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文波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教师发展中心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了国家和民族的深切期望。不断加强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力度,通过有效教学使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促进儿童自主学习,以更加积极、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塑造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的良好公民的学科,是一门使学生成为“更好的人”的学科,而“更好”则直接指向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在对目前教学现状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来展开有效探究,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优化课堂架构,从而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在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同时介于课程自身的特点,也对教师个人提出严格要求。因此,需要素质优秀、有家国情怀和专业人文素养的教师主动走近儿童,潜心钻研教学。但目前该课程专业教师不足,主要由学校行政或者班主任老师兼任教学,因此很难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课程标准上,从而导致“长期目标口头化,短期目标一过化”“课堂上一呼百应,下课后很快遗忘”的局面,教学目标达成度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之下,教师教学活动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但是,在教材内容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况下,目前小学阶段所开展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依旧存在生活化缺失、趣味性不足等问题,教师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一些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未能真正从儿童视角审视学生的需求;教学环节与学生最关注、最重视的点之间存在错位,致使学生未能充分参与其中。同时,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为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提供容错的机会。尽管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不足之处,也在积极采取措施改变目前的教学现状,但由于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导致师生之间所开展的教学互动没有完全发挥出理想的效果,这对培养小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基于当前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发展背景下,各学科都围绕核心素养培育来开展教学设计。然而,当前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没能将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导缺位,知情意行的统整力度不够,教学的感染力、实效性不足,尤其忽略了学生的核心素养、知识迁移能力、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本应沉淀在学生人生发展轨迹中的一些习惯并没有真正养成。
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能否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引导小学生充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这是教学活动能否实现理想效果的关键。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在平时不断加大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和育人目标来做好教学设计和素材收集。做好这些基础性的工作,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融入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奠定基础。例如,教学《我们的守护者》时,教师可以围绕本节课所涉及的生活中的法律来展开深入的研究。教师要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强化对法律的认知,明确法律对日常生活的规范作用: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社会秩序将会陷入混乱和失控状态,使普通公民受到伤害或损失财产。为强化小学生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闯红灯、酒驾等案例对学生进行课前引导,并让学生谈一谈身边人、身边事,借助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强化学生对此类事件后果的认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充分融入课程学习和讨论之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期间,教师能否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会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产生深远影响。为使此项教学活动发挥出更大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定主题,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而转变传统教学趣味性缺失的问题,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到学习实践之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例如,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为了使课堂教学发挥出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教师在课前就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可以以一个有趣的实验导入。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瓶子,里面装满小球,每个小球上都系着一根绳子,可以用绳子将小球从瓶子中拉出来。教师积极为学生营造游戏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利用最短的时间将瓶子中的小球全部取出。为了快速取出小球,同学们会争先恐后地往外拉小球,可是小球全部卡在瓶口无法出来。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引导学生再一次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为每一名学生安排顺序,让他们按照顺序拉出小球,很快小球全部取了出来,由此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秩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这些小球是矿工,而这个瓶子就是矿井,如果出现了意外情况,往外撤退的时候,如果大家不遵守秩序,会发生什么问题”。学生们结合实验就会明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由此教师切入本节课的教学,就能使教学活动收获理想的效果。
要想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率,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模式强化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为目标来优化和改进课程教学活动,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充分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探究课堂知识的过程中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从而使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例如,教学《地球——我们的家园》时,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对教材中知识点的探究。教师要侧重于引导学生探究:目前,我们的地球存在哪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保护地球?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展开探讨,认识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在学生分组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总结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心得,且要总结学生的发言情况,围绕本节课的德育和情感教育目标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来优化和改进课程教学,就能使教学活动发挥出理想效果,使每一个学生积极融入课程学习之中,使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当学生充分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价值和重要意义时,他们就会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使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因此,课堂上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思维碰撞,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契机。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引导三部曲:一是尊重和理解,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鼓励其表达,并试着从学生的视角理解其观点,从中找到突破口和关键点。二是辨析和提炼,抓住其主要观点的矛盾之处或思想成因,有意识弱化这一观点的持有者,启发学生就这一观点结合自身生活实践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形成共识或者多掌握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三是反思和鼓励。关注点回到发出不同声音的学生身上,鼓励其再次表达。这样的三部曲可以循环反复进行,从而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核心素养之“核”。例如,教学《学会宽容》时,教材中点明对他人伤害的宽容并不是没有底线和原则的。但是对于具体哪些事可以被宽容,学生发生了激辩。一些学生说:“父母从小就教育我,如果有人打我,我就要打回去,或者回家告诉家长,家长去帮我讨回公道。”教育对象是带着原生家庭教育烙印的学生,教育的复杂性可能也正在于此。教师通过组词让学生说说“打”的不同概念,学生组了打闹、殴打、打架、打破等几十个词,教师引导学生区分校园霸凌等恶意违法犯罪事件、嬉闹但程度失当、善意友好地拍拍打打等不同的“打”,明白哪些事件应宽容以待,哪些事件应在第一时间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同时懂得宽容不等于完全认同对方,在宽容的前提下,适当指出对方的不得体之处更容易被接受,体会宽容能为自己和对方带来心灵的满足等,从而使学生理解宽容不但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自我修炼和自我需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引入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之中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借助传统文化的学习,促使个人道德文化的提升,实现自我素养的强化;借助传统文化展开教学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在获取丰富学习体验的同时,强化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主动投入学习之中。且基于传统文化的引导,积极探索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知识,在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建立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取较深的学习感悟。例如,在学习《父母多爱我》相关知识期间,教师可以以生活中学生和父母的矛盾为切入点导入本课,引导学生在小组之中说出自己和父母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回忆与父母的相处过程来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父母的心情,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换位思考的意识,此时可以引入传统文化。如孟郊的《游子吟》“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句,感悟其中蕴涵的母爱;《北郭闲思》“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父爱。由此结合传统文化的学习,促使学生体会父母的爱意,懂得尊重父母。由此一来,在强化个人素养的同时强化学习效率。
教学期间,培养学生强化道德意识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摒弃传统落后式的灌输教学思维,利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对道德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进而强化道德意识,使其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高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并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判断社会和学校行为,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和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强化个人道德素养。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交流、分组学习,在既定讨论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对教材中有关道德知识的理解,说出个人的所思所想并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看法,做到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对道德知识产生明确的认知,获取新的理解,促使其再次深入地分析和思考道德知识,强化个人的道德意识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不断优化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小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超越“知识传授”,走向系统学习、系统架构,实现每一个个体精神世界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使课堂教学取得理想效果。除以上策略外,信息化、数字化的蓬勃发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项目化学习加速进入课堂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打开了新的天地。而对于每位教师来说,认真做好教学反思,利用一切资源和手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使教学活动发挥出最大功效,是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