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奕婷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业农村居民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相关文件,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和《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对农村工作发展做出重大部署,可见实现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全局性、历史性任务,迫在眉睫。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在谈及“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时着重强调了“金融支持”作用。金融作为支农主力军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活水”,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邵晓翀等,2021)。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的蓬勃发展,孕育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字金融,将其应用于乡村振兴建设中,不仅能支持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还能提高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星焱,2021)。但我国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存在区域分化、城乡分化、深度不足及监管滞后等问题,其根源是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数字鸿沟、金融生态环境不健全的生态鸿沟及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教育鸿沟所引发的(纪丽娟,2021)。在此大环境下,如何利用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创新来服务乡村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通过提高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获得性来加强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如何借助数字金融来助力乡村振兴都值得探究。本文将从重要优势、困境和路径三方面来讨论数字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时所发挥的作用和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数字金融通过扩大金融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获得性,降低融资门槛来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要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目前,农村产业存在着高质量发展不充分、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传统的金融对其支持力度有限,数字金融的发展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从相关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来激发产业的活力。如通过简化信息采集,健全农村征信系统等方式来缓解农村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提供小额贷款,有助于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开展特色产业。通过线上开发“闪贷”“随心贷”等产品,降低融资门槛,全方位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有助于产业的长久发展,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投入,有助于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主要通过推行绿色金融理念、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来实现乡村生态宜居。为了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开展数字金融发展乡村生态。首先,数字金融可以加大对支持政府授权的绿色生态项目的投资,合理有效配置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资源,提高生态农业的贷款覆盖率和获得率。其次,数字金融可以加大有利于农村生态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供多渠道融资,营造有利于生态宜居的环境。最后,数字金融可以将经营活动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污染的治理结合在一起,助力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数字金融主要通过加大金融宣传,开展金融课堂,加强诚信教育来促进乡风文明。目前,农村金融发展进程比较缓慢,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不够,存在较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这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乡村风貌的维护。数字金融作为一个新事物,若想要农村居民接受,需要农村居民自身、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金融机构定期到农村去开展金融讲座,通过文艺演出、答题竞猜等方式,进行金融基础知识和金融安全意识的宣传,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学习的积极性,还潜移默化地增加了金融知识的普及,在满足农村居民融资需求的同时,引导农村居民的诚信意识和安全意识,营造诚信、平等、安全的金融环境,有利于促进乡村文明。
数字金融通过完善个人信息,扩大征信信息范围,加强数据融合来促进乡村治理。《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体现出,乡村治理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内容,还包括对教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治理。数字金融建立在金融科技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方式,建立征信系统,完善征信体系,将农村居民的个人基础信息、信贷信息等通过数据的方式表达出来,充分利用数据共享,既有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简化审批程序,也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信息收集和人员管理。数字金融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互联互通,有利于建立互联网加网格管理的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农村金融安全问题的管理,推动信用体系的建设,促进乡村治理有效。
数字金融通过提供多元金融服务,满足金融需求,提高金融服务获得性来增强农村居民生活幸福感。增加农村居民的幸福获得感不仅体现在生活富裕,可支配收入增加,还体现在教育、医疗和公共治安等方面。第一,数字金融通过虚拟网点、网上银行、网上支付等方式,提供支付、信贷和保险等服务,不仅可以减少农村居民的出行成本还可以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实现足不出户就能购买物品,支付转账、发红包等。第二,众筹、网上信贷等金融工具的创新,有利于缓解农村居民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有更多的资金去进行生产的投资和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三,数字金融的发展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基础设施改善和生活便利带来的幸福感。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已经完成,在短期内并没有适应时代背景,关于数字金融整体发展的相关规划,这就导致数字金融的发展本身就缺少明确的方向和实施的方案对策,尤其是在农村方面,各地分布不集中,整体的经济实力信息化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也不一样,不仅存在城乡差距,还存在村与村之间的差距,这严重阻碍数字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同时,农村地区的金融立法不太完善,这就导致在执行过程中,相关主体推卸责任,执行不到位,相关范围不明确,大量存在不利于金融环境和生态的行为,既不利于数字金融的推进,也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依旧存在着不足和短板,较城市地区明显存在滞后性。一方面,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较低,随着4G和5G网络的更新迭代,通信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目前部分农村地区未覆盖4G网络,大多数农村地区的5G网络铺设进程较缓慢,覆盖率较低,即使已经完成网络铺设的农村地区,网络质量也较差,信号覆盖效果不好。另一方面,智能手机使用覆盖率较低,数字金融的开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智能手机等个人终端设备,但根据调研数据和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来看,我国农村地区的个人终端设备覆盖率并不高,使用人群多在60岁以下,而占农村常住人口多数的老年人,受文化水平和信息化意识的限制,使用率较低。
目前的主要数字金融产品都依托于电商服务平台,针对农村居民的金融产品种类较少,且绝大多数依旧是传统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相关金融需求。具体表现在:第一,创新产品缺乏个性化,目前数字金融产品针对的是绝大多数的客户,在产品研发前的市场划分比较粗线条,不能推出具有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第二,数字金融产品的研发能力较差,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第三,数字金融产品的创新缺乏整体性,目前我国数字金融产品的研发往往基于竞争意识,缺乏长远的设计和规划,导致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后续发展比较滞后。
数字金融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存在较严重的数字金融专业人才短板。第一,我国农村地区缺乏金融知识普及的大环境,我国金融教育多针对大学生,其他人没有较好的机会和较适宜的途径系统学习金融知识,没有数字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动力。第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较落后,金融方面的就业岗位较少,使得数字金融相关的专业人才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发展,无法引进相关人才。第三,已有的金融工作者多局限于自身工作岗位,对其他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复合型人才缺乏。
数字金融的发展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第一,应该与时俱进,加快提出新的发展规划,明确数字金融在农村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针对乡村振兴发展的五个方面和目标,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第二,完善农村地区的法律法规,加快金融立法,明确相关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可具体实施的相关范围,对不利于金融发展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为金融发展提供法律依据,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第三,政府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大对其考核,严厉打击金融欺诈和非法行为,注重金融安全问题。
推进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建设力度,需要中央财政、地方政府和基础电信企业的齐心协力。第一,中央财政发挥其职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在重点项目上拨款,着重关注较偏远农村地区。第二,需要地方政府在积极筹集资金的同时,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加强光纤建设,扩大网络覆盖率,及时更新设备,提高网络信号质量,合理规划并且尽快启动农村5G网络的建设。第三,基础电信企业应该在提高农村智能手机使用率上做出努力,不仅可以提供优惠套餐,增强购买力,还可以深入农村居民家里,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消除其使用顾虑。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需要加大在数字金融产品上的创新力度和投资力度。第一,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在产品研发前,需要对农村居民进行详细的调查,改变粗线条的市场划分,进行合理有效的细分原则,加强对农村居民需求的了解,为其量身定制。第二,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重点放在产品的创新上,而非模仿和借鉴。加大资金的投入,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三,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设计,从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注重数字金融产品创新的整体协调性。当然,除了金融机构需要做出努力外,政府也可以加强金融监管,保护数字金融产品创新的成果,营造较好的金融环境。
从政府角度来看,国家需要加强金融特别是数字金融的教育普及度,健全金融教育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金融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乡村地区人才引进战略。需要营造较好的农村金融环境,增强就业岗位,加大财政投入。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需要定期开展人员培训,重视金融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的提升。从个人角度来看,金融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视金融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已经从业的金融工作者也不能安于现状,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壮大数字金融的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