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叠合与景观融入
——天津生态城34#地块小学设计

2022-08-12 04:00冯晴于海为FengQingYuHaiwei
建筑技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底层操场空间

冯晴 于海为 Feng Qing Yu Haiwei

鸟瞰 ©张广源

高速的城市建设使大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寸土寸金成为当下很多城市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面临的首要难题。建筑师不断探索中小学校园建筑在有限土地条件下的“出路”,关怀学生心理健康,打造适于孩子学习与成长的多样性、趣味性室内外空间。

项目位于天津市中新生态城中部片区,用地条件局促,为宽100m、长150m的长方形地块,容积率1.0,建筑高度24m,原规划为30班小学,后增至36班。如按常规方式水平布置教学用房,会造成活动场地的缺失,且东南侧紧邻新建住宅,对日照有严格要求,使场地布局和空间设计面临极大挑战。同时,场地景观优势显著,毗临“生态谷”——南北贯穿生态城的绿色城市景观轴。场地限制和景观优势成为本次设计最重要的起点和贯穿始末的核心。

1 回应场地限制——垂直叠合

1.1 垂直叠合的空间模式

依据任务书和规划条件,为将高度控制在24m以下,建筑主体与操场几乎完全占满可建设用地,且需将功能型空间进行高效排布。同时,设计希望从孩子的兴趣、交往和行为模式出发,为其创造具有更多可能性、可以自由生长的轻松环境。因此,设计重新定义建筑空间,营造多层次、充满趣味的场景。建筑被分为上下两个空间层次,首层与局部地下一层获得释放,设置公共活动空间;二至四层紧凑高效,分区明确,设置教室与办公室,满足采光与间距要求。

首层大厅是联系底层公共活动空间的纽带,连接了风雨操场、学生餐厅、多功能厅、校史馆等功能空间。各类空间对层高和空间的要求不同,带来了复杂的剖面关系。风雨操场和学生餐厅为大尺度地下公共空间,首层平台的设置使得与地下部分的对话成为可能。

传统学校的功能布局,教学区与办公区相互独立,两者之间的往来需较长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我们将普通教室与任课老师办公室设置为一组教学单元,沿建筑长边布置,为两者之间的往来提供便利。同时,为获得充足的日照条件,南侧为教室,北侧为办公空间,中间是宽大的走廊。

教学区平面是环通的,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穿行,室内外的关系被拉近,室外平台不仅可以作为课间休息场所,而且可以被用作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空间。设计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平台活动,每个教学单元距离最近的室外出口不超过20m。建筑东侧短翼布置各类专业教室,为两侧教学区服务。二层庭院的中心设置图书馆,阻隔外界城市的喧嚣。

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创造积极的空间环境,成为设计的重点。一方面,在底层设置公共活动空间,部分大空间(如风雨操场、餐厅、多功能厅)借用地下高度满足自身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在设计前期将接送流线完全布置于地下,将学生与城市道路分离,从而形成了独立的管理方式和地下家长接送出入口、接送门厅与充足的停车等候空间。下沉庭院和天窗的介入,解决了地下功能空间的采光与疏散问题,并提供了独立的出入口。风雨操场与餐厅巧妙地利用屋顶作为看台,并在看台上设置采光井引入自然光线,使底层室内空间不再闭塞,且可感知外界光环境。

1.2 垂直叠合的材料体系

高、低区分别采用不同的立面形态与材料,呈现清晰的垂直叠合空间逻辑。

首层及前区广场采用红砖作为主要立面材料,呼应天津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用多样砌筑形式的红砖墙体延续生态谷肌理形态,围合首层外墙与二层室外活动场地。层层叠叠的看台、跳跃的花格砖墙、操场旁的运动主题图案与曲线形的花坛等丰富的立面形态,为校园空间营造人文意蕴。

高区部分采用水平分层的建筑形态,弱化建筑的体量感。栏板材料选用具有现代感的灰色铝板叠合幕墙,通过穿孔率和背板颜色的变化,表现“树”的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象征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结合底部厚重细腻的红砖墙,为学校创造“红墙绿树别有境,幽谷叠苑闻书声”的意境,配合夜景照明,塑造夜晚的“火树银花”。

2 借景城市绿带——景观融入

2.1 错落的室外活动空间

虽然垂直布置解决了功能排布的问题,但建筑和操场仍几乎占满场地,设计希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室外活动空间。场地独特的景观优势——毗邻“生态谷”被重视和激活,学校被融于“生态谷”并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建筑面向“生态谷”打开,创造视线通廊,保证师生最大程度享受生态景观。

建筑主体打造退台式的室外交往和活动空间,形成造型特征。一分为二的主教学单元顺应场地,沿短边布置,围合成内向的室外庭院。顺应建筑形态,对内部进行切削,形成层层叠落的退台,以借景的方式引入生态谷宜人的景观环境。西侧的连廊联系了每一层空间,孩子们可以通过室内楼梯到达每一楼层教室,也可以通过室外楼梯嬉戏而上,到达不同的活动标高。屋顶花园、种植园、西瞭望台等丰富生动的场景逐一呈现,孩子们之间的交往就发生在不断行走和停留的情景中。同时,室外楼梯与平台可引导每层人流,保障安全疏散。

看台设置于风雨操场之上,与二层平台相连,课间操与体育课时学生可以走出教室,通过跌落式的台阶便捷地到达操场。看台延续建筑底层材料肌理,全部由红砖砌筑而成,以传统工艺形成台阶、花坛与护栏,与绿植相衬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底层空间的采光天窗被绿化包裹,散布于看台间;南侧梯田般的实验种植池为孩子们提供了实践场所,丰富了活动场景;首层操场旁红砖墙上,将砌筑方式加以变化,形成连续的运动主题图案。

2.2 开放的底层入口空间

地块毗临生态谷,不同于以学校围墙划分边界、将校园与生态谷割裂的通常做法,本设计将生态谷融入其中,依托于“谷”,流动于“谷”。钢结构棚架及座椅系统代替传统的校园围墙,一方面,可作为家长等候区,并借景生态谷,打造良好的视觉体验;另一方面,打通学校前广场与生态谷的往来流线,上学的孩子们可以从“谷”中步行而来,也可以放学后在“谷”中嬉戏。

进而设计开始思考如何在有限用地内梳理多方向人流——地块北侧紧邻华三路与生态谷,分别承接小学的主要车行与步行人流。为提高操场使用率,放学后操场向公众开放,并设立独立的出入口。华三路一侧的入口空间向内延伸,形成内嵌式的入口广场,并与公园充分结合,保障了学校一层入口大厅、地下出入口、地下车库出入口、操场市民入口的可达性。放射状的步行动线将来自多个方向的人流汇聚于此,实现了校园前广场与城市空间、景观空间的交融。

华三路与生态谷两个城市界面被打造成为不同的表情。华三路一侧,以具有一定标识性的空间打造沿街学校入口,建筑轮廓由下至上层层放大,斜挑犹如起航的风帆,呈现出动态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沿生态谷步道缓缓走来,西侧三层连廊横跨20余米,形成可以遮蔽雨水与日晒的架空入口空间,顶棚采用镜面漫反射铝复合板,映照出生态谷繁茂的绿色植被与校园入口的人群活动。

首层前广场作为生态谷的过渡空间,以色彩建立两者的联系。绿色的空间序列一路蔓延,形成钢构与棚架、收发室接待窗口、校园围栏、风雨操场外的折板幕墙以及下沉庭院的铝格栅,多样化的场景如翻开的童话,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呼应了生态谷的绿色主题。

3 结语

天津生态城34#地块小学2017年开始进行方案设计,2021年建成,现由天津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使用。我们认为,相较于大学校园,中小学校园对空间节点的趣味性、丰富性需求更高。当前,城市用地紧张,空间排布更加高效,但却因此更难创造关照心灵的多样性空间。垂直叠合的空间模式与多层次室外空间不仅是对周边城市环境的解答,也是对探索、成长中的孩子们行为模式的回应。

1 功能分析图

1,4-7,11,12 作者自绘

2,3,9,13 张广源拍摄

8,14 于海为拍摄

10 冯晴拍摄

2 日景鸟瞰

3 华三路沿街城市界面

项目名称:天津生态城34# 地块小学

业主:天津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建设地点:天津市滨海新区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项目负责人:于海为、吴朝辉

设计团队:郭宇立、冯晴、孟星宇

施工图设计: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四院

室内设计:深圳市雅达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总建筑面积:25 200m

设计时间:2017

建成时间:2021

摄影:张广源、于海为、冯晴

教学区平面是环通的,学生可以在其中自由穿行;室内外的关系被拉近,室外平台不仅可以作为课间休息场所,而且可以被用作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空间。设计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室外平台活动,每个教学单元距离最近的室外出口不超过20m。

The plan is circular,students can walk freel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door and indoor is closely connected.The outdoor platform can not only be used as a rest place during class breaks,but also be used as a diversified teaching space.The design encourages students to step out of the classroom to the outdoor platforms,with each teaching unit no more than 20m away from the nearest outdoor exit.

4 首层平面图5 三层平面图

传统学校的功能布局,教学区与办公区相互独立,两者之间的往来需较长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我们将普通教室与任课老师办公室设置为一组教学单元,沿建筑长边布置,为两者之间的往来提供便利。

In the traditional layout,teaching and office are independent from each other,and it takes a long time to walk and back,which to some extent cuts of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We set the classroom and the corresponding teacher's office as a group of teaching unit,which are arranged along the long side of the building to facilitat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6 室外活动空间类型分析7 教学空间分析

8 生态谷一侧城市界面

9 室外活动空间10 下沉庭院

首层大厅是联系底层公共活动空间的纽带,连接了风雨操场、学生餐厅、多功能厅、校史馆等功能空间。各类功能对层高和空间的要求不同,带来了复杂的剖面关系。风雨操场和学生餐厅为大尺度地下公共空间,首层平台的设置使得与地下部分的对话成为可能。

The hall on the ground floor is the link of public activity space,connecting the interior stadium,dining hall,multi-functional hall,and school history museum.All kinds of functions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height and space,which brings complex section relations.The stadium and the dining hall are large scale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and the ground floor platform makes it possible to have a dialogue with the underground.

11 底层公共活动空间

设计在底层设置公共活动空间,部分大空间(如风雨操场、餐厅、多功能厅)借用地下高度满足自身使用需求,同时,在设计前期将接送流线完全布置于地下,分离学生与城市道路。

Public space is set on the ground floor,and part of large space (such as interior stadium,dining hall and multi-function hall) is on the underground.At the same time,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design,the transportation is completely arranged underground to separate students from the urban road.

12 剖轴测

13 家长接送出入口下沉庭院

14 底层入口空间

猜你喜欢
底层操场空间
Voci,Paola.China on Video:Small-Screen Realities
操场的一天
空间是什么?
学校操场
创享空间
下课了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略论“底层”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