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梅 武思含 刘 洋 朱永强
目前,我国城市已步入存量更新的发展阶段,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优化存量空间成为城市设计的主要方面。随着城市触媒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其灵活的激活反应机制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更新改造的各方面。通过对现有应用性研究文献整理发现,文献可分为三类,一为宏观角度:将城市触媒理论运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指导城市更新[1-2];二为中观角度:指导工业遗产、古村落、历史街区等更新改造方面的设计[3-5];三为微观角度:针对公共空间、单体建筑、景观等尺度较小的对象进行触媒化设计[6-7]。其中宏观角度的研究普遍出现于早期;中观角度研究较为丰富,是近期热点;微观角度研究数量较少,且针对属于该角度的城市广场空间触媒化设计研究较为匮乏。而广场作为城市的客厅,是城市活力的象征,可看作触媒要素来激活城市触媒反应。但目前部分城市广场空间还存在着些许问题,如丧失空间活力、功能不满足需求、丢失历史文脉等。
因此,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选取城市广场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触媒潜质,探讨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广场更新改造中的适用性。以北京市雅宝路南广场为例进行触媒化改造设计,得出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广场空间更新策略,以期为城市广场的更新设计提供参考,诱发城市积极而富有活力的发展。
城市触媒理论最早由美国城市设计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于1989年提出,指在城市原有场地中引入触媒要素,与周边旧元素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激活诱发其他元素发生改变,凭借触媒效应带动城市循序渐进的发展[8-10]。按形态城市触媒可分为物质形态触媒和非物质形态触媒[8]。物质形态触媒指有形的物质,是城市环境中的某一物质元素,按外在表现形式又可分为点触媒、线触媒、面触媒三种[11-12](表1)。非物质形态触媒指无具体形态、主观的元素,如政策、标志性事件、特色主题活动等。城市触媒理论在城市更新中的运作步骤为:选择触媒要素、塑造完善触媒、控制引导触媒效应[8,13]。
表1 城市物质性触媒分类
城市广场空间指在城市中被构筑物或场地原有形态围合而成的一种充满活力的节点型室外公共空间。结合现有学者对广场空间要素的理论研究,提炼总结出城市广场空间要素可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14](表2)。
表2 城市广场空间要素
城市广场空间的一些共性和特点使其可作为城市触媒,从而激活城市活力[2]。根据现有研究中对广场特性的总结并结合城市触媒性质,分析城市广场空间的触媒潜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性
体现在开放时间和使用人群的不受限。无论周围居民或行人都可在任何时间进入城市广场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有利于发生触媒反应[15]。
(2)多样性
体现在功能及使用人群的复合。城市广场空间可承载不同功能,如同时满足休憩、售卖等功能,具有活动的多元性。发生活动的功能载体可作为触媒来加速广场中的触媒反应,使公众丰富多彩的活动交织融合;且其使用人群多样化,包括各年龄各职业各身份的人,这种不同元素的碰撞有利于激发触媒反应[16]。
(3)聚集性
体现在充满活力、吸引人的城市广场易汇聚公众进行活动交往,继而使其化为城市活动发生器,迸发出巨大的触媒能量。
(4)归属感
体现在城市广场空间由所处位置、背景、历史文化的不同塑造出不同的场所性。构筑广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够使公众更加了解区域历史文化,使广场的更新改造具有激活和催化作用[17]。
(5)辐射性
体现在广场空间与周边道路或其他片区相邻,可影响带动整条街或整片区发生扩散反应,由点至线再至面,这正是触媒的特性。
城市触媒分为物质形态触媒和非物质形态触媒,城市广场空间基本组成要素同样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者分类相似;同时城市广场空间又蕴含触媒潜质,因此由城市触媒类比得出城市广场触媒要素(表3)。
表3 城市触媒类比广场触媒
其中,城市广场触媒的点触媒是广场空间中的点状放射式反应点,往往易聚集人群、发生活动,可引起群体反应;线触媒是线状串联式反应点,动态性、导向性及联系性较强;面触媒是面状反应点,其范围较大,具有较强的聚合性,影响范围广;而非物质触媒会给广场带来持久、内在的影响[19]。可根据城市广场空间现存的不同问题而选择不同的触媒进行更新改造。
雅宝路南广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北路与朝外市场街交汇处、雅宝城大厦南侧,地块南侧紧邻日坛公园,东侧临近朝鲜大使馆(图1)。由于改革开放时期的雅宝路商城是我国最大的皮草服饰出口市场,使得南广场早期发展充满生机;而近年来随着经贸电商的发展,商城往日活力不再,逐渐衰落;继而雅宝路南广场也由之前的贸易活力点变为丧失空间活力的城市失落地,探寻其主要问题如下:
图1 广场位置概况
(1)功能的匮乏
建设时期久远,功能空间单一,已不能满足现使用要求;且缺乏人性化设计,未关注使用者心理需求;布置过多硬质铺装,缺乏绿植遮阴,休憩座椅缺乏,未起到聚集人流的作用(图2)。
图2 广场现状俯视图
(2)活力的衰弱
随着周边商业的转型及衰落而使用率低下,交往互动功能较弱,公众活动匮乏,氛围冷清;空间被车辆占用,沦落为停车场和杂物堆集地。
(3)文脉的断裂
广场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但其自身并未有明显特征,丢失了此地区以往的商业贸易历史文脉,同时也并未与毗邻的日坛公园、朝鲜大使馆产生联系。
经实地调研梳理出广场现有物质要素有:广场中心的地下停车场入口及依附于它的商铺建筑、地面铺装、商城立面、绿植、升旗台;现有非物质要素有:雅宝路卖场文化、日坛历史文脉、使馆文化、停车行为。经过评定分析,保留以下要素作为触媒载体:点触媒——地下停车场入口及依附于它的商铺建筑;非物质触媒——雅宝路卖场文化、日坛历史文脉(表4)。
表4 广场现存空间要素现状与评定表
(1)物质性触媒
①点触媒。广场中心建筑改造:将其功能置换并进行空间改造更新,成为广场中的触媒点,其所处的中心位置使触媒反应更易在此发生(图3)。可移动盒子的置入:根据广场活动需求,置入三类分别代表文化、售卖、招商的可移动盒子作为点触媒,以单个或集群分布。三类盒子分别承担展览阅读、营销买卖、引入商铺等功能。盒子的集群布置使各类活动集聚在广场上形成交流,并将其置入范围扩展至广场外的沿街空间,以期点触媒连接形成线触媒,使反应辐射更广(图4)。建筑内置入空间式点触媒:于紧贴广场北侧的商城三层置入皮草博物馆空间,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引发公众的聚集活动;在广场北侧商城二层及东侧商城三层进行挖洞,作为架空步道进入建筑前的过渡空间,置入休息座椅、贩卖机等,引人停留聚集、发生活动从而带动触媒效应(图5)。
图3 广场中心建筑改造
图4 可移动盒子的置入
图5 空间式点触媒的置入
②线触媒。空中连廊的置入:引入日坛最为明显的圆形元素建立空中连廊,可看作诱发行人进行游走活动导向性较强的线性触媒。并连接各点触媒,加强其之间的联系与活动的融会,引诱更大范围的触媒反应发生;且圆形廊道自身围合出中央聚集地,汇聚人流、对话场地(图6)。铺装的更新:在广场中整个加入条形铺装,引导人流行进活动,强化场地整体感(图7)。
图6 空中连廊的置入
图7 铺装的更新
(2)非物质性触媒
①雅宝路卖场文化的重塑:可移动招商、售卖盒子引发新的商业活动,卖场文化被重塑;皮草博物馆再现雅宝路商业贸易历史,唤醒周边居民对该片区曾经的记忆,增添对广场的归属感。
②日坛元素的引入:借日坛环形围墙的形态将可移动盒子及空中连廊均设计为环形,有联结的意向,象征着商业贸易来往;空中连廊延续至日坛公园入口处,增强广场空间与公园之间的连通性,引导两处的人流进行互通,以促共同发展。
③线上APP的设立:线上APP是以置入的点触媒(招商、售卖盒子)为载体,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租赁售卖摊位、销售货品。借用新媒体新技术为广场增添新触媒,具有强烈的互动性,APP的设立使触媒反应的发生更迅速广泛,使广场能在短时间内活跃于公众之中,参与性更高。
将上述置入的可移动盒子点触媒进行进一步装配式设计从而进行激活,赋予其装配性能使各单体可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组合拼装,满足商铺对多样使用的需求,同时具有休憩功能(图8)。可移动盒子的灵活性加上装配式性能的适应性,使触媒反应更容易而广泛地被激活。
图8a 装配式部件示意图
图8b 装配式可移动盒子示意图
后续可采用举办特色活动的方式来引导广场未来触媒反应的发生,如举办小型贸易展览会、服装秀等特色活动;也可与周围地区内的触媒元素产生联系,促使链式反应的发生,如将周边芳草地小学中的学生绘画艺术作品展引入至该广场,学生群体的引入易带动家长群体的活动,从而引发一连串触媒反应。广场改造后的整体触媒效果如图9所示。
图9 雅宝路南广场触媒化更新效果图
本文将城市触媒理论引入城市广场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中,通过分析城市广场的触媒潜质,将城市广场空间要素与城市触媒进行类比,得出其触媒要素:物质性广场触媒——点、线、面广场触媒以及非物质性广场触媒——地域文化、广场上发生的各类公众活动等。以北京市雅宝路南广场改造设计为例探索了城市广场的触媒化更新策略,该广场的改造设计在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同时,重拾了场地历史文化特色并打造了广场特色空间;创造了宜人的活力商务性服务广场,激发了链式触媒效应使其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触媒影响;印证了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广场空间更新策略的可行性。以期为解决城市广场问题、增添空间活力提供契机,为广场更新设计提供参考。
资料来源:
表1:作者依据参考文献[12]改绘;
图2:百度地图改绘;
文中其余图表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