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良初,秦志博,莫昕悦
(桂林理工大学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观光型旅游,休闲、度假、康养型旅游逐渐成为消费热点。[1]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的发布,代表从国家层面国民旅游方式逐渐由传统观光型旅游转向休闲度假型旅游。[2]“十三五”期间我国年人均出游次数超过4次,各地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优先发展,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得以巩固,但休闲旅游在整个旅游业中所占的比重不足,距离旅游发达国家约50%的比重仍有较大差距。[3]进入“十四五”时期,旅游业面临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旅游方式由注重观光向兼顾观光与休闲旅游转变,[4]大众旅游、休闲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
休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旅游业态,目前尚没有权威的定义,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将其定义为以旅游者鉴赏、体验旅游产品为主要特征,以城市内的各种旅游资源及服务设施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态。[5][6][7]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通常将“休闲”和“旅游”分为两个独立领域进行研究,[8]研究方向多集中在城市休闲产业或旅游业的演变形式、[9]旅游或休闲设施的布局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10]等相较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更符合中国国情,也更具参考价值。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国内学者对于休闲旅游空间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黄震方等(2011)界定了休闲与休闲旅游资源的概念,将休闲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游憩类、文化休闲类、康娱游憩类、专项休闲类四个主要类型;[11]刘大均等(2014)以武汉市为例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休闲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其差异性,并提出经济基础、人口分布、资源禀赋以及交通状况等是影响休闲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12];徐冬冬等(2017)利用ArcGIS软件探索了南京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在分析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交通条件、资源禀赋和空间集聚等因素对其影响情况[13];李莉等(2020)基于休闲旅游POI、滴滴出行、道路等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空间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成都市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距市中心距离、游客与当地居民密度是主导因素[14]。
通过既有研究发现,对于休闲旅游空间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型城市中心城区,而当前休闲旅游空间增长已呈现向中心城区之外延伸的趋势,全域性休闲旅游空间的研究亟待加强。此外,针对不同类型城市的休闲旅游空间研究不足,尤其是与休闲旅游业最为相关的旅游城市鲜有涉及。同时,对于休闲旅游空间研究大多停留在分布特征层面,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较少用数据量化的方法深入探究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鉴于此,文章以具有典型旅游城市特征的桂林市为例,通过获取休闲旅游相关的POI兴趣点数据,运用基于空间点模式的最邻近距离分析法、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桂林市全域性层面不同类型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特征,并运用SPSS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优化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丰富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研究成果。
桂林是国际性风景游览城市和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集聚,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桂林的世界顶级山水资源与丰厚的历史、民族文化,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奠定了天然基础。文章选取桂林市全域作为研究范围,包括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等6个市辖城区,阳朔县、灵川县、全州县等10个县以及1个县级市,区域总面积为27800平方千米,2020年常住人口为493.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2130.41亿元。
POI兴趣点数据来源于高德地图开放平台,获取的POI包括名称、类型、经纬度等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情况。本研究获取了截止于2021年10月底的休闲旅游POI数据,然后对其进行分类。《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标准将旅游业定义为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旅游业包括七个大类: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综合服务;[15]国内相关研究大多依据黄震方对于休闲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划分为康娱游憩类、文化休闲类、专项休闲类和自然游憩类4大主类和12个亚类;[14]《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将旅游产业中的吃、住、行、娱、购、游作为桂林旅游六大要素和旅游消费六大环节[16]。文章结合相关研究和桂林市旅游业地域特点,将获取的城市休闲旅游POI数据分为餐饮服务型、购物服务型、风景名胜型、住宿服务型及休闲娱乐型五类,最终经过数据清洗、筛选,去除重复数据及无效数据后共获取POI数据36722个。此外,为研究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特征的内在形成机制,从OSM开源地图获取了桂林市的矢量地图及道路数据,从政府公布的统计年鉴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获取人口及经济数据,从安居客网站获取住宅房价数据,从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网站获取A级景区的分布情况,便于进行深入研究。
在ArcGIS中,空间点模式分析是根据地理实体(如居民点、旅游景点等)或地理事件(如流行病、交通事故等)的空间位置研究其分布模式的方法,是空间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17]文章将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抽象成点模式进行研究,点要素的分布模式一般包括集聚、随机和均匀分布三种类型。[18]
1.最邻近距离分析法
最邻近距离分析法是基于ArcGIS软件的一种空间测度方法,一般使用最邻近的点之间的距离描述分布模式,用最邻近距离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icator,NNI)来测度。NNI是研究范围内最邻近点数据之间的平均距离与随机布局模式下的预期平均距离两者的比值[17],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NNI表示最邻近距离指数,d(NN)表示计算得到的最邻近距离,d(ran)表示预期平均最邻近距离。当NNI>1时表示样本趋向于均匀分布;当NNI=1时表示样本为随机分布;当NNI<1时表示样本趋向于集聚分布。
2.核密度分析法
核密度分析法可以用于计算点要素在其邻域中的密度,以每个栅格的核密度值代表要素的分布特征。本文用核密度分析研究休闲旅游POI的空间集散情况,便于直观地分析样本的空间分布格局。核密度计算公式如下[17]:
对采集到的桂林市休闲旅游POI点数据在ArcGIS中定义坐标系、定义投影后进行近邻分析,并采用最邻近距离指数表示各类型休闲旅游空间的集聚情况,经过计算后得到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最邻近距离分析表(表1)总体上看,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呈现出中心城区集聚、周围县区散状分布的特征,经过软件计算得到的休闲旅游空间点的平均最邻近距离为58.20m,而在理想分布模式下的期望平均最邻近距离为435.03m,两者的比值即最邻近距离指数(NNI)为0.13<1,Z得分为-317.56<-2.58,表明总体空间分布类型为显著集聚型。
表1 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最邻近距离分析
分类型来看,桂林市餐饮服务型、购物服务型、风景名胜型、住宿服务型和休闲娱乐型五类休闲旅游空间的 NNI分别为 0.11、0.10、0.44、0.13、0.25,NNI值均小于 1,Z 得分均小于-2.58 且 P 小于 0.01,证明结果通过了99%显著性检验,表明五类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特征均为显著集聚型。其中购物服务型的数量最多且NNI值最小,表明购物服务型POI数据在空间上最为集聚,说明本地居民及游客对购物服务空间的需求最强;餐饮服务型的集聚程度仅次于购物服务型,住宿服务型的NNI值与总体相同,空间分布集聚程度最接近总体POI分布格局,说明旅游城市的住宿业空间发展与城市整体发展高度同步;休闲娱乐型的NNI值为0.25,集聚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周边县城与中心城区的差距较大,原因在于县城的人口不足及经济水平较差,不足以支撑起相关类型产业;风景名胜型的NNI值为0.44,集聚程度相对较弱,这与该类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有关,分布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为进一步探讨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特征和结构特征,文章对总体和五类休闲旅游空间POI数据分别进行核密度分析,识别休闲旅游集聚区域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总体上,桂林市的休闲旅游空间呈现出中心城区显著集聚、周边“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结构特征。休闲旅游空间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位于桂林历史城区,这一片区集中了两江四湖景区、靖江王府等多个著名景点和东西巷、正阳步行街等热门商圈,是桂林市商业、旅游、文化的核心区域。极核区域主要位于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和象山区,临桂区由于面积较大且发展时间较短,仅在该区东部聚集程度较高,雁山区在中心城区中聚集程度最弱;其余各县均未形成显著集聚区域。
餐饮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相对集中,呈“主副双核、多点集聚”的空间格局,与总体分布格局相似。“主核”所在区域包括叠彩区、七星区、秀峰区、象山区和临桂区,有向雁山区发展的趋势,雁山区由于大学城的存在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较高等级餐饮服务集聚区;“副核”位于阳朔县,由于其聚集了丰富且品质高的旅游资源,带动了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形成了餐饮服务型的集聚副中心;“多点集聚”指在兴安县、全州县和荔浦市形成的小面积较高等级集聚区;其余各县的餐饮服务型休闲旅游发展较差,未形成明显的集聚中心。
购物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呈现出“两心多点”的空间格局。“两心”指位于桂林市中心城区的高等级集聚中心和阳朔县依托良好自然资源条件所发展起的次级购物集聚中心;“多点”指在兴安县、荔浦市和资源县等中心形成的较高等级集聚区。购物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还在中心城区和阳朔之间形成了多个热点区,并有连接发展成集聚带的趋势,这与来桂游客多往返于中心城区和阳朔有关。
风景名胜的分布主要与城市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相关,桂林市的风景名胜型休闲旅游空间呈现出“两核一带”的格局。“两核”为围绕桂林历史城区中的两江四湖景区、靖江王府、东西巷和叠彩山景区等形成的主核和围绕阳朔遇龙河景区、阳朔西街等形成的次级核心;“一带”指沿漓江形成的连接中心城区与阳朔的旅游产业集聚带,这与桂林大部分的山水型旅游景点都沿漓江两侧分布相关。
住宿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为一主一次的“双核集聚”结构。“主核”主要位于以桂林历史城区为中心的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以及象山区北部区域,该片区是桂林的经济中心,星级酒店和经济型连锁酒店众多;“次核”位于以阳朔西街为中心的阳朔县南部,这一片区集中了桂林市大部分的山水自然景点,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发展了大量高品质民宿及度假酒店,形成了住宿服务的次级核心。其余县区的住宿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发展相对疲软,未形成明显的集聚区。
休闲娱乐型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单核集聚”结构特点。集聚核心位于叠彩区、秀峰区、七星区和象山区的交接处,并向西扩散至临桂区,向南扩散至雁山区。总体上看休闲娱乐型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显著集聚于中心城区,在阳朔县、荔浦市和兴安县形成低等级、小面积的集聚区域,该类业态分布极不均衡,中心城区以外的县区发展较为滞后。
影响休闲旅游活动的因素多样且复杂,为进一步探究影响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因素,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19][20]以及桂林市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区域经济水平、人口因素、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4个指标维度和7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见表2)。其中区域经济水平的影响因素由政府财政收入和平均房价水平构成;人口因素的影响因素由常住人口密度和游客热度构成,常住人口密度表示本地居民的分布情况,游客热度代表各个县(市、区)中游客的数量,由于游客人数难以通过公开的数据获取,而绝大部分的来桂游客都需要住宿,因此将各县(市、区)的住宿业营业额作为表征游客热度的指标;交通条件的影响因素为路网密度,通常一个地方的路网密度越高,交通就越便捷;资源禀赋的影响因素由高等级旅游资源(4A、5A级旅游景区)和低等级旅游资源(1A-3A级旅游景区)构成,分别探究不同等级旅游资源对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影响情况。
表2 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
1.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将用于分析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导入SPSS软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因变量为各县(市、区)总体及不同类型休闲旅游空间的密度,自变量为政府财政收入(Z1)、平均房价水平(Z2)等7个影响因素,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如下表(见表3)。表中皮尔逊相关性的数值大小代表各因素在同等显著性水平时的相关性相对强弱,正负代表正相关和负相关。
表3 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2.总体休闲旅游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从总体来看,平均房价水平、常住人口密度、路网密度、高等级旅游资源密度和低等级旅游资源密度对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游客热度有较显著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无明显相关性。在显著影响要素中,路网密度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968,与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最强,说明交通对于休闲旅游空间的布局至关重要,可达性高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休闲旅游空间集聚。其次常住人口密度的相关性排在第2位,表明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对人口有较强的依赖性。资源禀赋维度中高等级旅游资源密度和低等级旅游资源密度的皮尔逊相关性为0.851、0.703,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与A级景区显著相关,景区等级越高相关性越强,这与A级景区周边会吸引大量餐饮、购物、住宿等配套业态聚集有关。
3.分类型休闲旅游空间影响因素分析
(1)餐饮服务型
在餐饮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各项影响因子中,平均房价水平、常住人口密度、路网密度、高等级旅游资源密度和低等级旅游资源密度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受常住人口密度因素的影响最强,究其原因在于餐饮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的业态构成以餐饮业和服务业为主,此类业态的受众群体以本地居民为主,所以餐饮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分布与常住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2)购物服务型
购物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相关性强弱与总体的休闲旅游空间最为接近,主要原因在于购物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占总体比例最大,且较总体休闲旅游空间而言,其受高等级旅游资源密度的影响更强。桂林市的此类旅游资源绝大部分集中分布于中心城区,吸引了大量游客,而购物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以集中商场、商业街为主,也密布于中心城区,这些商业街多数本身也为旅游空间,并大多结合高等级旅游资源进行布局,所以二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一致性。此外,购物服务型旅游空间分布也深受路网密度的影响,表明道路通达性较好的街道是购物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优先考虑布局的区域。
(3)风景名胜型
在影响风景名胜型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因素中,除政府财政收入外,其余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原因在于风景名胜型休闲旅游空间具有不可移动性,其空间分布不受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而与平均房价水平所表征的区域经济水平相关性显著,这是因为与山水景观、景点靠近的居住区周围具备高品质的丰富景观资源,导致房价普遍较高。路网密度与风景名胜型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相关性最高,体现了桂林市以风景名胜点为核心展开各项城市规划布局的山水优先思想。
(4)住宿服务型
住宿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的受众群体以游客为主,所以空间分布受游客热度因素的影响最大,其余显著性影响因素按相关性强弱依次是常住人口密度、路网密度、低等级旅游资源密度,表明住宿服务型旅游空间多布局在游客集聚、常住人口数量多、交通可达性高、1-3A级景区周边的区域。住宿服务型旅游空间的本质是营利型空间,便捷度和人流量对其经营影响巨大,此类区域周边不仅便捷度高,游客与本地居民也相对较为集中,所以这些因素与住宿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在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5)休闲娱乐型
休闲娱乐型旅游空间涵盖运动场馆、电影院等,而此类业态的受众群体以本地居民为主,所以与休闲娱乐型旅游空间分布相关性最强的因素是常住人口密度。同时,路网密度、高等级旅游资源密度等因素也对其分布有显著影响,休闲娱乐型旅游空间本身为交流平台,道路通达性好、人群密集的区域,空间活力较高,交流频率较大,所以此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休闲娱乐型旅游空间分布。进一步分析发现,游客热度和低等级旅游资源密度对其影响微弱,与政府财政收入无明显相关性,更加验证了休闲娱乐型旅游空间针对的目标群体不以游客为主,而是服务于本地居民。
从休闲旅游空间特征分析,桂林市的休闲旅游空间格局呈显著集聚的特征,表现为中心城区和阳朔县“一大一小、双核集聚”的分布特点,且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位于桂林历史城区。近年来,以桂林旧城休闲街区改造提升、临桂新城水系环境建设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主核和以中国最美休闲胜地建设为重点的阳朔次核所形成的双核休闲旅游空间特征不断强化,因此应从全域性层面优化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南北部和中心城区的集聚度,拓展市域东西向和中心城区外围的集聚空间;保持历史城区文旅资源高集聚特征,错位发展临桂新城康养度假休闲旅游产业,推进双城协调发展。同时,依托漓江黄金旅游带,积极发展兴安北部休闲旅游增长极,不断培育多点休闲旅游集聚区;促进桂林休闲旅游空间往东北、西南方向延伸,形成湘桂走廊旅游发展轴和西南通道旅游发展轴,构筑桂林全域旅游格局。
从休闲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来看,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表现出受交通条件显著影响的特点,因此应统筹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化市域层面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首先,加强桂林西北部、南部旅游资源联动,建设高标准的桂林西北旅游环线、桂林南部旅游环线,并推进旅游环线向龙脊梯田、天湖景区等高品质景点延伸,构建桂林市域旅游交通网络“快进系统”。其次应促进交通方式旅游特色化,结合桂林山水生态资源、健康养生资源、旅游度假设施等,建设山水健康度假休闲旅游线路;结合东西巷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郊外休闲旅游网点、历史名人纪念馆等,建设城郊休闲旅游线路;利用桂林优质的水系资源,推动建设以漓江、桂江、洛清江、湘桂运河为主体的水上交通线路,构建“三江一运河”为主的特色水上旅游环线。同时,充分结合地域旅游资源,构建户外慢游绿道系统、山地村寨多彩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线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红色主题旅游线路等互动式、复合式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模式。
在资源禀赋维度中,高等级旅游资源密度对休闲旅游空间分布有更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桂林市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时,应优先考量高品质景区集聚的区域并重点规划发展。长期以来,桂林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旅游产品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高品质的旅游产品体系是当前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当务之急。在促进山水观光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的同时,应全力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形成新时代桂林旅游品牌。以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工程遗产和国家级的5A级旅游景区、休闲街区为基础,积极推动漓江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项目申报,推进历史文化休闲街区的保护和更新,提升现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质并推动龙脊梯田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特别是重点培育一批高品质休闲旅游度假区和旅游演艺产品,包括阳朔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外环水系和联接三大城市组团的桂林大环城水系、万福近郊微度假旅游区、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及包含山水神话、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定制类、主题性的系列旅游演艺产品。由此形成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高品质休闲旅游资源,培育休闲旅游新热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山水为体、历史为脉的文旅体系,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相关性显著。根据当前旅游消费需求新变化,桂林市在不断扩容旅游消费流量和规模的同时,依托特色山水资源,国际化与特色化并举,引领桂林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依托漓江黄金旅游产业带,布局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免税店以及“桂林有礼”品牌,集聚高端消费资源,构建具有国际性和地标性的高品质国际商圈;对标具备先进性与相似度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引进世界知名品牌,结合山水、田园、研学、康养、运动功能,建设山水型高端度假酒店集群,打造世界顶级休闲度假胜地,拓展品质特色消费空间;强化沿山滨水景观和设施特色布局,构建多元化、差异化、深体验的世界级大环城水系长距离水上旅游项目,拓展旅游消费领域;结合“两江四湖”“东西巷”“阳朔西街”等夜间经济品牌,更新历史街区,提升空间品质,积极发展旅游城市夜游、夜购、夜食等夜间经济产品,丰富休闲旅游方式,增强桂林旅游消费品质和影响力,建设国际水准的世界级旅游消费中心城市。
文章基于空间点模式以桂林市为例对旅游城市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通过ArcGIS、SPSS等软件进行量化分析,客观深入地认知了旅游城市休闲旅游空间。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旅游POI进行分类,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了不同类别休闲旅游空间的分布特征,并尝试构建了休闲旅游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定量手段探析休闲旅游空间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桂林市总体及各类型休闲旅游空间的集聚特征均为显著集聚,购物服务型的集聚程度最高,风景名胜型的集聚程度最低;第二,桂林市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特征总体呈现出中心城区显著集聚,周边县区“大分散、小集聚”的格局。不同类别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第三,SPSS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房价水平、常住人口密度、路网密度、高等级旅游资源密度和低等级旅游资源密度是影响休闲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路网密度影响程度最大,游客热度呈中等相关,政府财政收入与所有类别均无明显相关性。分类别来看,餐饮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受常住人口密度的影响最大;购物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受路网密度和高等级旅游资源密度的影响最大;风景名胜型休闲旅游空间主要受路网密度的影响;住宿服务型休闲旅游空间则与游客热度相关性最强;休闲娱乐型休闲旅游空间受常住人口密度的影响最大。
在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桂林旅游业在观光旅游产业和大众旅游模式上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当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旅游产业面临结构性调整,旅游产品亟待转型升级,旅游方式呈现自主旅游新特点,旅游消费进入了消费升级和分级的新阶段,桂林旅游需要有新的战略思维、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空间载体,通过提升山水旅游高度、加大文化旅游厚度和拓展休闲旅游广度,全面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形成桂林在国家和世界旅游发展格局中的高质量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