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朱 琦,周 莎,席 莎,武 洲,吴吉娜,张 晓,刘仁智,崔玉青,王 锦
金堆城钼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西安 710077
作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薄膜太阳能电池,CuInGaSe2(CIGS)光伏产品以高光吸收系数、高转化效率、高稳定性、可调的禁带宽度、较强的抗辐射能力等优势不断抢占市场份额,逐渐成为新一代高效太阳能电池的主流产品[1–3]。薄膜太阳能电池应用的最根本问题是提高其光电转化效率。CIGS光伏电池的结构是在钠钙玻璃衬底上沉积一层钼(Mo)薄膜,然后将CuInGaSe2吸收层附着或生长在Mo薄膜上。研究发现,钠钙玻璃衬底中少量的Na离子可穿透Mo薄膜扩散到CuInGaSe2吸收层,提高了吸收层的载流密度,进而提高了这种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4‒5]。在实际应用中,由于Mo层会阻碍Na的扩散,薄膜中Na含量不可控。利用Mo–Na合金靶材在玻璃基底上沉积一层Mo–Na合金薄膜,可以有效控制Na含量,提高光电转化效率。Mo–Na合金中的Mo和Na熔点相差较大 (Mo的熔点为2620±10 ℃,Na的熔点为98 ℃),在传统粉末冶金烧结过程中Na容易挥发,致使合金材料内部产生大量孔隙,导致Mo–Na合金中Na含量不可控,制备难度大[6–8]。
热等静压(hot isostatic pressing,HIP)工艺是一种以惰性气体为传压介质,将制品放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在700~2000 ℃温度和100~200 MPa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制品施加各向同等的压力,对制品进行压制烧结处理的技术[9‒10]。在高温高压的共同作用下,被加工件各向受压均衡,加工产品的相对密度高、均匀性好、性能优异。同时,由包套密封压制产生的内部高压可提高含Na化合物的沸点[11–16]。本文采用热等静压烧结法制备Mo–Na合金靶材,研究了烧结温度对Mo–Na合金靶材的显微组织、硬度、密度及Na质量分数的影响,为高密度Mo–Na合金靶材的制备提供基础。
以Mo粉和含Na化合物为原料制备含Na质量分数为2.5%的Mo–Na合金靶材。经喷雾造粒制得Mo–Na合金粉末,将粉末热等静压烧结,烧结最高温度分别为700、800、900、1000、1100和1200 ℃,保压压力为170 MPa,保压时间为3 h。
热等静压烧结后的Mo–Na合金坯料经机械加工去除表面包覆的包套,将Mo–Na合金坯料整形,制备出Mo–Na合金块体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Mo–Na合金的显微组织,利用S3400N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Mo–Na合金的断口形貌,使用200HRD-150洛氏硬度仪测量靶材的硬度,通过排水法测量靶材的密度,利用Aanalyst 8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粉末及烧结块体进行Na含量(质量分数)的检测。
不同温度烧结后的Mo–Na合金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在热等静压过程中,由于采取了高真空的密闭环境加压烧结,原料粉末中各类低熔点杂质难以排除,尤其是易挥发的K、O等元素,在700~1100 ℃的烧结温度范围内,成分含量几乎没有变化。对于高熔点金属如Fe、Ni、Si等,受制于烧结温度低于熔点,烧结后成分含量也不会产生显著变化。因此,采用热等静压制备Mo–Na合金,烧结体的杂质含量与粉末中的杂质含量相当,高纯净的粉体材料对制备高纯度的合金至关重要。采用真空热压烧结与热等静压烧结相比,虽然同样为真空压力环境,但由于采用的是无包套包覆烧结,加之缺乏中温阶段的排气工序,导致O质量分数略有增加,其他杂质元素含量相当。
表1 不同烧结工艺条件下Mo–Na合金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Mo–Na alloys in different sintering conditions %
图1为Mo–Na合金样品的相对密度随烧结温度的变化曲线。由图1可见,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Mo–Na合金靶材的相对密度呈增大趋势。在700~1000 ℃之间烧结时,靶材的相对密度缓慢升高,为烧结的初始阶段;在1000~1100 ℃之间烧结时,Mo–Na合金靶材的相对密度快速升高,为烧结的中间阶段,合金快速致密化;在1100~1200 ℃之间烧结时,Mo–Na合金靶材的相对密度几乎无变化,达到最大值99.58%,处于烧结最终阶段。
图1 不同烧结温度下Mo–Na合金的相对密度Fig.1 Relative density of the Mo–Na allys at different sintering temperatures
当采用普通冷等静压时,Mo压制生坯相对密度在60%左右[17],在加压过程中,粉末颗粒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平移和转动,同时粉末颗粒产生粘塑性变形,颗粒之间相互嵌合,并形成连通的孔隙网络,此时颗粒间主要以机械啮合为主。在加压过程中辅助以外部的温度场后,原本的机械啮合在热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扩散和蠕变,机械啮合强度得以增加,同时连通的孔隙逐渐闭合,密度得以提升。在700 ℃保温后,坯料的相对密度达到75%,高于普通冷等静压及700 ℃烧结的水平,这是压力场与热场综合作用的效果。
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由于颗粒间扩散及蠕变作用增强,相对密度逐渐增加,当1000 ℃烧结后,坯料相对密度达到85%,对于常规的压制烧结工艺,在1000 ℃是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相对密度。当温度升高到1000 ℃以上时,合金的密度发生迅速提升,这与Na化合物的生成与熔解密切相关。前期的研究对烧结过程中含Na物相的转变做了系统研究[18],结果表明,Na与Mo在高温条件下极易生成Na2MoO4相,该物相熔点低(约687 ℃),且容易分解挥发[18],在高压的情况下,Na2MoO4的分解挥发作用可能被抑制,直到1000 ℃以上才开始溶解。当温度升高到1000 ℃以上时,在合金内部液相开始形成,粉末由于颗粒重排作用,发生迅速致密化,相对密度迅速提升至98%以上,孔隙形成闭孔,大部分的致密化过程完成。当温度进一步升高,保温温度在1000 ℃以上时,粉末颗粒重排完成后,孔隙以内孔为主,此时的致密化主要依靠Mo颗粒间及Mo与液相物质的扩散和蠕变来完成,大孔隙变小,小孔隙消失。同时,由于外部压力的存在,外部空间中的压力给内孔的消失提供动力,进一步增加了较低温度下获得近全致密合金的可能性。
图2为不同温度热等静压烧结样品金相组织。由图2可见,Mo–Na合金显微组织细小均匀,平均晶粒尺寸在10 μm以下。700~900 ℃烧结样品的颗粒之间有比较多的孔隙存在,颗粒分散,结合不紧密。当烧结温度升高至1000 ℃时,颗粒尺寸明显变小,这可能与液相开始形成,填充到原本啮合的颗粒之间,将原有的大颗粒Mo粉打散有关;此温度下烧结后,金相中黑色孔隙部分的体积分数及大小均明显减少,且更为分散。当粉末在1100 ℃经热等静压烧结后,金相中的孔隙开始明显消失,几乎看不到聚集的大孔隙存在,晶粒开始得以显现,液相的重排开始发挥作用。当烧结温度升高至1200 ℃时,与1100 ℃烧结的显微组织基本没有变化。
图2 不同温度热等静压烧结样品金相组织:(a)700 ℃;(b)800 ℃;(c)900 ℃;(d)1000 ℃;(e)1100 ℃; (f)1200 ℃Fig.2 Microstructure of the hot isostatic pressing sintered sampl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 700 ℃; (b) 800 ℃; (c) 900 ℃;(d) 1000 ℃; (e) 1100 ℃ ; (f) 1200 ℃
不同温度热等静压烧结样品断口显微形貌见图3。由图3可知,Mo–Na合金显微组织细小均匀,平均晶粒尺寸在10 μm以下。700~900 ℃烧结样品断口的晶粒呈分散状分布,晶粒之间没有结合,如粉末堆积一般,因此,此时的样品没有金属化,处于热等静压烧结的初始阶段,热扩散的作用很少,颗粒间没有形成冶金结合。当烧结温度为1000 ℃时,可以明显看出,在颗粒表面形成了一层薄的熔融凝结相,但其分布并不均匀,这可能与1000 ℃时Na化合物开始融化,但形成的Na化合物尚未完全融化,处于粘流态有关。当烧结温度升至1100 ℃以上时,断口中有明显可见的韧窝形物相,均匀填充至Mo–Mo颗粒间,这是液相凝固后的典型表现,断口形貌由Mo–Mo的沿晶断裂转变为Mo的穿晶解理断裂与Mo熔融凝结相的撕裂为主,样品的密度进一步提升。
图3 不同温度热等静压烧结样品断口显微形貌:(a)700 ℃;(b)800 ℃;(c)900 ℃;(d)1000 ℃;(e)1100 ℃; (f)1200 ℃Fig.3 Fracture morphology of the hot isostatic pressing sintered sample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 700 ℃; (b) 800 ℃; (c) 900 ℃;(d) 1000 ℃; (e) 1100 ℃; (f) 1200 ℃
图4为Mo–Na合金靶材硬度及Na质量分数随热等静压烧结温度变化的曲线。由图4可以看出,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Mo–Na合金的硬度呈增大趋势。当烧结温度在700~800 ℃之间时,Mo–Na合金的硬度缓慢增大,从HRA 40.20增大至HRA 41.50。当烧结温度在1000~1100 ℃之间时,Mo–Na合金的硬度呈迅速增大趋势,表明合金处于快速致密化阶段,从HRA 46.40增大至HRA 54.50。当烧结温度在1100~1200 ℃之间时,Mo–Na合金靶材的硬度不再变化,说明此时烧结样品已经完成烧结。材料硬度的变化趋势与密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由图4可知,Mo–Na合金靶材的Na质量分数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几乎没有变化,与原料中Na的质量分数(2.5%)基本相当,这表明Na元素在高温烧结过程中的挥发性很小。Na的熔点只有98 ℃,沸点为889 ℃,但Na与Mo形成的化合物熔点在600~1000 ℃之间(熔点温度与生成的化合物种类有关)。在常压烧结过程中,由于Na元素及其化合物有较高的蒸汽压,导致Na在烧结时损失严重,同时元素挥发后在材料内部形成孔隙,难以获得高致密合金材料。但根据Clausius–Clapeyron方程,物质的沸点和蒸发压与外部压力呈正相关,当外界存在较大压力时,物体的沸点将提升,蒸发压下降。在热等静压过程中,外部高压使得含Na化合物的蒸发压大幅度降低,因此在加热过程中形成液相的同时,只产生非常少量的挥发,从而可以获得Na含量可控的高致密Mo–Na合金靶材。
图4 Mo–Na合金的硬度及Na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变化曲线Fig.4 Hardness and Na mass fraction of the Mo–Na ally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1)采用热等静压技术烧结制备的Mo–Na合金靶材相对密度达99.58%,平均晶粒尺寸小于10 μm。
(2)在热等静压烧结过程中,Mo–Na合金的迅速致密化阶段发生在1000~1100 ℃,液相的形成对Mo–Na合金的致密化起到重要作用。
(3)热等静压烧结很好地避免了低熔点Na金属高温烧结过程中的挥发,烧结过程Na质量分数基本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