多人才为己所用,何愁统一大业不能实现?他的《短歌行》让我们看到了感叹时光易逝,忧心功业未建,抒发统一壮志的曹操形象。
诗歌的前十六句便是诗人兵败之后日夜思考、萦绕胸怀的问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话中“唯有”二字的意思或者可以理解为,唯有杜康是不足以解忧的,要解统一天下之忧还要靠人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人引用《诗经·郑风》中的诗句,把自己当作女子,表现对情人(人才)的思念和倾慕。巧妙隐藏了诗句的后两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暗示自己虽不能一个一个地去寻找人才,但是他们可以主动来投奔自己,表达出自己的真诚。
同时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展示一副宾主尽欢的场面,四方贤才一旦光临,必将热切欢迎,宴请宾客。
这天晚上,曹操的败兵在乌林临时驻扎,明朗的月色、南飞的乌鹊、辽阔的大江,再次触发了他心中压抑已久的情感。这天晚上,诗人触景生情,慷慨以歌: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人才)光耀如皎洁在天的月亮,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我的忧愁来自心中,不能断绝。远方宾客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访。久别重逢,欢饮畅谈,争着将往日的情谊相互诉说。诗人将贤才比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仍然表现自己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明月当空星斗见稀,乌鹊展翅向南迁徙。绕着林木飞了三周,哪个枝头可以栖息?以乌鹊难以择枝的情景喻贤才无所依托,继续表明广纳贤才的态度,暗示自己的“枝头”欢迎他们栖息。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不厌更多的土石才能成就其巍峨,大海不弃涓涓细流才能成就其壮阔。曹操希望多接纳人才来成就其伟业,为了招纳更多的人才,曹操先后颁布三次求贤令。正是曹操唯才是举,才招来大量寒门出身的人才,这些人后来也成为曹操军团里的中坚力量。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表示自己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史记》记载,周公广纳贤才,吃饭时听到门外有仕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曹操以周公自比,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志向。
曹操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我们不能否认他残忍屠城、把持朝政、架空皇室、封侯拜相之举。但从《短歌行》这一诗歌出发,笔者认为可以看出曹操的家国情怀,国难之际,散尽家财征召民兵,力破黄巾,官渡之战智勇无穷,最终统一了北方。面对赤壁之战的失利,他忧愁却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致力于建立统一天下的功业。他的胸襟气度以及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叶嘉莹说,曹操的《短歌行》在古今众多的诗歌中是很有特色的。因为,一般有诗人才情的人不一定有曹操这种雄图霸业的抱负;而有雄图霸业之抱负的人又不一定有诗人的才情。曹操具备了这样的双重感情,所以才能成就这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