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毓政 黄乐生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307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牛业日益发展,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上升。犊牛脐炎是一种犊牛常见病。犊牛出生后血液循环模式发生改变,脐带血管大量失血,仅有一小部分残留,残留血液很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导致犊牛出现脐炎问题。在环境较差的养殖场内,该问题更易发生。另外,犊牛出生后若未及时食用足够的初乳、脐带处理不当也会引发该病。感染该病的犊牛主要表现为脐带脓肿、溃疡、体温升高、心跳加快,造成脐炎的有害病菌通过静脉到达肝脏,随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从而引起犊牛败血病,严重的还会造成其他器官慢性病变,从而导致死亡,给我国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通过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
新生犊牛的脐带在出生后一周内可自行干燥、脱落,脐孔处会形成瘢痕,脐孔封闭。若脐带脱落前受到有害细菌的感染,会引发脐炎。另外,犊牛出生时接产人员若未按照规程对脐带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处理,导致脐带断端被污染物污染,犊牛间相互吸吮脐带,从而造成脐带发炎。发炎的脐带自行脱落时间延迟,严重感染的还会造成全身器官病变,引发败血症等不良后果[1]。其次,产房环境差、地面污染严重,犊牛舍内卧床过度潮湿等因素也可造成犊牛脐带感染,引发脐炎[2]。
脐疝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腹部脐孔闭合不全导致的。脐疝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多发生于纯种繁育。近亲父本母本交配产生的犊牛更易发生脐疝。除遗传因素外,人为因素也可导致脐疝的发生。断脐时剩余脐带过短容易抽回腹腔。由于此时脐孔尚未完全闭合,在采食等情况下,腹内压显著升高,腹腔内容物容易进入下体形成脐疝。另外,脐带断裂处未做好消毒处理,导致感染病原体,引发化脓,从而使其孔不断扩大,无法正常闭合,最终导致脐疝。由于脐炎和脐疝临床症状较为相似,诊断较为困难。
出现脐炎的病牛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脐孔红肿、发热、疼痛。犊牛出现弓背、不愿行走等现象。用手触摸脐孔处可发现明显的索状硬物,硬物末端有排脓口,分泌有臭味的浓汁。部分犊牛还会在脐带处形成脓肿,该现象常被误诊为脐疝,因此,饲养人员在诊断时需格外注意。患脐炎的犊牛一般为一月龄以上。可根据患病犊牛窦道的深度和方向,分析其为静脉发炎或动脉发炎。也有少数病牛存在脐动脉和脐静脉同时发炎现象[3]。脐疝临床上经常被误诊为脐炎,在脐带处有圆形囊状物,但无分泌物产生。脐疝通常呈拳头大小,随病情发展,体积逐渐增大。患脐疝的犊牛腹部脐孔处膨胀,触摸可发现其质地柔软,能清楚感知疝轮,且病牛无炎症、无疼痛感。随着犊牛腹内压增加,脐疝体积不断增大。一旦形成嵌闭性脐疝,病牛常出现烦躁不安等症状。脐疝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后可发现疝囊与大网膜粘连,在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时,要避免脓液流入切口内造成创口污染[4]。
另外,造成犊牛脐炎的有害菌,如化脓菌,可通过动脉或静脉进入肝脏、肺脏、肾脏及其他器官,从而引起全身器官病变、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此时犊牛体温升高、精神不佳、食欲下降、呼吸心跳加快,严重的还会引起犊牛膀胱炎,并伴有化脓性关节炎问题[5]。
解剖病死犊牛发现,脐带血管肿胀呈索状,且还有大量腥臭血液。腕关节肿大,肌肉充血、坏死。腕关节囊解剖可发现存在白色脓液,关节面有明显的纤维素,软骨出现坏死,心脏、肺脏有纤维素增生,心包积液,肠道内存在大量气体。
一旦犊牛出现腹泻等症状时,可对脐部进行检查,若能明显触摸到索状硬物,即可判定为脐炎。若触摸到脐部,有球形肿胀,大小呈拳头大小,无炎症现象,则一般为脐疝。患脐疝的病牛会有明显的肠蠕动音。若出现嵌闭性脐疝,病牛往往表现为性情烦躁、不安。另外,还应注意脐疝与脐部脓肿的鉴别。诊断过程中应注意尽量避免用针穿刺,防止肠管刺破,疝内容物与纤维囊发生污染,从而导致后期治疗成功率下降,还易引发腹膜炎。
脐炎的治疗主要以消炎为原则。脐炎发病初期首先应先处理干净脐孔周围的毛发,注重局部的消毒处理。通常可选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在脐孔周围进行皮下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溶液进行封闭处理,脐孔涂抹碘酊进行消毒。对已形成脓肿的脐孔,可先进行排脓处理,排脓后先使用过氧化氢进行杀菌处理,随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创口需使用碘酒进行消毒,以防再次被感染,连续使用上述方法处理1 周,直至伤口愈合。同时养殖人员应勤换垫草,防止造成二次感染。除西药治疗外,脐炎还可选用中药治疗。若脐带断端出现肿胀,可将龙骨、车前子等炒黄研成粉末,洒在脐部,随后用纱布包扎固定,每2 天换药一次。
若脐孔处出现坏疽,则必须切除脐带断端的坏死组织,同时使用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随后涂抹碘酊处理创口。若脐孔处形成瘘管,则需先用消毒液清除掉脓汁,随后涂抹防腐消毒药液。为预防炎症发展,还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菌处理。另外,可选用金银花、防风、水牛角、生甘草等药物进行煎煮,每日灌服2 次。同时将黄连、龙骨、枯矾等炒黄研磨成粉末撒于患处,随后包扎固定。对出现感染的病牛可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根据不同的临床症状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葡萄糖酸钙溶液和维生素C 溶液进行治疗,对腹泻犊牛可通过服用磺胺脒、碳酸氢钠、酵母片或健胃片进行有效治疗。
对有脐疝的犊牛可通过手术将脓肿摘除,最后选用防止炎症扩散和败血症发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手术治疗前1~2d 需停止饲喂母乳和饮水,从而降低病牛腹压,利于手术的进行。病牛需做横卧保定。手术进行前需对病牛注射由鱼腥草、青霉素等药物组成的混合药液进行消炎,同时还应注射止血针、维生素C 等,并对手术区域进行剪毛和局部麻醉处理。毛发修剪完成后涂抹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随后在疝囊底部注射盐酸普鲁卡因进行麻醉。首先,在疝囊底部切开长约5~7cm的切口,直至暴露腹膜腔。用手指触摸,若未发现粘连,只需通过挤压使肠管回到腹腔内即可。待完全回复到原位后,在腹膜腔处进行穿透结扎。最后,封闭疝孔。该方法可降低手术创口。若手指探索发现粘连,需打开腹膜,分离粘连的疝囊与内容物。随后将疝囊归置腹腔后进行缝合。对于有增生的疝轮,需将其削薄,随后缝合皮肤。手术后病牛不可过度饲喂,禁止进行剧烈运动,为防止伤口感染,需使用碘酊进行擦涂,同时,肌肉注射抗生素预防炎症发生,连续注射3d。犊牛在手术10~20d 内禁止放牧。对脐疝较小的病牛可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使用酒精或氯化钠注射至疝囊周围的肌肉组织中。此方法适用于疝囊无粘连的情况。另外,对于日龄低、疝轮较小的病牛,还可采取保守治疗。在疝轮四周注射酒精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也可使用纱布包住大于脐环的小木片抵住脐环,随后使用绷带进行固定,避免木片移动,同时在疝轮周边注射10%氯化钠溶液。最后,也可使用结扎法进行治疗,此方法适用于脐带小于3cm 的情况。先进行局部麻醉处理,随后用针沿疝基部和垂直分别刺入,再用粗结扎线进行结扎,该方法需注意后期维护,避免复发和感染。
母牛在生产前需做好产房卫生清洁工作,保持产房通风干燥、温度适宜,及时清理室内粪便、尿液,勤换垫草,定时消毒等,防止污染物残留。另外,牛舍及运动场所等也应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和定期杀菌消毒工作。母牛分娩时工作人员在接产时需用手将脐带内的血水挤干,随后使用碘酊对脐带进行浸泡,最后进行结扎、剪短,使其迅速干燥脱落。另外,脐带不宜留长,距离腹壁6cm 左右为宜,否则容易造成污染。脐带还需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处理,每日坚持涂抹碘酊,若发现炎症需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日常需密切观察脐带状况,加强对犊牛的管理,防止犊牛间互相吮吸脐带,造成感染。增强工作人员管理,严格按照犊牛饲养管理进行昼夜值班,加强对犊牛的观察,做好助产、接产及产后护理工作。母牛分娩时严禁提前进行人工助产。助产时动作缓慢,避免损伤母牛产道和脐带。助产工作人员需提前进行消毒工作,佩戴无菌手套和无菌服。使用一次性助产器械,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加强犊牛新生管理,确保犊牛及时食用足量的初乳,增强自身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新生犊牛应进行适当运动,加强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犊牛脐炎和脐疝是犊牛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养殖实践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致病菌感染,因此,在临床上需加强杀菌消毒处理,增强接产程序规范,保证犊牛产房环境清洁,通风良好。产后及时使用初乳,增强自身抵抗力,降低感染概率。控制环境温度、保持适宜的温度、降低应激反应。饲养人员提高防范意识,密切观察犊牛脐带状况,每天进行消毒处理。一旦出现感染,需及时进行有效治疗,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期,造成后期治愈难度大、容易复发等情况,严重影响犊牛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我国养牛业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