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刍议

2022-08-15 10:18福建省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官梦昕
学苑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数学

福建省三明学院附属小学 官梦昕

小学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与职责。数学课程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之一,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就需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效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才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提质增效,真正达到减负降压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并不冲突,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值得小学数学教师深入探讨的核心话题。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条件

要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是核心任务和必然选择。只有不断强化课堂教学的成效,让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基础上,在自主学习意识的驱动下,才能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才能在课内课外学习中真正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及时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科学、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益,为学生创造出更高效、更有趣的数学课堂,进而切实落实“双减”。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课前要做好教学设计。一堂高质、有效的数学课,课前教学设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研究,找准学生在课堂中应当重点学什么、如何学、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等备课重点,使教学设计的过程能够从“备教”转变成“备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次,课中要引入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突出学生的“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积极策划“说一说”“做一做”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将抽象的知识能够转变成具象化的教学呈现形式,让学生在可看见、可触摸、可理解的学习活动中掌握知识要点,构建学习架构,积累学习经验,为自主性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再次,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小学各学科课堂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孩子们特别看重老师给予的积极评价。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设计出具有梯度特点和趣味性的练习活动、实践活动,同时采用多元化、精准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促使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学习规划能力,为自主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双减”政策引领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

1.加强课前预习引导,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课前预习是最重要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从而增强对新知识的了解,强化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在“双减”政策下,教师要重点加强课前预习的引导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在预习中会质疑、敢质疑,以此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堂,能够提高课堂听课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具体而言,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两个角度着手,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1)激发主动预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与兴趣有直接关联,对于感兴趣的事情会多学一些、多钻研一些,而缺乏兴趣的事情就会拖拉、应付。为了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当结合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变换预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兴趣。例如,在“观察物体”课程的预习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看书预习、做题预习,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可以在预习任务中融入一些创新性的小环节,比如分发一些小方块作为预习道具,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进行独特造型,并画出三视图。在预习之后,还为学生提供展示作品的平台,挑选出造型中的最佳创意奖、最佳进步奖、最佳制作奖等等。通过多媒体班级展示墙进行分享,让学生在相互欣赏中形成浓厚的预习兴趣。这一创新性的预习环节,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在预习上也应当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避免出现过于简单、过于复杂的问题,以至于不能满足学习能力强弱不同的学生预习需求。为此,可以设置出具有梯度的预习任务。例如,在“圆柱与圆锥”的预习过程中,可设置a、b、c 三类任务。a 类主要预习基本概念,b 类需要能够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底、高概念以及不同点,c 类初步了解表面积的计算方式以及体积的计算方式。在分层次的预习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找到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预习任务,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提高预习的效果。

2.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

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力相对较差,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成效,应当设置精彩的课程导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的期待,这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成效。在“双减”政策下,传统单一枯燥的复习式导入方式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导入内容。例如,在课程“克与千克”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愚蠢的小偷”这一故事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故事中,两个小偷合伙在金店盗取了A、B两盒黄金,A盒子上标注2000 克,B盒子上标注2 千克。在分赃的时候,拿到A盒子(标注2000 克)的小偷认为不公平,然后两个小偷就开始争吵。正在这时,两个小偷被警察抓住,绳之以法。事后很多人都嘲笑两个小偷太愚蠢。此时,教师顺势向学生提问:“为何大家会嘲笑小偷的愚蠢?”在故事的引导下强化学生的思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期待——两种标注方法究竟有何关系?在故事导入中,为高效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3.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培养质疑提问的能力。

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强,要提高教学的成效,就需要不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在思考中提高数学综合素养。为此,教师可以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碰撞、内化和重构。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有效,是能否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调动知识储备进行新知识内化,并将自己融入到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增强角色感和体验感。例如,在数学课“圆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画圆”比赛活动。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点,并在点上分别固定一支绑着线的粉笔。线的特点不同,一根是固定线,另一根是可伸缩的线。邀请学生上台与老师比赛,通过画圆的速度和美观性来评比结果。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教师可以故意让学生用可伸缩线画圆,然后再用固定线快速完成。学生用可伸缩线画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没有画出一个规范的圆,此时引导大家思考原因。经过激烈的探究和讨论后,学生得出结论,可伸缩的线导致不能成功画圆,然后深刻地认识到“同一圆内半径相等”的关键知识点。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为整个课程搭建了良好的桥梁,能够让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的体验过程,使学生能够打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隔阂,达到深入学习的成效,提高教学有效性。

4.积极开展探究学习,强化迁移运用的思维。

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中,迁移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需要学生在举一反三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应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引发新知识的关联性探究,进而促进学习经验的迁移,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分数小数的认识”课程教学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整数”的算理,从而促进学生将整数的相关经验能够迁移到分数和小数的学习中,在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学生通过对比会发现,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它是由“x”个“”单位叠加所得,而小数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在思维迁移的过程中,掌握了分数和小数的算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综合能力。

5.融入线上沟通方式,促进思辨能力的发展。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还相对较弱,但可塑性极强。在提高数学课程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述的机会。为此,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开启线上沟通的模式。例如,借助于微信群布置说理题作业,让学生每天练习说理,在家长的辅助下提交视频,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把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折叠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图形(如图所示),已知其中一个角的度数(∠1=32°),需要求另一个角的度数(求∠2),请说明方法和理由。还可以对题目进行变式,“已知∠1=32°,如果把两个角位置调换,其算法和结果是否相同?”在两道题目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开展说理学习,大家在群里投票选出5 名最优秀的“说理人”,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图1 长方形白纸折叠图

6.不断优化作业设计,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双减”政策是针对学生课后学习负担提出的减负政策,这对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作业的减负,并非随意性地减少作业数量或者完全不布置作业,而是要紧抓教学目标,以多元化的形式设计出更优质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此,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着手,增强作业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1)设计游戏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业中融入游戏性元素,能够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实现在“玩中学”,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作业的成效。例如,在“可能性”主题的作业中设置摸球游戏的作业,让学生能够运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件发生概率。游戏的时间在半小时左右,使学生既能够感受到趣味性,又能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

(2)设计操作型作业,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操作性的作业能够强化学生的操作能力,尤其是在几何类知识中,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强化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位置与方向”的作业设计中,可以设置手工类创作型作业。用一张A4 白纸绘制从家到学校的具体路线图,通过文字描述位置关系,调动生活经验完成作业,体验学以致用的价值。

(3)设计阶梯式作业,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在作业设计上也需要考虑个体差异,类似于课前预习,在作业设计中也需要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设计出难度不同的阶梯式作业,对学生的能力开展差异化培养,使学生能够选择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学习任务,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例如,在“加法与乘法运算律”的作业设计中,由于知识点较多且容易混淆,可设置成不同等级的任务。针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以练习题为主要内容,掌握运算律;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自主设计相关练习题,掌握运算律;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思维更活跃,鼓励创新、创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生需求,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即是践行“双减”政策。教无定法,创新教学策略,实现高质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需仔细分析“双减”政策的核心要求与指向,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堂实现有效教学的条件,侧重从课前预习、课堂导入、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加强知识应用、做好作业设计等方面着手,沿着核心素养理念指引的教学方向提质、增效,进而顺利实现减负、降压的目标,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数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