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背景下沿江乡村地区综合治理框架构建研究
——以长江沿线阳新段为例

2022-08-13 02:06肖宁玲
华中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长江管控绿色

张 媛 位 欣 肖宁玲 王 欠

1 研究背景

1.1 长江大保护背景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长江经济带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全面推进绿色发展。湖北作为长江干线流经最长的省份,在长江大保护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此背景下,湖北提出了实施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双十工程”[1],要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2]。鄂东沿江是湖北长江经济带城镇发展较密集地区,本底资源丰富,在过去传统发展模式下,普遍存在沿岸开采遗留尾矿库、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大、非法码头散布、河道非法采砂、岸线侵蚀等问题,是全省亟需修复的典型区域。而阳新作为鄂东沿江重要节点,其沿江治理模式既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也有沿江乡村地区发展的普遍性,以其为例开展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

1.2 相关研究综述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目前长江大保护沿江综合治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江地区流域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沿江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岸线管控与沿岸空间组织等方面,不同专业视角决定了研究侧重点的不同。

(1)水环境与水生态治理

从水环境与水生态治理的角度出发,关注沿江区域生态保护与综合管理[2],可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流域层面的水环境综合治理[3],重点研究污染治理监测、生态环境修复措施[4]、管理法律体系等[5];二是沿江岸线的管理和保护[6],以长江岸线作为沿江区域开发的依托资源,重点研究三生功能①协调下的沿岸区域的开发和保护[7]。

(2)区域产业协调与绿色发展

从区域产业协调与绿色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沿江高质量绿色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增速发展与绿色转型层面出发研究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8]与区域发展功能协调管理机制[9];一方面从产业结构层面出发研究区域产业聚集模式[10]以及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和工业地理格局重构等内容[11]。

(3)沿江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

从沿江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角度出发,关注大城市滨江带空间组织模式及用途管控方法[12],在保护沿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分别从对沿江城市空间格局组织、沿江地区1km产业空间管控[13]以及沿江土地利用整治等层面开展研究。

总体上来看,目前对于长江沿江综合治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水生态环境治理、产业绿色发展转型以及沿江建成区空间管控上,缺少对沿江乡村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不同于大城市集建区,沿江乡村地区有其独特的乡村振兴诉求与更为复杂的社会人文以及自然生态要素系统。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就如何构建沿江乡村地区综合治理框架,实现沿江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开展探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 长江沿线乡村地区的开发保护困境

2.1 长江沿线乡村地区岸线资源利用粗犷,保护与开发管控压力大

长江岸线资源是沿岸地区开发与保护的基础,目前长江干支流划定的岸线开发利用区占比约8.5%[14],但实际岸线利用比例高,尤其在部分岸线条件良好的乡村地区,普遍存在岸线资源过度利用的情况,非法砂石码头密布,厂房、运料构架及堆场等沿江随意布置问题严重。在《长江保护法》提出沿江1km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与沿江3km范围内尾矿库严禁“新改扩”岸线管控要求的背景下,沿江乡村地区面临着产业转型任务重、资金技术欠缺的问题[15],岸线整体管控压力较大。

2.2 生态敏感区与沿岸资源叠加下,沿江乡村三生空间②需要进一步协调

长江沿线有近50%优良岸线位于生态敏感区段[16],在沿江乡村地区,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天保公益林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往往与优良岸线重叠,同时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支撑区域之一[17],大量工矿砂石物流产业聚集在沿江乡村地区,一方面造成尾矿库与环境污染问题,导则生物资源保护与岸线开发的空间矛盾突出;一方面深刻影响乡村生活与生产组织,沿线乡村集体经济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功能的系统性问题。

2.3 沿江乡村发展需要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导向下的综合治理统筹

从各地沿江治理实施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环境治理和修复项目推进慢、协同保护机制缺乏的问题,各地虽然陆续出台了各类专项规划,但存在各自为政、缺乏实用型实施方案来综合统筹的问题。长江大保护是一个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是沿江乡村实现高品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二者相互耦合关联。实现沿江乡村地区“长江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齐抓共进,需要更加综合统筹的治理框架。

3 乡村地区沿江综合治理框架构建

3.1 沿江乡村地区综合治理内涵

本文将沿江乡村地区综合治理范畴界定为以沿岸2~5km进深区域为治理区,统筹落实长江大保护及乡村振兴的核心诉求,以沿江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沿江产业转型绿色发展、沿岸空间管控组织等为主要内容,结合治理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长远发展要求,针对性地开展具有阶段性目标导向的综合性统筹治理。

3.2 沿江乡村地区综合治理框架构建思路

框架构建思路如下:首先开展自然要素本底的治理修复,包含沿江生态修复与长江岸线治理两大板块,以岸线资源、矿山修复、水环境整治、生态防护林保护等为重点,稳固生态底线,明确准入清单;其次制定乡村产业振兴路径,在底线管控要求下,以乡村工矿产业转型、农旅产业培育为重点,提出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策略,制定地方产业发展项目清单;最后完善沿岸空间管控组织,在划定三生岸线管控区的基础上,以明确各类要素空间底线、滨江乡村风貌管控、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区域基础设施优化为重点,优化沿岸开发保护空间格局(表1)。

表1 乡村地区沿江综合治理要素框架表

4 长江沿线鄂东阳新段综合治理探索

阳新段项目治理区位于鄂东三省交接门户,涉及2个沿江乡镇,4个行政村,背山面江、前村后矿,沿江乡村地区典型特征鲜明,山水格局、岸线资源、产业发展、生活品质、治理管理机制等层面问题突出,在鄂东区域具有较强代表性。

4.1 生态固本,由点及面,推进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

治理区北部为大别山系,南部为幕阜山系,两山带夹一江,现存13家尾矿库,近十年山体植被覆盖率由50.4%缩小至40.7%,形成了3.2km2的沿江开垦裸露面,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高程、坡度、永久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矿区、归一化植被指数、水系缓冲、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种质保护区等多因子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与叠加分析(图1),最终选取13座矿山、14.8km岸线、沿江生态防护林等作为近期重点修复要素,整体推进包含水环境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在内的相关要素的修复与保护工程,完善沿江片区的生态环境的整体涵养与保护(图2)。

图1 生态要素分析图

(1)全要素系统推进沿江生态修复

①修复山体,制定一矿一策分类修复策略。通过对矿山所在的地貌特征、矿山植被现状、矿厂营业状况、可视范围等进行综合评价,制定一矿一策修复计划,按照一般恢复型、远期恢复型、重点恢复型、景观化利用型对各矿山提出整治要求,并对矿区未来矿权整合进行限定,对裸露不稳定山体进行工程恢复评价,纳入治理计划。

②治理水环境,制定污染源控制,河塘整治,污水设施整治策略。通过生态循环处理设施和一体化污水设施的规划建设,改善农业面源污染,对工业排污口开展规范化整治,将治理区的河道与水塘纳入环境整治项目中,并进行岸坡与生态湿地改造。

③优化长江沿岸防护林,分类制定优化复绿策略。以解决长江干流两岸绿化缺株断带、森林生态功能脆弱等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对沿岸公益林、防护林优化需求与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将优化复绿类型划分为景观类、生态类、码头类、矿山类、公益林提升类等五种类型,确定修复范围,制定分类修复策略。

④整理低效闲置用地,改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结合村庄用地零散问题,对非农业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优先整理复垦,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提高耕地产出水平。对计划退出工矿裸露地进行治理,并对退出工矿用地重新确权变更,有效利用闲置地。

(2)结合三生岸线划定推进沿江岸线治理

结合上位规划关于生产岸线功能划分,以及现状生态要素和村庄居民点分布情况,对生产岸线、生活岸线、生态岸线使用功能(图3)、迎水面处理方式、岸线进深范围内的建设内容等提出控制要求(表2)。针对生产岸线涉及的作业区码头、运输廊道、堆场提出相关建设与生态环保要求,疏解沿江通道货运功能,推进工矿运输廊道的整合封闭,优化岸线服务设施布局(图4)。

图4 岸线设施治理指引图

4.2 产业筑基,由标及本,带动工矿农旅绿色转型

(1)推动沿江乡村地区工矿产业绿色转型

以空间管控要求为底线,在对现有矿山进行综合整治,同时推广新生产工艺,实现工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码头设施基础,推进绿色矿区建设与乡镇绿色循环产业园区的集中入园建设,将产业园与生态工矿区进行产业链衔接延伸,通过园区与矿山协调发展等措施来振兴乡村产业。

(2)培育沿江乡村地区特色农旅产业

根据治理区的农业特色,推广规模种植基地的建设发展,并结合鄂东市场需求与本地基础,动态适时进行产业种植的调整,并重点打造为阳新苎麻之乡示范村,塑造金色农旅苎麻基地。在对阳新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滨江游园、农业观光与采摘、农业基地,推进农旅与传统文化的联合打造,通过农业转型来带动沿江村庄的绿色发展(图5)。

图5 产业空间指引图

4.3 魅力重塑,由水及山,提升沿江空间组织与空间品质

(1)优化沿江空间管控组织

结合沿江乡村地区各类管控要素的叠加落位情况,划定耕地资源保护控制区、自然资源保护控制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区、沿江综合开发利用控制区(城镇开发边界)的管理范围,结合自然资源保护、长江保护法、发改委确定的产业调整目录等政策要求,依照各类管理区的准入管控要求(表3),构建沿江乡村地区的空间开发与保护的管控底线与清单。

表3 沿江乡村地区空间管控要素表

(2)提升沿江乡村环境风貌

以长江为轴分层推进,按照沿岸堤防景观提升—沿江道路景观提升—沿江村庄环境整治—山体天际线修复打造四层景观空间,构建层次丰富、复合立体的绿色生态滨江景观带(图6)。①沿岸增加绿量,塑造节点,联通绿道;②沿江道路补防护缺口,增加道路景观特色;③沿江村庄环境整治,治杂治乱,优化乡村风貌;④重塑沿江景观魅力,打造开敞空间系统。根据现状风貌特征,结合醉美田园、矿业博览、乡村印记和时代新风等主题,构建沿江景观系统结构,建立以山、水、田、游园、广场为主的开敞空间体系,构筑“江畔绿带,临江画廊”(图7~8)。

图6 沿江空间景观层次分析图

图7 沿江景观分类治理示意图

图8 沿江综合治理布局平面图

4.4 实施落地,由近及远,落实分类分期实施计划

基于全要素系统整治,探索全过程、精细化规划方式和管控机制。通过项目清单化、实施层次化、多部门参与的编制方法,实现规划内容的及时反馈及各类编制规划系统协调。将生态修复、风貌塑造、产业振兴综合治理三大类、十二中类项目纳入项目库管理(图9)。强化公共宣传与引导等实施机制,建立从总体规划蓝图到重点项目施工图的全过程管控机制,通过各镇村的分类分期实施项目库,精细化推进项目实施。

图9 项目库构成图

结语

长江大保护的有效落实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由于长江沿线地区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不同区位与自然条件下的县域单元沿江段面临问题有较大差异,决定了其治理重点与实施方案的不同,如何差异性地构建沿江综合治理体系也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探索了长江大保护背景下乡村地区沿江综合治理框架的构建路径,基于沿江保护与发展双重诉求,探索绿水青山修复和黄金走廊振兴的协调路径,针对性地提出系统性修复方案,从生态修复到乡村修补,从沿江产业转型到乡村振兴,以期实现保护绿水和振兴黄金带平衡的美好期望。

资料来源:文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自绘。

注释

① 三生功能——即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

② 三生空间——即国土空间中的生产空间、生活空

间、生态空间。

猜你喜欢
长江管控绿色
绿色低碳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控探讨
长江之头
浅析现代项目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管控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