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意义看,宁波在应对“大变局”、建设“大都市”、发展“大民生”过程中,必须做强“大智造”。
一是应对“大变局”必须做强“大智造”。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制造业在维护国家发展利益、经济安全、国际地位上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全球格局重塑和大国博弈的焦点。宁波制造业发展,不仅关系自身现代化,更事关全国全省大局。但对照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我市制造业还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性不够强,虽然近年来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壁垒和“卡脖子”难题,但芯片、工业软件等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断链断供风险依然突出。另一方面,“人口红利”和“成本优势”减少,并且受到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发展中国家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大。只有树立全球视野、大局观念、前瞻思维,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把制造业硬核实力锻造得更强,才能更好服务“国之大者”。
二是建设“大都市”必须做强“大智造”。推动“港产城文”深度融合发展,是宁波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其中“产”起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298 亿元,跃居全国城市第7 位,增量占GDP 增量的57.3%,对经济增长和税收的贡献度分别达54.7%和42.4%,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盘、动力源。要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制造业的发展也要有大都市的档次、大都市的布局、大都市的辨识度,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宁波制造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主要体现在:产业层次总体还不够高,虽然转型升级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依然呈现“躯干制造”多、“头脑制造”少,零件部件制造多、整机系统制造少,传统产业占比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少等“三多三少”特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还不够强,高能级创新平台比较少,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深圳的1/5、杭州的40%,制造业优秀人才还十分紧缺;布局分散、产业集聚度不高,“一区多业”“多区一业”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工业区块多达512 个,除重点园区外,园区平均规模在2 平方公里以下,17%的现状工业用地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外,12 万家规下企业用掉了近一半的工业用地,税收贡献率仅4%;代表性的制造成果不多,至今没有世界500 强企业,进入中国品牌价值500 强的只有7 家,缺乏公认度高、“一说便知”的工业标识。支撑“大都市”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宁波制造优势、挖掘增量、突出标志、明确方向、优化布局,以“大智造”开启城市发展新征程。
三是发展“大民生”必须做强“大智造”。制造业是社会财富、物质产品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就业的大量吸纳者,还是服务、贸易等产业的上游支柱。宁波要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必须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创新力、美誉度,主要落实在三个方面:扩大高端优质产品供给,跟上消费升级、消费扩容的趋势,更好满足群众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创造良好就业环境,整体提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就业吸引力,让先进制造业成为就业“香饽饽”,让更多优秀人才、年轻人走进工厂;走好绿色低碳循环新路,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