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视角下山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认知及活化策略研究
——以山西省大前村为例

2022-08-13 02:12仲昭通林祖锐
华中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村落空间传统

仲昭通 张 潇 林祖锐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决策。传统村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地[1]。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导致村落人口流失,原始风貌破坏,传统村落日渐衰败。在我国公布的传统村落中,近一半以上的村落位于山地,山地传统村落中人口的大量流失,村落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较其他村落更为明显,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日常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内在活力也在不断丧失。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让公共空间“活”起来,是激发传统村落活力的重要抓手。

当前有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空间的类型[2-3]、功能及其演变[4-5]、公共空间的价值内涵[6]、公共空间形成的驱动机制[7-8]等方面,研究的视角主要是从当地村民的视角入手,而从游客视角入手,对旅游开发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色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从游客视角入手,通过认知地图和调查问卷结合的方法,分析游客视角下公共空间的认知,并提出相关的活化策略。

“认知地图”一词是格式塔派心理学家托尔曼创造的术语。他曾以白鼠为实验对象研究它们在迷津中的寻址能力。美国城市规划教授林奇对城市居民认知地图进行研究,提出了城市意象研究中的五要素,其理论和方法被用于城市建设并很快在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推广应用。国内有关认知地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方面的研究,学者采用认知地图和其他手段结的方法,进行城市意象空间[9]及历史街区的居民认知情况进行研究[10]。而认知地图在传统村落方面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多集中于村落整体意象的研究。相关学者通过认知地图与GIS等技术的配合,研究当地人认知中的村落文化景观[11],探求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的创新[12]。认知地图可以较为直观地表现人对于所处环境的认知情况,通过图示语言的形式表现不同事物的识别性高低。

1 大前村公共空间类型及特色研究

1.1 大前村概况

大前村(图1)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岔口乡,东与平定县岔口乡杨树庄相接,西与盂县接壤,南与主铺掌村红岩岭玉皇洞相接,北临河北井陉仙台山风景区。大前村历史悠久,从明末正式建村至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由于偏僻的地理位置和相对闭塞的交通,大前村仍保有传统农耕型村落的特征,村内保留下了浓郁的民风民俗,保存多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其中民居大院30余处,寺庙建筑3处,抗战遗址2处。大前村地理环境独特,位于两山之间,当地村民就地取材,依山而建,村内的建筑全部以石砌而成,与山体融为一体,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村落形态,因此大前村也被称为“悬崖峭壁上的石头村”(图2)。2016年,大前村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制定了大前村保护和发展规划。近年来,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大前村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旅游的发展影响着村落的整体风貌发展和公共空间的建设。

图1 地理区位

图2 大前村

1.2 大前村公共空间的类型

根据实地调研,通过了解公共空间的功能和使用情况,把大前村的公共空间分为生产型公共空间、生活型公共空间、信仰型公共空间、政治型公共空间(表1)。

表1 大前村公共空间类型

生活性公共空间是指村落中为村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村民日常交流、娱乐的空间。包括水口空间、戏台、广场。生产性公共空间是村民用于日常生产活动的场所,主要为打谷场。信仰型公共空间是村民举办传统祭祀活动的场所。村落中的村民对于神灵有着强烈的敬畏感和尊崇感,不论是送子观音庙,还是掌管降雨的龙王庙,人民虔诚地期盼神明护佑他们平安吉祥、风调雨顺。政治型公共空间是具有政治性质的空间,包括村落日常管理的村委会和抗战时期的路北县政府旧址、看守所遗址。

1.3 大前村公共空间的特色

(1)紧扣功能,布局合理

大前村作为传统农耕型村落,村内公共空间的选址布局(图3)重点考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便利。水口作为村内重要的生活型公共空间,是村民取水的场所,为便于村民的使用,水口布局在居民集中居住的区域。在大前村内,打谷场仍是村内粮食晾晒的主要场所,为获得充足的阳光以及便于粮食的运输,打谷场选在耕地集中并且日照充足的村落北边的山腰处。作为村内信仰中心的寺庙空间,为便于村民的集聚,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区域。抗战时期的路北县政府和看守所,为躲避敌人的视线,布局在村内较为隐蔽的地区。村委会作为村内主要政治活动的场所,为便于日常的管理工作,布局于村落主要道路一侧,与村落各方面的联系较强。

图3 大前村公共空间分布图

(2)形态自由,尺度适宜

大前村地势起伏较大,公共空间的建造受到地形的限制较大,各个类型的公共空间形态较为自由(表2),由于山地村落用地较为紧张,各个类型公共空间的尺度不一,但各个尺度的公共空间却让人感觉较为适宜。生活型和生产型的公共空间较为开敞,村民在此休憩、从事生产活动,给人感觉较为轻松。观音庙和龙王庙的尺度相对较小,也较为封闭,身在其中,让人感到神秘庄严。

(3)依山就势,层次分明

作为山地传统村落,大前村公共空间的建造与地势结合较为密切,就地取材,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地形环境造就了大前村公共空间在竖向分布上呈现出多层次的特色。从大前村公共空间竖向分布图(图4)上可以看出公共空间在竖向上有层次感地分布,高低错落,同时各个类型公共空间在竖向上的分布也充分考虑公共空间的功能。打谷场作为生产型公共空间,为便于粮食的晾晒,选择于地势较高处。观音庙和龙王庙作为村内主要的信仰性公共空间,为了便于村民祭拜和营造庄严神圣的氛围,建造位置相对高一些。广场和戏台作为村内日常活动的场所,位于地势较低处,便于村民的集聚使用。

图4 公共空间竖向分布图

2 游客视角下大前村公共空间认知研究

2.1 调研设计

本文研究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和认知地图相结合。认知地图采用自由描画的方式,让游客描画出个人的游览路线和参观的景点,并对每个景点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解释参观的原因等。问卷调查对游客的基本信息和对公共空间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解。调研组选择的调研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至10月7日,调查地点是大前村,期间采用面对面向游客发放认知地图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共发放50份认知地图和调查问卷,回收有效地图和问卷45份,基本上能达到分析的样本数量。对于回收到的有效认知地图和调查问卷,通过ArcGIS10.2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2 结果分析

(1)认知地图结果统计

对回收的认知地图进行筛选,去掉不符合要求的地图,对45份有效的认知地图(图5)进行统计,统计地图中游客绘制的公共空间的位置、名称,对各个公共空间出现的频次输入到Excel表格里。在数据分析阶段,我们首先采用ArcGIS10.2软件对认知地图数据进行整体性分析。对回收的认知地图出现的认知偏差进行几何校正,然后将出现频次不同的公共空间要素通过软件进行空间叠合,采用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分析来统计公共空间的游客认知度分布(图6)。

图5 游客绘制有效的认知地图示例

图6 公共空间的游客认知度分布图

图中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变化表示,游客对于公共空间认知程度从低到高,红色的较深,面积较大的区域,表示游客对这个区域的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从图中可以看出游客认知程度最高的地方是观音庙、戏台,其次是路北县政府、村委会、广场,而分布于村落边缘的水口、打谷场等公共空间,游客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从空间类型上看,游客认知的空间类型主要为信仰型公共空间、政治型公共空间和生活型公共空间,对于生产型公共空间的认知程度较低。从空间的功能上看,首先,游客对于承载村落特色文化的公共空间认知程度较高,如观音庙和龙王庙是村落传统文化的代表,路北县政府旧址体现了村落的红色文化。其次,游客对提供旅游服务设施的公共空间的认知程度较高,这是受游客自身需求的影响。

(2)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为了对游客的认知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对绘制认知地图的游客进行进一步的访谈,获取游客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状况和优化建议。问卷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调查游客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二是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研究游客对于各个类型公共空间的认知情况。

①游客在公共空间的活动统计。对游客访谈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之后可以看出:a 游客对于公共空间的关注点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功能服务、自然景观等方面(图7),其中游客对于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和功能服务这两方面的关注度较高。b 游客对于公共空间的提升提出的建议(图8),主要有增加公共空间的讲解和宣传标识、完善配套服务、增加体验项目,提高空间的安全性,增加绿化景观设计。其中,增加公共空间的讲解、交通提升、完善配套设施、增加体验项目这些方面的建议较多。

图7 游客对公共空间关注点汇总图

图8 游客对公共空间提升建议汇总图

②游客对各个类型公共空间的认知得分。选取各个类型公共空间中的典型认知要素,让每位游客根据自身对于各个类型公共空间的认知情况,对各个认知要素进行打分,分值从低到高(很差、差、一般、好、非常好)的赋值为1到5分。对搜集到所有问卷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出游客对于各个认知要素的平均得分(表3)。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游客对各个类型公共空间的认知平均得分较低。a 生产型公共空间中交通条件(2.36)得分最低,说明生产型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较低,游客不方便到达。b 公共空间文化的展示得分偏低,如民俗展示(3.25)、农耕文化展示(2.65)、历史文化(3.24),反映了大前村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没有很好地展示出来,游客对于这些历史文化的认知较低。c 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2.62)、餐饮服务(3.15)、讲解服务(2.65)的得分较低,表明了大前村公共空间的配套设施不足,不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表3 游客对各个类型公共空间的认知得分

2.3 大前村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分析

为了更为客观地分析大前村的道路可达性对游客认知的影响,将大前村主要道路系统在CAD软件中简化描出,得到道路的轴线图,使得道路空间与轴线相联系,将其导入空间句法软件DepthmapX中进行分析,通过软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图示语言,得到道路轴线的整合度(integration)分析图,同时,将大前村主要的公共空间与道路整合度图进行叠加(图9),图中数值的大小由色彩的冷暖区分,颜色越偏暖就表示数值越大,反之则越小。整合度越高则该区域的可达性就越高,该处空间对于人群的吸引能力也就越大。

图9 大前村道路整合度与公共空间叠加图

通过图中可以看出村落中部具有较强的整合力与空间渗透力,集中了村内主要的公共空间。实地调研表明,村落中部道路坡度相对较缓,易于建筑的营建,在多条道路相交处形成了公共空间,便于村民和游客的使用。村落的南部主要是村内居民的住宅,村落北部的公共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从道路整合度和公共空间的关系来看,公共空间的分布与道路可达性之间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2.4 影响游客公共空间认知因素分析

(1)高低错落的村落环境

大前村地势起伏较大,位于两山之间,呈带状分布,公共空间的分布与地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游客认知程度较高的空间主要位于地势相对低缓的地区,位于地势较高的水口、打谷场等,较为分散,游客的认知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大前村高低错落的村落环境也形成了公共空间依山而建,在竖向上形成层次感的效果。这些依山而建的公共空间,体现了与自然环境较好的协调性,增加了游客体验的趣味性。同时那些有层次、错落分布的公共空间,从整体上给游客不同于平原地区公共空间的体验。这些公共空间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较大,游客的认知程度也较高。

(2)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和功能服务

通过对游客认知地图和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看出,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和功能服务影响游客的认知。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大前村的特色文化,观音庙和龙王庙承载了村内的传统的信仰文化,路北县政府旧址和看守所遗址则承载了抗战时期留下的红色文化,这些空间是游客认知程度较高的空间。同时,随着村落旅游开发的进行,游客对于公共空间的功能服务关注较多,村内的广场、民宿餐厅这些空间提供了停车、集散、餐饮的服务功能。其他的水口、打谷场这些仍然是原有的生产生活功能的空间,自身的特点不够凸出,游客对其认知较低。

(3)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结合大前村道路整合图和公共空间的游客认知度分布图可以看出,游客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程度与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有着密切关系。可达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客是否能够方便地进入公共空间。游客认知程度较高的村委会、广场、戏台、观音庙、龙王庙等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较好,游客方便进入。而可达性较低的水口、打谷场等公共空间,游客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因此,游客更倾向于到达那些方便进入的公共空间。

3 游客视角下公共空间活化策略

3.1 深入挖掘公共空间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的融入,有利于提升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场所认同感,如何将村落的“记忆”融入到公共空间的更新改造中是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首先,对于大前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明确每个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过程,提取公共空间所承载的村落记忆。其次,由于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的特征却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在公共空间的更新中要对其内在的文化要素进行抽象化提取,进而体现在空间的界面、景观、装饰以及周围环境设计中,让游客在这些公共空间中可以激发对于村落文化的探索热情。

3.2 增加游客体验项目,丰富游客游览感受

公共空间作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的重要部分,不仅要注重于空间意象性的营造,更应该注重于“场所感”与“体验感”的融入,强调游客在公共空间中的体验和实践。村落中生活型和生产型公共空间增加相应的传统农耕型村落的体验项目,让游客亲身体验村落的日常生产生活。信仰型公共空间定期举办传统祭祀活动和庙会,让游客能够更多地接触村落的传统文化。

3.3 增加空间内部设施,完善休憩功能

传统村落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单一功能、缺乏特点的公共空间已经不能满足村落发展的需求,对于这些空间,通过功能植入等方式,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融入村落旅游发展所需求的功能,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在各个类型的公共空间中增加休憩设施,让游客更多地停留在空间中,增加游客对于公共空间的认知。

3.4 优化游览路线,增加公共空间的可达性

可达性影响游客是否能够方便到达不同的公共空间,因此在进行村落旅游路线规划时,要综合考虑不同公共空间的分布状况,增加分布于村落边缘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规划时考虑不同公共空间之间功能的互补,合理规划旅游参观路线。为游客提供更多的参观选择,引导游客进入公共空间。

结语

山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在空间布局、形态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当今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山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和活化,是带动山地传统村落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游客视角出发,通过认知地图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研究游客对于山地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认知状况,分析影响游客公共空间认知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活化策略,以期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

文中所有图表为作者自绘或自摄。

猜你喜欢
村落空间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