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居住小区户外儿童游乐空间特征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2-08-13 02:13邓伍昕子
华中建筑 2022年8期
关键词:住区居住小区游乐

邓伍昕子 肖 湘 东 杨 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健康成长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1]。1996 年,联合国儿童友好基金会(UNICEF)与联合国人居署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上提出儿童友好城市倡议(CFCI :Child Friendly Cities Initiative),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中儿童的基本权利,促进儿童权益的最大化[2]。此后,国际社会对儿童成长关注度持续提高,一系列与儿童发展问题相关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表1)。

表1 近年来发布的有关儿童友好建设的政策文件及规范标准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户外活动对他们的生理、认知、社会及情感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3]。居住小区作为儿童学龄阶段前活动最密集的场所之一,具有使用率高、参与性强、贴近居民生活需求等特点,是促进儿童心智发展的良好环境[4],但我国住区户外儿童游乐空间分布不均,活动场所的可达性差,场所缺乏自然元素等均是现存的挑战问题[5]。住区户外活动空间是承载儿童居住、生活及常规性活动的重要空间,研究游乐空间对儿童的友好性并探究其优化策略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意义重大[6]。

1 调查对象

本文调研基地选择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苏州。苏州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其在城市儿童友好性构建的进程上暂不如深圳、长沙等地。想要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城市的儿童友好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

2021年2月至2021年5月,研究者针对苏州市域范围内各中高层居住小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采集住区户外儿童游乐场所中的儿童活动现状、游乐空间可达性、界面要素、环境特征元素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数据。根据预调研结果,按照行政区划分以及住区内儿童游乐场地情况等条件最终在苏州市地图上筛选了共12个居住小区,研究的依据来源主要为Google地球/地图,重点放在位置明确,易于识别,元素较为丰富的儿童游乐场地,最终选定居住小区基本信息及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苏州居住小区调查名录

2 苏州住区户外儿童游乐空间特征调查与结果分析

根据欧伯雷瑟—芬柯的研究,衡量开放空间是否以少年儿童为本的主要标准包括可达性、安全性、游憩质量以及多功能性[7]。本文将儿童游乐空间的可达性、界面要素、环境特征元素等指标情况作为遵循标准来衡量住区环境的儿童友好度。

2.1 可达性

可达性表示在各种规模的城市网络中从许多起点到达许多目的地的便捷程度[8]。研究者依据影响可达性的因素对苏州12个居住小区内儿童游乐空间的可达性指标进行基本情况的调研,其规模大小和空间位置等信息如图1~2所示。

由图1~2可知,样本住区中多数小区的儿童游乐区面积集中在250~350m2,部分游乐区的面积在300m2左右,少数面积仅100m2左右。大部分居住小区中儿童游乐区所在位置距离小区主次出入口的路程在200m范围内。距离最近的是弘阳上水小区,步行74m即可到达儿童游乐区;路程最远的为淞泽家园八区,距离269m。整体来看,游乐区的出入口数量多、距离住区出口路程近等指标综合表现优秀的儿童游乐区可达性高,对儿童友好程度高。官庄前花园北区、弘阳上水和樾碧花园的可达性明显高于其他小区。

图1 住区中儿童游乐区规模面积及出入口数量情况

图2 住区中儿童游乐区距小区主入口距离情况

2.2 界面要素

景观生态学家Weins在1985年提出“景观界面”的概念,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9]。通过对样本住区中儿童游乐场地的调研和分析,界面分隔主要有三种类型,即下垫面、植物围合和高差处理。

由图3可知,居住小区中儿童活动场地的界面要素主要为两种类型:铺地界面(水平)与植物界面(垂直)。在12个样本住区中,所有的儿童游乐场地的下垫面类型均含有塑胶铺地,同时还出现了石材、细沙、混凝土等其他材质,可见塑胶垫是儿童游乐场地的最常见下垫面类型。

图3 住区中儿童游乐区下垫面类型况

由图4可知,开敞式场地类型数量占总样本调查量的1/2,多以“灌木+乔木”的元素围合为主,这些空间植物高度在水平视线以上,当正常身高的行人在场地外通行时能够若隐若现地观察到场地内部的大致活动情况,既实现内外部视线相对通透以保证儿童使用期间的安全性又丰富了景观层次,为空间提供了一定的私密性。1/4的儿童游乐场地由“地被+乔木”或“乔木”围合形成视线无阻挡的开敞式场地,通透性高,内部空间活动一览无余;其余是以“地被+灌木+小乔+高大乔木”形成层次丰富的围合边界,构成内外视线无法穿透的相对独立的郁闭空间。

图4 住区中儿童游乐区空间开放类型

2.3 内部物元组成

物元即环境物体特征元素,包括人造设施与自然物。本文选取的12个居住小区中儿童游乐场所的具体环境特征元素调查如表3、图5所示。从总计上看,样本住区户外儿童游乐空间中最常见的环境特征元素是滑梯、平衡摇椅、卡通组合小屋等,而悬索桥、传声管道的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滑梯,频率最低的是传声管道、沙坑。同时,结果表明即使某些环境特征元素的总计数量多,但承载这些物元的居住小区数量却不同样高,这代表了该元素仅在同一个居住小区中存在多个数量而不是众多住区中都普遍存在这类物元,如秋千、孔洞、攀爬绳/架/网等元素种类。整体上看,样本住区儿童游乐环境中的自然特征元素明显少于人工特征元素,自然物如园圃、种子、沙土、碎石等几乎没有出现,仅有玉景花园小区的儿童游乐场所出现了沙坑这一元素。

图5 居住小区中儿童游乐区游戏设施数量百分比

3 完善建议

通过对12个居住小区的儿童游乐区调研,根据各个场地的现状情况,从规模特征、界面要素和内部物元组成三个方面对苏州城市居住小区的儿童游乐场地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儿童游乐场地的优点和不足,下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住区儿童游乐场地优化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在12个调查样本中,有16%的儿童游乐场地面积过小,活动场地的规模过小将不能保证住区中的儿童进行充分游戏;有33%的游乐区场地距离小区大门大于150m,少数游乐区只能通过2条出入路径能抵达,可达性较差。大部分儿童活动场地都位于周边地势平坦的开敞空间中,缺少有效围合导致私密性不足,容易给使用者造成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现场调研时绝大多数场地的下垫面现状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且界面类型、植物运用较为单一。活动项目与游乐设施单调,除了樾碧花园,其余多数住区的儿童游乐场地元素布置千篇一律,仅简单摆放卡通小屋和组合滑梯,没有根据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划分不同功能区并针对不同年龄段使用人群需求布置不同类别的游戏设施,缺乏趣味性及使用多功能性,导致游乐场地普遍出现辨识度高却人气不足的现象(图6)。

3.2 可达性建议

德国城市规划学家曾提出: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活动绿地需要靠近居住区布置,范围在150m以内;学龄儿童适合的距离为300~400m;年龄在12 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距离可延伸到1km[10]。游乐场地的选址应当靠近居住小区的出入口位置,方便家长与儿童快速到达,保证幼儿及学龄前后不同年龄层的儿童有相同机会接触到小区内的游戏活动场所;对于位置确定的儿童游乐场地来说,通往该场地的路径方位与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空间的人气,在原有情况下增加一条或多条方向的出入路径意味着可以增加人流输入的几率,从而达到提高场地可达性的目的。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城市居住小区中的儿童游乐区规模面积大于300m2较为合适,面积过小将不便于空间功能区的划分、游戏器械的布置及多个群体、多样游戏活动的开展。

3.3 界面要素优化建议

据调研结果显示,塑胶铺地是居住小区儿童游乐区中最常见的界面类型。塑胶垫属于人造弹性材料,具有缓冲作用,是儿童活动场地的首选,但单一颜色与重复花纹的铺地容易使儿童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为了避免无趣性,在铺地设计中可以通过局部变化的图案和有意识地色彩变换来达到丰富场地层次,强化场地内部各空间领域感的效果。当然,可用于儿童活动场地的铺地种类远远不止彩色塑胶,自然铺地是同等重要却容易被遗忘的一类,包括草坪、有机松填材料(树皮碎屑、木屑、坚果壳碎屑)和无机松填材料(细沙、卵石)等。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儿童乐于在场地中不亦乐乎地寻找并拾起任何可供利用的树枝、落叶、果实等进行扮演游戏……这些自然之物能为儿童创造性的操纵游戏提供原材料,增强他们的触觉和视觉感官兴趣[11]。在城市居住小区的儿童游乐场地中适当增加自然下垫面类型能够提供给儿童培养感官体验、洞察世界的机会,使得他们对自然的熟悉感和归属感一步一步地增强。

侧界面是对外部各种异质元素的分隔和阻挡,是营造空间安全感的重要条件。当场地周围缺少遮蔽时儿童不能身心放松地与同伴探索感情或分享内心感触,开敞式场地的改造可以尝试在垂直界面上间隔式布置灌木、小乔木、卡通雕塑等,增加要素组合形成局部遮挡以提升空间内部活动的私密性。对于界面过于封闭的郁闭空间,儿童将无法及时有效地感知到场地外部情况变化,意味着他们不能对危险信号做出及时反应,不仅会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感且容易增加场地的犯罪几率。这类空间的改造应以儿童身高视线为标准,将层层围合的灌木高度修剪至儿童视线高度以下或分隔出部分郁闭界面将其打开,使儿童暴露在安全视野内舒心地玩耍。

3.4 环境特征元素优化建议

儿童活动空间的游戏功能承载与场所中环境特征元素具有密切关联,环境中不同种类的物元会刺激和激发儿童产生不同的灵活性使用性行为。前文中对环境特征元素的调查结果显示现有居住小区儿童游乐场地中的自然元素远少于人造设施,这将不利于儿童与自然互动以及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培养。设计师在场地规划时适量增加自然元素于户外游乐空间中,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并唤起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例如在场地规划中用不规则式原生花丛代替整齐划一的方形树池或人工修剪的灌木丛,使孩子们在花园中的蜿蜒小径行走时能够触摸到枝叶与花朵,嗅到果实的浆果味,近距离观察卵石和地面覆盖物的纹理,探索昆虫的生活环境……这样的场所不仅为儿童提供了通过感官来探索大自然的机会,同时也让花园变为具有趣味性和科普教育意义的自然学堂。

此外,Aminpour 等人对儿童自主游戏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儿童在玩耍过程中偏爱场地的小围墙、边缘和有坡度的台面,这些空间可以使儿童找到环境特征的支持来操作他们进行自我指导的游戏[12]。该研究结论与本文调查结果形成反差,样本居住小区中仅有少量儿童游乐空间设置有孔洞、攀岩墙等活动设施。攀爬墙/网/架等为儿童提供了发展各种技能和锻炼身体系统的机会;孔洞通道实现了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访问最大化;土丘/地形构筑物等起伏路径为儿童爬上高处玩耍和锻炼平衡提供机会,这种以乐趣的方式激发身体参与运动是设施对于儿童游戏的空间价值。场地中丰富的物体元素将承载儿童的平衡、摇摆、钻潜、追逐、攀爬、探索、溜滑和躲藏等大量游戏行为活动,我们倡导设计师们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然、多样、安全的户外游戏环境,让他们进行自我指导行为。

结语

儿童友好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动态且系统的过程,“儿童友好”的建设标准在服务儿童的同时也将受益于城市中的老年人、残障人士、所有的公民乃至城市本身。本次研究通过对苏州居住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实地调研,从区位与规模、界面要素、环境特征元素等方面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为苏州居住小区儿童游戏空间的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选取数量不多,有一定的局限性,期待后续对更多案例数据进行更为全面的采集以形成更成熟的理论,进而推进我国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的完善。

资料来源:

表1:整理自UNICEF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全球官网https://www.unicef.org/zh;

表3:依据调研结果整理;

其余图表均为作者拍摄、绘制。

猜你喜欢
住区居住小区游乐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冬奥游乐会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动物游乐汇
游乐
基于CPTED视角下的住区场地空间安全性研究
窑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浅析
居住小区价格与公共服务网络可达性的相关性研究①
合适的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