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历史遗产保护理念下城市设计编制方法探索
——以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为例

2022-08-13 02:11宋亚亭李灵军
华中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郑州片区遗产

宋亚亭 李灵军

2015年12月20日,中国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2020年7月,自然资源部正式引发并实施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厘清了城市设计与“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系,明确城市设计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设计通过人居环境多层级空间特征的系统辨识,多尺度要素内容的统筹协调,以及自然和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认识,运用设计思维,借助形态组织和环境营造方法,依托规划传导和政策推动,实现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功能组织活力有序、生态系统健康持续、风貌特色引导控制、历史文脉传承发展和公共空间系统建设[1]。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城乡规划已经由单纯的增量时代发展到存量规划时代,在存量规划时代,城镇化的建设更是注重城镇建设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愈发显得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阐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随着我国进入了城市时代,城市文化特色塑造、城市文脉传承等将成为城市工作研究的重点,也是“文化复兴”“城市双修”工作的重要内容。

1 城市设计的一般特征概述

1.1 城市设计的多学科特点

城市设计虽然未在我国法定的城乡规划体系当中,但是却贯穿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城市设计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通过城市设计将各方面内容落实到法定规划当中。城市设计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相关内容,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城市设计内容,不同的城市设计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类似,城市设计兼具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特征,且研究描述的对象复杂而宏大;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政治要素、文化要素、法律(规)要素、自然生态要素等其他要素都有关联性[2]。

1.2 城市设计编制的灵活性

考虑要素的复杂性,设计理念的多元性,具体问题的特殊性,导致城市设计编制成果呈现出了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城市形体环境设计方面,城市设计成果依其设计层次不同,呈现出两种类型,即政策—过程型和工程—产品型[3]。目前在实际的工程实践当中,城市设计成果以图示成果为主,从多个角度讨论设计理念和空间模式,积极融入交通、文化、生态、养老、商业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等多种设计理念,导致城市设计编制成果呈现出了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正如著名城市设计学者培根所说:“任何地域规模上的天然地形的形态改变或土地开发,都应当进行城市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也同样阐述了类似内容,城市设计方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运用类型主要包括:总体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详细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专项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中的注意事项。

2 城乡历史遗产保护理念下的城市设计特征分析

2.1 以城乡历史遗产保护相关要求为前提

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修订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等法规中,可以寻找到历史遗产保护的规划推演过程。城乡历史遗产保护首先强调应对历史遗产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由点串线,挖掘遗产价值,进而提出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思路。而城市设计则统筹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和空间资源,进行空间资源的统筹设计和安排。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城市设计,首先对历史遗产的文化认知和价值挖掘为前提,在城乡历史遗产保护相关要求为前提下进行空间资源的统筹设计和安排。

2.2 协调历史遗产保护相关要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历史遗产保护规划兼具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特点,强调历史研究的科学性的严谨性,允许大量未知存在,对于未知部分规划中强调维持现状,以最小干预为基本原则,确保城乡历史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考古学界,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认知清晰,特别是大遗址这种类型的文化遗产,需要几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周期;而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引导控制的主要手段,其设计周期相比较而言较短,且设计过程中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确定性、可观赏性等要求较高。随着城镇化质量的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势必由“大而全”向“特色化”“专业化”转变,由“蓝图式”控制向“过程式”控制转变。可见,在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城市设计,必须考虑到历史遗产的不确定性、周期较长的特点,深入认知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其价值和文化内涵,统筹考虑城市空间资源,协调好历史遗产保护相关要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3 城乡历史遗产保护下的城市设计编制思考

3.1 文脉认知、价值挖掘是基础

城镇化建设发展到由“量”向“质”转变的阶段,城市建设速度放缓,而城市发展的质量将不断提高;要求我们能够理清现状城市建设的独特问题或者特定问题,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出规划设计措施。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背景下,文脉梳理则成为这种类型规划设计的最主要问题;如何对其有正确的理解则成为关键要素和要点。城市设计的成果和编制方法的灵活性也决定了城市设计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重点有较大的差异,其程序性和规定性的要求大量减少,这也决定了其易于与城乡历史遗产保护的要求相衔接。

3.2 合理利用、彰显价值是途径

无论是城乡规划、城市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正如1999年的《北京宪章》所说:“广义建筑学不是要建筑师成为万事俱通的专家,而是倡导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和整体的思维,在广阔天地里寻找新的专业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城乡历史遗产的博物馆式保护、被动式保护成为时下很多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但是城市历史遗产如何合理利用?这些问题都是城乡历史遗产保护研究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城市设计灵活的表达和其非法定性地位,决定了其能够基于城乡历史遗产保护为基础,讨论城市历史遗产的合理利用,提出彰显其核心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和措施,探索城市历史遗产的运营和经营思路;这些都能够基于城市设计进行整合梳理,从而解决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相协调的问题。

只有城乡历史遗产保护和合理利用有了较好的衔接和统一,通过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整合了各方对城市历史遗产及其保护的统一认识和行动纲领,才能够较好地将城乡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相互协调。

3.3 多元深入的管控体系是根本

城市设计导则作为城市设计成果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设计内容法定化的重要手段,其具体内容除了在历史文化遗产相关保护区划基础上的控制引导以外,应充分考虑遗产价值及遗产原生环境,考虑遗产合理利用思路,从而提出更加细化的控制要素和控制内容。不同类型、不同区位、不同环境的城乡历史遗产,其保护区划的划定及控制重点都有不同,其合理利用的思路更是丰富多样,作为统筹和整合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素的城市设计,更应该将其管理控制体系进行细化。城市设计作为物质空间载体控制引导的主要手段,落实空间效果和空间模式是根本;物质空间载体则是在充分理解文化遗产的脉络、厘清展示利用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够有较为巧妙的设计[4]。

笔者有幸参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环境整治总体方案》《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产业规划》的方案编制当中,分别用城市设计的方法,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两个角度去探索城乡历史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下文将案例当中的思考作以简要介绍。

4 实证研究: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城市设计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位于郑州都市区老城中心,西望郑西新区,东瞻郑东新区;东起城东路,西到德化街、二七路,南起陇海路,北至金水路,面积约6km2。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规划区遗迹数量多、种类丰富、覆盖面广;各种城乡历史遗产资源约30处,包括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城隍庙、郑州文庙、郑州北大清真寺、明清建筑群、历史文化街区和名人纪念地等;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6项。

4.1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的文脉梳理和价值辨识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拥有最民享的城市区位。同时,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具有绵延存续的时空特征;自商汤建都亳于此,经历了周之管国、汉之管城、明清之郑县,直至今日之郑州,3600年,城市一直在此绵延存续,同时商都历史文化区一直位于城市中心。

(1)华夏文明鼎新世界文明的重要佐证

郑州商城是中华文明早期规模较大、类型较为完整的古文化遗址。郑州商城是殷商早期都城遗址,遗址占地约25km2,城市始建距今约3600 年,是存在于地面的中国较早的人工建筑遗存之一;和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等早期遗址相比,是中国迄今为止文明早期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古城遗址之一,也是类型最为完整的古文化遗址之一。郑州商城所展现的商文化成就显示出华夏文明已经走向成熟并相对稳定的阶段,华夏文明的形态已经逐步清晰,商文明奠定了位于东方的文明体系在以后的发展基础——在商以后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商文化的痕迹已经难以磨灭并体现出强烈的文化传承关系。从同时代的世界范围看,无论是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亚述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享佐达罗城、哈拉巴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城,郑州商城是世界范围内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池之一(图1)。

图1 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分析

(2)王都典制国家文明开创的重要见证

郑州依托以郑州商城为代表的众多历史资源,位居“八大古都”之列。郑州以商城为代表的古都群体,是华夏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探源的核心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八大古都早期古都典制的典型代表(图2)。郑州商城遗址作为商代早期王城遗址,也是郑州城市建设发展的顶峰,从都邑肇建到内外三重结构布局的形成经历了肇始、定局、鼎盛和稳静四个阶段,形成了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的城市格局,现仍遗存有宫殿区、内城城垣、铸铜作坊等手工业作坊、墓葬和窖藏坑遗址。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都城,与史前的西山古城址、古城寨,或是二里头遗址以及偃师商城等早期城池相比,无论从功能布局还是从王都规模上都体现了商汤“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鼎新理念,确立了郑州商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图2 八大古都时间序列分析

(3) 3600年绵延存续的历史脉络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是郑州3600年城市文明连绵不断的重要见证,历朝文化景观均有保留、且特色各异、和谐共生。自商代最初营城开始,郑州商代遗址演变经历了都城—邑城—州城—县城—省城五个阶段,最为关键的是这些城市遗址没有发生变化,郑州商城到汉代以前,一直在郑州商城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建设;汉代以后,汉城垣的修建,城市规模有所变小直至明清时期一直在此延续,形成了从商代至明清各个时期文化遗存和谐共存的现象。

4.2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活化利用策略

文化产业是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为核心的郑州历史文化名城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以文化商都、魅力商都、商务商都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构建以文化旅游业为引领,高端商务服务业为提升,生活服务业为配套的复合型商都产业体系,建构商都历史文化区产业生态圈。构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高端商务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以文化商都构建文化产业体系,以魅力商都构建旅游产业体系,以商务商都构建商务服务业产业体系(图3)。文化产业以文博展览、文化演艺、文创产品为主;旅游产业以文化景点、传统街区、主题公园为主;高端商务服务业以企业总部、商贸洽谈、高端商业为主(图4)。

图3 基于文脉重塑的城市设计策略

图4 活化利用体系

4.3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空间改造策略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建构“双城相套,十字相交”的空间结构,强化商代、明清以及未来时空相对应的空间格局。“双城相套”即郑州商城遗址形成的亳都怀古文化商都体系和以明清管城形成的管纳百俗魅力商都空间体系;“十字相交”即紫荆山路和东西大街形成的“十字形”万象更新商务商都空间体系[5]。

亳都怀古,文化商都,再现王都恢弘气象。建构“一带、两区、多点”的商代都城格局,形成商代城垣休闲带,宫殿区遗址公园片区、两院片区、外围作坊窖藏坑博物馆群,并以商代宫殿基址展示、宗教文化展示、园囿展示、青铜文化展示、铸铜体验、虚拟体验等形成亳都怀古游览流线。管纳百俗,魅力商都,容纳多元民俗风情。构建以衙署文化片区、城隍庙文庙民俗文化片区、书院街雅文化片区为主的管城历史格局。并以城隍庙、文庙、天中书院、衙署、传统民居等节点形成管纳百俗游览流线。万象更新,商务商都,引领未来商务发展。构建以紫荆山路、东西大街城市高端商务集聚轴(图5~6)。

图5 城市设计效果图

图6 基于文脉梳理的空间结构策略

4.4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风貌控制策略

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作为大遗址的典范,其周边风貌控制主要考虑视线通廊控制、街巷要素控制、建筑要素控制和环境要素控制等内容[6]。整体风貌控制要素基于遗址类型和保护区划进行控制分区,总体分为重点风貌控制区和一般风貌控制区。重点风貌控制区包括城垣与宫殿遗址区、衙署片区、文庙城隍庙片区、书院街片区、两院片区;一般风貌控制区指除重点风貌控制区以外的其他区域。街巷空间分三类进行控制,分别为都市生活道路、文化商业道路和传统历史街巷;传统历史街巷是街巷控制的重点,基本延续现状道路宽度,保持系统完整延续性,主要承担文化休闲职能及文化商业职能,重点促进历史文化传播与发扬。建筑要素的控制主要是建筑高度、色彩、建筑形制(门窗、墙体、屋顶及细部的传统性)等细部特征的细化控制。

结语

城市设计是存量规划时代提升城市品质的主要途径,也是 “多规合一”趋势下,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理念与城市规划相协调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类型城市设计方法的探索,有助于搭建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沟通协同平台,也是城乡历史遗产整体保护的有效方法。

(注:本文研究依托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知新营造工作室完成的《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产业规划》和《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保护与传承利用规划》,参与项目的主要成员包括:吕红医、李建东、宋亚亭、张舒尧、贺小华、靳灵云、屈路平、高晖、李永委、陶子丹、王帅、陶伟领、丁小伟等。)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均为《郑州商都历史文化片区产业规划》项目组绘制。

猜你喜欢
郑州片区遗产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遗产怎么分
片区综合开发的投资模式探讨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青岛新片区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