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毅萍,余 虹,沈菊艳
(宜兴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江苏 宜兴 214200)
消化内镜(digestive endoscope)是目前临床中应用较多的微创技术,包括小肠镜、结肠镜、上消化道内镜等,具有提高消化内科肠道清洁度管理以及营养管理质量的作用[1,2]。但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引发感染,严重影响诊断及后续治疗效果[3]。传统的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内容较为单一,缺少全面的评价指标,难以控制消化内镜室感染的发生,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4]。本研究结合我院消化内镜室收治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精细化护理路径管理在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室收治的102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男32 例,女19 例;年龄20~69 岁,平均年龄(57.48±6.11)岁;对照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20~70 岁,平均年龄(57.80±6.63)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接受消化内镜治疗。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②无法耐受消化内镜;③认知障碍或精神病、精神病史。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严格遵照常规消毒灭菌流程对消化内镜进行处理,统一回收使用过的内镜,通过消毒液对内镜进行浸泡,干燥后送至供应中心进行灭菌,严禁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内镜洗消,包括预处理、侧漏、清洗、漂洗以及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剂处理。
1.3.2 观察组 采用精细护理路径管理: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对内镜清洗消毒间进行重新规划,将清洗区、污染区隔离开。根据《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在清洗消毒间中配备相应的清洗槽、全管道灌流器、内镜专用刷、压力水腔等,完善医疗设施。采用邻苯二甲醛消毒液对内镜浸泡消毒,需要灭菌的内镜应先清洗干燥后,再送往供应中心进行灭菌。严禁一次性医疗用品例如注射针、圈套器、口垫等重复使用。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中的相关规章流程,对内镜进行清洗,其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此外,重视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必须穿戴工作服、口罩、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感染科每个季度对消毒内镜进行全面的生物学监测,采用轮换抽检的方式,每次至少监测5 条。另一方面,成立精细化护理路径管理小组,其中人员组成包括护理部、总护士长、内镜中心护士长、内镜护士、洗消员等,明确不同小组成员的职责,并严格遵照建立的规章制度实施护理。护理部主要负责对消化内镜感染控制护理计划、措施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定期对内镜中心的单元护理质量进行评估,至少每月1 次,记录评估结果,并上报至相关部门,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反馈至内镜中心,不断提高内镜管理的质量。总护士长主要负责护理部监管要求与制度的落实,定期将检查结果上报至护理部,并传达护理部人员的问题建议,督促内镜中心管理质量的改进,同时发现问题后还应当给予协助与指导。内镜中心护士长主要负责对组内成员的培训与考核,管理开始前先对组内成员进行培训,根据培训的内容制定考核计划,考核通过后方能进入小组,同时还要负责日常监督以及质量控制的管理。护士长主要负责规章制度的实施,记录消化内镜室中存在的问题,并反馈至个人,明确责任落实制度,监督问题的整改,同时根据临床实践情况对质控标准与消毒隔离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定期对内镜中心的消毒质量进行总结,协调相关部门,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并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内镜中心质控小组主要负责把控质控标准以及实施情况,定期检查,至少每月1 次,同时与管理部门合作完成生物学检测采用。质控员主要负责记录质量管理前后内镜、水槽、消毒液及手卫生合格率等相关数据,并录入电脑系统中进行整理分析。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管理前后内镜、水槽、消毒液、手卫生合格率及感染率。
1.4.1 内镜合格率 取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以及配件样本,加入10 ml 中和剂缓冲液,等待60 s 后通过无菌试管收集样本并及进行检验,菌落数≤2 个/镜为合格。
1.4.2 水槽以及消毒液合格率 取内镜水槽以及消毒液拭子样本,加入10 ml 中和剂缓冲液,等待60 s后通过无菌试管收集样本并进行检验,菌落数≤2 个/镜为合格。
1.4.3 手卫生合格率 用含有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曲面至指端重复涂抹2 次,涂抹过程中转动棉拭子,投入10 ml 中和剂缓冲液,置入无菌洗脱液试管中送检,菌落数≤5 cfu/cm2为合格。
1.4.4 感染率 感染诊断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并对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规定进行分离培养。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管理前后各指标合格率比较 两组管理后内镜、水槽、消毒液、手卫生合格率均高于管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内镜合格率比较[n(%)]
2.2 两组感染率比较 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为1.96%(1/51),低于对照组的13.73%(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3,P=0.027)。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在临床中应用广泛,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5,6]。消化内镜具有结构复杂、精密度高、材质特殊等特点,其中的部分组件对高温、消毒液的耐受能力较差,故消化内镜的清洗难度较大。同时,因消化内镜成本较高,基层医院会出现一镜多人的情况,因此会存在灭菌时间不足、清洗不彻底等问题,导致交叉感染风险增高[7,8]。另一方面,消化内镜感染控制工作一般由感染科负责管理,采用的定期生物样本抽检的方式难以对重复使用内镜以及相关部件进行全面检测,且对消化内镜的清洗工作也缺乏有效的监督[9]。有研究显示[10],高效的消化内镜清洗工作是控制消化内镜室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消化内镜室常规管理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操作的规范性,但其内容宽泛,缺乏有效的评价指标,难以达到理想的感染控制效果[11,12]。而精细化护理路径管理则是根据不同岗位的职责,细化消化内镜室的工作职责,明确责任到人,使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避免了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有效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管理后内镜、水槽、消毒液、手卫生合格率均高于管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院感染率为1.96%,低于对照组的1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通过对内镜、水槽以及消毒液的全方面管理,健全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委派专业人员监督,有效提高了合格率,对加强消化内镜室感染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3],分析原因为精细化护理路径管理在开始前先对组内所有成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加强了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观念,使其意识到消化内镜室的感染控制工作对院内交叉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手卫生也是导致消化内镜室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14,15],本研究管理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依从性有明显提高,这可能是由于通过加强手卫生人力、物力的投入,实现了手部消毒剂的全面普及,从而提高了手卫生的合格率[16,17]。
综上所述,精细化护理路径管理在消毒内镜室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高内镜、水槽以及消毒液的合格率,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