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志刚
(北京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1)
英语研究型论文(research articles)是国际科研社团交流科学研究成果和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Kanoksilapatham 2005)。研究型论文①这里的“研究型论文”一般指期刊实证研究论文。一般采用“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结构(Swales 1990;Martin & Rose 2008),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论文的标准体例。引言承载着特定的交际目的——使科研社团成员认识某一研究领域的意义,在广阔的科研环境中建立作者的研究空间(Swales 1990:142),因此可视为独立的语类。由于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直接关系到能否说服国际同行匿名审稿人认同研究的创新意义(Lim 2012),进而影响论文能否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其语类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有特定的语类结构,在语言学研究中备受关注。前人的研究可归为两种路径: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路径(简称ESP 路径)和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路径(简称SFL 路径)。ESP 路径研究的代表是Swales(1990,2004),其分析方法通常被称为“语步分析”。Swales 将语步分析应用到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语类研究中,提出了“创建研究空间(Create a Research Space)模型”(简称CARS 模型)(Swales 1990,2004)。Swales 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简便,其语步识别不需要对语篇进行语言学分析,只需分析者对语篇组成部分的语义功能进行直觉判断;二是对语义成分描述较详尽,对语篇各阶段实施的交际目的的说明直观。但Swales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Swales 的语步识别缺乏语言学分析,导致其分析方法的效度受到质疑:Crookes(1986:61)指出“通过语步分析建立的CARS 模型缺乏实证效度”;Bloor(1998:60)认为即使是“有经验的读者也经常对一些语步的识别持不同意见”;Hyland(2002)更是直白地指出该分析方法需要进行效度分析,以确保该模型并非仅仅是分析者的直觉产物。其次,CARS 模型因要求描述对象必须包含三个必选语步且按顺序依次展开而偏向规定性,被质疑“太过呆板,无法解释变体,事实上现实语篇结构要比CARS 模型规定的要复杂得多”(Sawaki 2016:6)。
从SFL 路径研究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的学者是Paltridge(1997)和Hood(2010,2011)。二人采用的分析方法存在差异。Paltridge 采用的是Hasan(1984,1989)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在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面,该方法基于核心的(nuclear)和详尽的(elaborative)语义属性分别确定必要和可选结构成分,结构成分的语义属性又由实现概念意义的词汇语法模式确定(Hasan 1989)。在语类结构描述框架方面,该方法利用程式化的线性序列和特定符号描述必要成分、可选成分和重复成分以及它们出现的顺序。Paltridge(1997)利用该方法对12 篇环境科学和3 篇生物化学领域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进行了语类结构潜势归纳。与Swales 相比,Paltridge 的研究框架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该框架依靠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语法来识别语类结构成分,这就解决了Swales 语步识别缺乏语言学理论指导的问题;二是该框架比CARS 模型灵活,对变体更具解释力。但Paltridge 的研究在上述两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系统功能语言学主张语篇同时具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Halliday &Matthiessen 2014),而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在识别结构成分时只考虑概念意义,不够完善。其次,Paltridge所提出的线性框架对变体的解释力仍有限。Ventola(1987:52)指出,具体语篇结构成分出现的顺序往往比线性框架所规定的要复杂得多。Paltridge(1997:70)也承认在语料统计过程中发现很多变体结构,很难得出一个可以概括所有结构成分序列的线性框架。
Hood 的研究采用了宏观语类概念(Martin 1992;Martin & Rose 2008),将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归为宏观语类,认为其由三个子语类构成:对研究对象的描述性报告、对该领域其他研究和知识的描述性报告和对作者自己的研究的描述。子语类的识别由“语场转换或者语篇中突显的主位变化”确定(Hood 2010:45),词或短语是具体的识别标志。总的说来,Hood 的研究依旧存在以下不足:首先,“语类是通过语阶由一个阶段移向另一个阶段而实现的”(Martin 1985:251),Hood 的研究只分析到子语类这一层显然不够,应进一步分析子语类由哪些语阶组成。其次,在Martin 的理论中,语类属于文化语境层,由情景语境层的语域实现,识别语类结构成分时应同时考虑语场、语旨和语式的转换(Martin 1992),即应同时考虑概念意义、语篇意义和人际意义的变化,但Hood 只考虑了语场转换过程中概念意义和主位突显的变化,且没有利用三种意义对应的词汇-语法系统地分析意义和语域变化。最后,和Swales 的CARS 模型相似,Hood 所提出的语类结构描述框架由三个依次展开的子语类构成,偏向规定性,对结构变体的解释力同样有限。
鉴于前人对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提出两个目标:依据现有理论,提出一个更完善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更具解释力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描述框架。
本研究的总体思路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合理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识别研究语料的语类结构;基于具体语类结构实例概括出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描述框架。语料标记对本研究至关重要。下文将介绍本研究采用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介绍本研究使用的语料,演示如何应用本研究提出的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标记语料,介绍语料标记一致性检测。
由于ESP 路径对语类结构成分识别忽略了语言学分析,SFL 路径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研究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类分析方法。针对SFL 路径中Paltridge 采用的语类结构潜势理论只考虑概念意义和对应的概念语法,以及Hood 未考虑人际意义并且未系统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词汇语法理论进行语言分析,本研究采用Martin 的语类理论和语篇语义理论,以弥补其不足。
Martin(1984:25)认为语类是“语言使用者作为文化成员参与的目的性活动,这种活动以目标为导向,分阶段完成”。对Martin 来说,语类是文化语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语域(相当于Halliday 的情景语境)实现。语类结构直接与语域相关联,“由语场、语式和语旨的选择实现”(Martin 1992:505)。Martin 用“语阶”(stage)来描述语类的展开,即语类结构由语阶组成。语阶指“语类结构中相对稳定的组成部分”(Martin & Rose 2007:10),由特定的语域实现,具有特定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Martin 在语义层建立了语篇语义理论,其所包含的上述三大意义分别对应语域的三个变量。三大意义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由词汇-语法实现。因此,Martin 的语类结构识别跨越了词汇-语法、语篇语义和语域三个层次。
语篇语义包含六个子系统:概念(ideation)、联结(conjunction)、评价(appraisal)、协商(negotiation)、识别(identification)和周期性(periodicity)(Martin & Rose 2007:8)。其中,联结分为内部联结(internal conjunction)和外部联结(external conjunction)。语场由概念和外部联结实现,语旨由评价和协商实现,语式由识别、周期性和内部联结实现(Martin & Rose 2007:299)。在实现语场的语篇语义子系统中,概念关涉话语如何识解经验,聚焦分类关系(taxonomic relations)、核心关系(nuclear relations)和活动;外部联结关涉如何将语场组织为有逻辑的活动序列,包含添加、比较、时间和结果四种逻辑关系。在实现语旨的语篇语义子系统中,评价关涉语言表达的态度、感觉的强度、价值的来源和联盟读者的方式,包含态度、级差和介入三个子系统;协商关涉对话者之间的互动,涉及对话者如何接受和分配彼此的角色以及如何组织话轮。实现语式的语篇语义子系统中,识别关涉跟踪参与者,在话语中介绍人物、地点和事物并跟踪;周期性关涉语篇的信息流,涉及小句层面的主位和新信息、段落层面的超主位(Hyper-Theme)和超新信息(Hyper-New)以及更大语篇层面的宏观主位(Macro-Theme)和宏观新信息(Macro-New);内部联结关涉如何将语篇组织为符合逻辑的信息流,具有与外部联结相同的四种逻辑关系,但具体子关系存在不同。
由于语篇语义子系统是通过对不同的语类进行考察后建立的,实际存在语篇语义子系统在不同语类中突显程度不一的情况,如协商子系统一般只出现在对话语类中,因此,在分析某个语类的结构时需要对语篇语义子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基于本研究对象的语类特征,我们剔除了协商和识别,原因是:协商主要关涉对话者之间的互动,而本研究的对象是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不涉及对话;识别关涉跟踪参与者,常见于故事语类,在其他语类里并不常见(Martin & Rose 2008:185)。以上筛选后的语篇语义子系统可用于描述语域的变化,进而识别和划分语类结构成分,也就是语阶。根据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特点,我们提出如图1 的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其中箭头为实现关系:
图1 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
图1 显示,该方法自下而上地从词汇-语法出发分析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在语篇语义层实现的概念意义(概念、外部联结)、人际意义(评价)和语篇意义(周期性、内部联结),进而考察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所呈现的转换,从而确定语阶(语类结构成分)。该方法全面地考虑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意义和对应的词汇-语法,弥补了Paltridge 和Hood 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不足。
鉴于“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结构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文章中更普遍,本研究选取了上述两类学科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作为语料,将其假定为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潜势。本研究选择自然科学领域的SCI 期刊Journal of Solid States Chemistry 和Materials Today 的论文,以及社会科学领域的SSCI 期刊The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和The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的论文,论文正文均符合“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结构,发表年份为2017、2018 和2019 年,共40 篇(每本期刊10 篇),每篇引言平均词数为571.82,平均句数为17.35。选择上述期刊的原因是考虑到它们均为高影响因子期刊,作为语料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选取符合“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结构的论文是考虑到论文结构会影响引言的体裁结构;选取发表年份为近五年是考虑到体裁可能会随时间发生演变(Swales 2004)。
下文以语料中的一篇引言为例,说明本研究如何利用上文提出的框架来识别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语阶。因篇幅有限,本研究只对第一段进行示例分析。由于分析单位为小句,本研究对每个小句都进行了编号。
(1)As is now well known,(2)anthropogenic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particularly CO2,is a significant factor driv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 (3)Sustainable, low carbon, readily portable fuels are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4)To that end,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conversion of CO2into products such as CH4, CH3OH, and CO. (5)For this purpose, some semiconductors have been studied.(6)to cite but a few examples ZnGa2O4,CdS,TiO2,and Ru/RuOx loaded TiO2. (7)However,despite the many efforts, the photocatalysts studied to date suffer from low photoconversion efficiency and limited stability.
首先从概念和外部联结看语场变化。在语法层面,小句(1)(2)和(3)属于关系过程,在概念层识解了单个静态实体的性质或分类关系。关系小句(1)表达了代指小句(2)的实体as“广为人知”的属性。关系小句(2)实现了多个分类关系:“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子类,“温室气体”又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的子类。关系小句(3)也实现了分类关系,“可持续、低碳和易携带燃料”是“现代社会最为紧迫的需求”的子类。这些实体均与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和低碳可持续能源相关。小句(4)(5)和(6)属于物质过程,在概念层面实现了动态活动。从过程参与者a number of studies与动词词组have investigated 和have been studied 可以看出,上述物质小句描述了前人开展的研究活动。在外部联结层面,for this purpose 将小句(5)和(4)联结成为具有目的逻辑关系的活动序列,即“研究半导体”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燃气体”。在小句(7)中,虽然过程动词是suffer from,但它描述的是光催化剂的性质,故仍属于关系小句。在概念层面,关系小句(7)实现了分类关系,“低光转化率和有限的稳定性”是“上述光催化剂性质”的子类。从语场来看,小句之间存在明显的语场转换。关系小句(1)(2)和(3)主要通过静态的分类关系描述研究话题的现状和重要性,物质过程小句(4)(5)和(6)通过动态的研究活动序列描述前人研究,关系小句(7)再次通过静态的分类关系描述研究对象的缺点。因此,综合概念和外部联结来看,语场经历了两次转换,存在三个阶段。
其次从评价看语旨变化。小句(1)(2)和(3)的评价资源丰富。小句(1)的副词well 和小句(3)的副词most 属于级差资源中的“强化”(intensification),分别强化known 和pressing 的性质。小句(2)的形容词significant、小句(3)的词组sustainable, low carbon and readily portable 和形容词pressing 属于态度资源中的积极“鉴赏”(appreciation),分别表达了评价对象(factor driv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fuels 和needs of modern society)“十分重要”的评价意义。从主体间意义来看,综合使用上述评价资源可将读者联盟为共享“当前研究话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立场的社团。从语旨的角度来看,作者和读者间的“一致性”(solidarity)得到构建。小句(4)(5)和(6)主要阐述前人研究,未使用评价资源,未联盟读者,因此在语旨上也未构建读者和作者间的一致性。小句(7)再次使用了丰富的评价资源。连接词however 和despite 属于介入资源中的“对立”(counter),表示当前命题与期待的命题相反,也就是与“光催化剂已被广泛研究和发展,不再存在任何问题”这一命题相反。动词词组suffer from 属于态度资源中的消极“激发”(invoke),表达了消极评价意义。形容词low 属于级差资源中的下调“数量”(quantity),形容词limited 属于态度资源中的消极鉴赏,它们分别表达了对上述光催化剂光转化率和稳定性存在问题的评价意义。从主体间意义来看,综合使用上述评价资源将读者联盟为共享“当前使用的光催化剂仍存在问题”这一立场的社团,语旨上构建了作者和读者间的一致性。总体上来看,小句间存在明显的语旨转换,具有三个评价韵律阶段:小句(1)(2)和(3)构建作者和读者间的一致性,小句(4)(5)和(6)未构建一致性,小句(7)增强作者和读者间的一致性。
最后从周期性和内部联结看语式变化。周期性关涉语篇的信息流。本研究按照有标记主位、无标记主位和新信息对样本段落进行了标记。内部联结关涉语篇信息流的逻辑组织,本研究将小句的连接词或词组设置为粗体(外部联结的连接词已在概念意义中分析,此处只标记内部联结的连接词),添加了隐性连接词并置于括号中加粗显示。为了便于直观分析,本研究将添加的隐性连接词置放在有标记主位栏,但它们不表示主位。此外,利用箭头表示小句信息之间的联系。样本段落的最终标记如表1 所示:
表1 样本段落的信息流
从周期性来看,小句(1)—(3)均使用无标记主位,围绕温室气体和燃料展开,新信息落到气候变暖和社会的迫切需求上,展现了语篇信息流的连续性。从内部联结来看,小句(3)与小句(1)和(2)属于隐性结论逻辑关系,即小句(3)是基于小句(1)和(2)这两个论据得出的论断。因此,从周期性和内部联结来看,小句(1)(2)和(3)应视为同一语篇阶段。小句(4)使用有标记主位,将语篇切换到新的阶段,信息焦点转到无标记主位——前人研究上,新信息落到二氧化碳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前人研究上。小句(5)使用有标记主位将语篇视角切换到(用于完成二氧化碳转化的)光催化剂半导体的研究。小句(6)是不完整小句,无主位,新信息落到有关上述半导体的前人研究上。因此,小句(5)可以视为小句(6)的超主位。从整体上看,虽然小句(5)使用了有标记主位,但无标记主位仍围绕前人研究展开,故从周期性来看,小句(4)—(6)在信息流上具有连续性。从内部联结看,小句(4)和(3)属于目的逻辑关系,即小句(4)中开展的研究活动是为了解决小句(3)中的燃料问题。小句(6)与(5)属于相似逻辑关系,即小句(6)列举了小句(5)中提到的半导体研究,在语篇信息组织上存在明显的连续性。综合周期性和外部联结来看,小句(4)—(6)为同一语篇阶段。小句(7)使用有标记主位将语篇视角切换到光催化剂上,新信息落到该催化剂存在的问题上,从周期性来看,小句(7)同上文不具有信息连续性。从内部联结来看,小句(7)与小句(5)和(6)属于转折逻辑关系,即小句(7)表达的信息与小句(5)和(6)形成对立,在语篇信息组织上不具有连续性。因此,从周期性和内部联结来看,小句(7)应视为独立的语篇阶段。综合周期性和内部联结来看,样本段落的语式存在鲜明的转换:小句(1)—(3)使用无标记主位,围绕研究话题展开;小句(4)和(5)使用有标记主位,将信息焦点切换到前人研究上;小句(6)利用相似逻辑关系实现与小句(5)的信息连续性;小句(7)使用有标记主位和转折逻辑关系,将信息焦点转换到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上。
以上分析表明,小句(1)—(3)、(4)—(6)和(7)在语场、语旨和语式上不同,因此可视为三个不同的语阶。小句(1)—(3)构成语阶1,可命名为研究话题或对象的重要性和/或价值;小句(4)—(6)构成语阶2,可命名为前人研究;小句(7)构成语阶3,可命名为研究不足。
由于语阶识别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单一标记者的标记结果较为主观(Crookes 1986;Hood 2010),本研究采用“双标记法”(double coding)确保语阶标记的信度(Crookes 1986)。语料标记一致性检测的具体过程如下:1)笔者邀请一名熟悉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参与语料标记,对其进行相关培训,使其熟悉本研究的标记框架;2)培训完成后,在正式标记语料前,两名标记者分别对任选的5 篇与本研究语料同类型的语篇进行标记练习,对标记结果进行讨论,达成标记共识;3)两名标记者正式对研究语料分别进行标记,标记完成后采用数据定性分类一致性测量方法检测标记结果的一致性(Cohen 1960)。本研究依上述步骤完成语料标记,标记一致性检测结果显示Cohen k值为0.92,表明标记一致性水平为优,即标记结果可靠。
本研究运用上述语阶识别方法,对语料的语篇结构进行了分析,共识别了从S1 到S13 共13 个语阶:研究话题或对象的重要性和/或价值(S1)、研究话题或对象描述(S2)、前人研究(S3)、研究不足(S4)、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意义(S5)、本研究的目的和/或内容(S6)、本研究的假设(S7)、本研究的问题(S8)、本研究的方法(S9)、本研究的结果(S10)、本研究的发现(S11)、本研究的价值(S12)、本文的结构(S13),如表2 所示。
表2 研究语料的语篇结构识别结果
续表2
上文识别了研究语料的语阶序列,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语阶序列模型化为一个具有解释力的语类结构描述框架。上文指出,Swales 和Hood 的框架均偏向规定性,对语篇结构变体的解释力较弱;Paltridge 的线性框架具有一定的描述能力,但线性框架所规定的成分顺序并不总和实际语篇相符,并且实际语篇中成分的重复比线性框架所描述的要复杂得多(Ventola 1987:53),因此对结构变体的解释力也相对较弱。我们发现,将语类结构模型化为流程图可以较好地解决线性框架的问题。流程图是一种表征语类结构潜势的动态系统,主要包含两个要素:社会活动过程中所需要做出的决定和决定所指向的语类结构成分。前者指特定情景语境中生成意义所需要做出的抉择;后者指语篇中的功能成分,可随时间的推移生成具体语篇(Ventola 1987:67)。流程图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动态性,可描述线性框架无法描述的非典型序列,也能处理现实语篇中成分的复杂重复现象(Ventola 1987:77)。Martin(1985)也认为流程图的生成能力优于线性框架和系统网络图,并指出未来聚焦描述框架生成能力的研究应参考流程图这种模型化方式。据此,本研究基于语料分析结果,利用流程图思想,为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构建了如下语类结构描述框架。
引言写作可视为一项社会活动过程,图2 呈现了完成活动全过程所需做出的决定、过程推进的方向和实现该过程的各个结构成分。图中波浪框表示对参与者的指令,并非结构成分,“开始”和“结束”只表示参与者开始和结束引言写作活动。菱形框表示参与者需要做出的决定,可以选择“是”或“否”。箭头可将参与者按其决定直接导向某个结构成分或下一个需要做出的决定。圆角矩形框表示结构成分,即语阶(识别的13 个语阶已在上文标示)。从“开始”到“结束”,参与者在语域变量的促动下做出一系列决定,从而实现一系列结构成分,生成一个完整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与Paltridge 的线性框架相比,本框架在两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一是Paltridge 只考察了15 篇引言,所描述的结构成分不及本研究全面,故解释力不及本框架;二是Paltridge 采用的线性模型化方式描述重复序列的能力有限,而本框架可通过回指箭头实现重复序列的描述,对结构变体的解释力更强,在表征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潜势上具有较强的生成能力。
图2 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流程图
值得注意的是,该流程图还体现出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具备的一些体裁特点:在所有的语阶中,S2、S3 和S6 是必选的。在语阶循环方面,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存在三种高频语阶循环:一是“S1^S2”循环,这种语阶循环有利于作者在不断深入描述研究对象的过程中阐述其价值,说服读者理解并相信研究对象的研究意义;二是“S2^S3”循环,这种循环可以使作者在研究对象的不同方面展开综述,使综述内容同时具备广度和深度;三是“S2^S3^S4”循环,这种循环有利于作者在研究对象所关涉的不同方面构建研究空间。这些语阶循环是高质量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重要特征,习得它们对新手作者来说十分重要。
本文指出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综述了专门用途英语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两大学派的相关研究。前人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不够完善;二是语类结构描述框架对变体的解释力不足。针对第一个问题,本文依据Martin 的语类理论和语篇语义理论提出了适用于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从研究理论上改进了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成分识别的效度。针对第二个问题,本文以40 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论文引言为语料,利用上述语类结构成分识别方法,识别了各个语篇的结构序列,参考流程图思想对语料的结构成分序列进行了模型化,提出了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流程图。该流程图的优势是可生成复杂的非典型语篇结构变体,从而具有更加强大的解释力。同时,该流程图也体现了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一些体裁特点,如必要语阶和语阶循环特征等。
本研究提出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语类结构描述框架对学术英语教学及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写作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该框架可视为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潜势,论文写作者在语域变量的促动下做出一系列的选择,从而形成结构完整的引言。它可以被应用到学术英语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习得如何在特定语域中进行选择,从而撰写出符合特定学术社团规约的英语研究型论文引言。
本文为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衷心感谢同济大学张德禄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王品博士给予本研究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