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莹 ,张 辉,2
(1.中山大学 旅游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2;2.中山大学 南昌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224)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升。人们对高校和学生的关注点从以前的“能不能考上大学”逐步转变为“大学该学什么专业”。由于目前我国教育政策的原因,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后不能随意调换专业,这让学生对专业选择更关注和重视。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反应。较高的专业认同是学生主动学习、学科发展和未来职业稳定的重要前提,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是改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2018年,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2018 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本科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在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研究成为热点选题之一。
在旅游教育领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这直接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旅游教育领域存在较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例如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行业人才流失严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社会对“旅游”和“服务”持有偏见、旅游行业发展不规范和不成熟等原因外,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学生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认同较低而又不能更换专业时,就容易出现一系列消极后果,如无心向学或不进入旅游行业就业等,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学生有较高的专业认同,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都将获益。
当前阶段,我国原有以专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为辅、研究生教育为点缀的人才培养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及其与文化、互联网、房地产、养老、金融等产业的融合,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成为行业主力军,旅游行业需要更多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因此,研究旅游专业在校本科生的专业认同非常必要。本研究以中山大学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深入考察在校本科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本研究关注三个研究问题:(1)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如何,学生个体因素(性别、就读年级、专业选择方式、专业方向)如何影响专业认同;(2)客体因素(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专业氛围和专业声誉)是否对专业认同产生影响;(3)专业认同是否会影响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的意向。本研究结论有助于了解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为提升学生专业认同、为旅游行业培养更合适的专业人才提供一定的管理启示。
相对于以往研究,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本研究只针对一所高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研究,可以避免因学校差异带来的混淆效应(confounding effects)[3]。虽然有少数学者关注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但这些研究是针对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开展的,因而忽略了学校之间的差异。但实际上不同高校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学校办学层次不同,现有开设旅游管理教育的学校中,有部属院校、地方院校,也有高职等院校,学校差别较大,学生素质也存在较大差异;二是不同层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明显的差别,“双一流”高校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主,高职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三是不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院校以地理学为背景开设旅游管理教育,有的院校以管理学为背景开设旅游管理教育。
(2)本研究关注旅游管理类(代码1209)的所有专业,而非仅关注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代码120901K)。2012 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规定,“旅游管理类”(代码1209)专业下设旅游管理(120901K)、酒店管理(120902)、会展经济与管理(120903)三个基本专业。以往研究只关注了狭义的旅游管理专业,而没有全面研究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三个专业所构成的旅游管理大类专业,也没有进一步比较三个专业在专业认同上的差异。
(3)专业认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时间和区域的变化而变化。白凯等、王金伟和姚丽芬等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均是2016年以前采集的数据,而我国旅游领域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2018年由原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以往的研究结论并不能反映当前最新的时代特点,有必要进行新的研究。
(4)在旅游领域,以往学者关注的重点是专业认同本身和学生主体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较少关注影响专业认同的客体因素以及专业认同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本研究将弥补相关不足。
弗洛伊德首次提出“认同”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个体与他人、群体或被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认同包括个人认同(personal 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两种类型,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份或角色的自我确定,后者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社会类别或社会范畴内对自我身份的确定。认同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学术界并未对其内涵达成一致。总体来看,认同是人们在对自己、某些事物、他人或群体,也可能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在认知了解这些要素的基础上,对其表现出接受和认可的过程,是一种情感、态度和认识的移入过程。
中文语境中的“专业”一般有三重含义:一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业学科的分类;二是指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产业部门分成的各业务部分;三是指从事的职业或工作。本研究关注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因此“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所分的学业门类,即大学生所学习的专业领域。需要说明的是,英文语境中的“专业认同”多指职业认同(career identity),因为国外大学的学生更换专业较为容易,针对所学专业的专业认同问题不突出,国外学者对“专业”和“职业”没有明确区分。
学者往往围绕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方面界定专业认同。安芹等认为,专业认同反映了学生喜欢所学专业,依据所学专业选择职业,认可专业和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到自己能够在专业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自愿接受专业和职业规范,承诺将这一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王顶明等认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了解,自愿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究所学专业,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将该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程度。秦攀博认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在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在情感上产生接受和认可,是一种情感和态度以及认识的移入过程。王顶明等和秦攀博的界定较为相似,得到学者的认可。
专业认同的结构维度存在较大差异。王顶明和刘永存认为专业认同包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即个体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这是产生专业认同的基础;情感维度,即自己对所学专业是否喜欢和满意,对所学专业呈积极心态的情感;行为维度,即对专业具有积极的行为。秦攀博在王顶明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切维度,即学生自我与专业的“同一”或融合程度,四维度划分法得到较多学者的引用。在旅游研究领域,白凯等以6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发现专业认同由专业教学、专业前景、专业意识、职业发展、专业投机、社会偏见、专业归属7个方面构成。王金伟以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证实专业认同包含情感归属、专业教学、专业学习、社会认可4个维度。因此本研究采用秦攀博的量表。原因在于:首先,该量表与本研究所界定的专业认同的内涵一致,从而保证构念域与实际测量之间具有较高的匹配性,即保证有较高的测量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其次,该量表得到较多学者的应用和验证,这些研究涉及文科和理工科等多种专业门类,证实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再次,虽然有学者开发了旅游专业领域的专业认同量表,但是这些量表与本研究关注的专业认同存在出入。例如,白凯等采用“学科认同”的概念并将职业发展也纳入其维度,实际上混淆了“专业认同(major identity)”和“职业认同(career identity)”这两个概念;王金伟提到的“专业教学”维度并非专业认同本身,而是专业认同的前因变量。
综上,本研究得出以下观点:一是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在对所学专业有全面认识(认知维度)的基础上,觉得自己与所学专业具有“同一性”(适切维度),并产生情感上的认可和接受(情感维度),这种情感随即带动学习者从事一系列有关于专业学习的行为(行为维度)。在上述过程中,学习者能够了解自己在该专业上的定位或身份。二是专业认同的内涵具有一般性,即其概念及结构维度适用于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在内的所有专业。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化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在理论内涵和结构上并无实质区别,二者均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4个维度。但考虑到专业具有差异性,在认识到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认同内涵和维度结构相同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在测量特定专业的专业认同时,需要根据专业特点适当修正具体的测量题项。
大学生专业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发现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舆论因素、专业环境因素、专业前景因素等均会对专业认同产生影响。从系统论视角来看,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学生个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等。个体因素即学习者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性别、年级、生源地等内容。在性别方面,王月雯等发现,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中,女生的专业认同显著高于男生。李海芬等发现,在文科和理工科类专业学生中,男生的专业认同显著高于女生。旅游管理领域也证实了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胡志海等发现,女生的专业认同显著高于男生。王金伟发现,男生在专业认同的社会认可维度上的评价显著高于女生,在情感归属、专业教学、专业学习3个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在年级方面,王月雯等发现,各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从高到低依次为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一。而王金伟发现,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最高,大二学生最低,大三和大四学生的专业认同又有所回升。
在生源地方面,生源地为边远地区的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显著低于大城市学生。在学习成绩方面,学生专业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专业认同。一般来说,学习成绩越高,专业认同就越高。在专业选择方面,王月雯等和王金伟发现,专业志愿越靠后(从第一志愿到调剂录取),专业认同越低。
综上,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显示,学生个体因素会影响专业认同。本研究关注的学生个体因素包括学生的性别、就读年级、专业选择方式和专业方向等。相较于以往研究,本研究关注旅游管理大类学生,进一步考察不同的专业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生的专业认同差异,提出假设:
H1:学生的(a)性别、(b)就读年级、(c)专业选择方式、(d)专业方向对专业认同有显著的影响。
除学生个体因素会影响专业认同外,客体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认同。本研究将客体因素细分为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专业氛围和专业声誉6 个方面。师资力量是指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课程教学是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师生关系是指学生与任课教师或导师的互动程度,任课教师或导师的个人魅力以及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学生服务是指学院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机会、就业指导、学术活动和学习机会;专业氛围是指学院的学习气氛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专业声誉是指专业评价和排名、科研水平。
周卓华等认为专业认同受专业研究条件、教师整体水平的影响,尤其对于旅游管理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行业影响力都对学生专业认同有着较大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授、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很多学生不愿意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会降低其对专业的认同度。白凯等在研究西安6 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时,将专业教学、专业前景和专业意识作为专业认同的维度,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些因素对专业认同的积极影响。张浩发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内的学习氛围对大学生专业认同产生影响。周靖一证实,导师因素对其研究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有积极的影响。
无论是从以往的研究发现还是本研究的前期访谈来看,学生都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生服务等因素。如果学生在专业课程上发现教师的授课方式是自己喜欢的,授课内容讲解清晰、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学生会对该教师所授课程产生好感,有助于建立专业认同。有学生提到,“有些课程难度有点大,作业也不少,就觉得这个专业有点累人”“大三的时候知道没有专业实习,我就后悔选择这个方向了”“我们院专业QS世界排名前十,我特别开心骄傲,觉得自己选了一个潜力专业,太棒了”。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
H2:(a)师资力量、(b)课程教学、(c)师生关系、(d)学生服务、(e)专业氛围和(f)专业声誉对专业认同有积极的影响。
相较于前因变量的研究,专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较少。以往对结果变量的研究集中于学习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择业焦虑等方面。因当前旅游行业发展不规范、不成熟,从业人员待遇低、晋升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旅游行业存在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等现实问题。因此,结合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的特点,从实践的紧迫性角度,本研究将旅游行业中的择业意向作为重点的结果变量进行研究。
择业意向即职业选择意向(career choice intentions),意向是指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已经计划好了去追求或者不追求某个具体目标的意图和倾向。行为归因理论认为意向是行为产生的先兆,意向越强烈,相对应的行为就越可能表现出来。一个人一旦有了做某事的意向,便会努力去将之付诸行动。择业意向是人们倾向选择某种职业的程度,是择业行为产生的前置因素,可以直接影响择业行为。
从发展的视角看,职业选择是由幼儿经历、家庭影响、教育过程和终身职业社会化经历所决定的。专业认同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会对职业选择意向产生影响。Mccrae等的研究表明,专业认同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关爽等对全国6所高校的食品安全专业大学生进行调研,发现高专业认同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本专业就业,低专业认同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其他行业就业。
旅游行业现如今发展不成熟、不规范,从业人员待遇低、工作强度大、晋升缓慢,而旅游行业就业实践性强、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前期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优势相较于专科生不明显,这导致了企业不想也不敢录用本科生,本科生也不认同本专业学习,不愿选择从事旅游行业等问题。另外,访谈中有学生指出,“我觉得我不适合学这个专业,也不适合在旅游行业就业”“我觉得我们专业挺尴尬的,一直想换专业,以后也不打算继续深造旅游管理专业,也不想从事相关工作”。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专业认同对学生择业意向有积极的影响。
本研究选取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作为研究案例。首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包含了旅游管理类的3个专业,即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有助于全面考察旅游管理类专业在校本科生的专业认同问题。其次,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和行业影响力。中山大学是学术界公认的国际知名旅游教育与科研机构,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教育质量(UNWTO TedQual)认证机构、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影响研究基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依托机构、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会长单位。在2020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中山大学旅游休闲管理学科排名全球第4位。以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为例进行研究,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和借鉴价值。最后,仅选取一所学校进行研究,有助于避免因学校差异带来的混淆效应。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成立于2004年,学院目前实行大类招生和培养政策。学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的学业后会分流到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经济与管理3个专业。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即在大一学年结束后,在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为每一位学生确定导师。导师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科研方面的指导,并定期召开导师会。本研究中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分别对应于2018、2017、2016和2015年入学的学生。其中,2016级及以前学生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17和2018年入学的学生,大一学年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大一结束后搬迁到珠海校区。
本研究结合以往文献和访谈法确定测量题项。虽然以往学者开发了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的量表,但是白凯等忽略了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区别,王金伟将专业认同的前因变量纳入了专业认同的维度中,使得这些量表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采用秦攀博的研究,包括专业认知(5个题项)、专业情感(6个题项)、专业行为(5个题项)和专业适切(4个题项)4个维度,并在专业适切维度中增加了“学习该专业正好与我的兴趣相符合”的题项。秦攀博的量表得到较多学者的使用和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较高,与本研究所界定的专业认同的内涵高度匹配。
择业意向的测量参考了杨晓玭等以及Song 等的研究,采用5 个题项测量。师资力量的测量参考了周卓华等的研究,采用3个题项测量。课程教学的测量参考了张弘等、张浩的研究,采用4个题项测量。师生关系的测量参考了周靖一、古继宝等的研究,并结合访谈有所增加,采用4个题项测量。专业氛围的测量参考了张浩的研究,采用2个题项测量。学生服务和专业声誉的测量通过访谈分析,分别采用4个和3个题项测量。
本研究在原始量表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正,使之更充分反映旅游管理的专业特点。本研究组建了由教师和高年级本科生组成的专家小组,评价了测量量表的内容效度、语言表述、清晰性等,进一步提升了题项质量。量表题项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测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问卷编制完成后,本研究还针对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进行了预测试,确保问卷不存在问题后才开展正式调研。
由于被调研学生的课程安排的不同,本研究综合采用线下+线上问卷收集数据。针对大一至大三学生,以线下问卷为主,线上问卷为辅。针对大四学生,采用线上问卷为主,线下问卷为辅。每位学生仅填写一次问卷。最终回收490份纸质问卷、164份电子问卷,共计654份问卷。将问卷填写不完整以及线上问卷填写时间过短的问卷剔除后,得到有效问卷620份,其中男生139 份,女生481 份。大一学生占24.4%,大二学生占29.6%,大三学生占25.0%,大四学生占21.0%。专业选择多为自主选择,占比68.9%;其次是调剂,占比27.6%;少数样本为他人意愿选择,占比3.5%。专业方向方面,酒店管理占比25.3%,会展经济与管理占比30.0%,旅游管理占比20.3%,未分专业方向(即大一学生)占比24.4%。家庭所在地广东与非广东比例约为1∶0.925,是否为班干部比例约为1∶3.133。专业成绩方面,较好的占比36.8%,一般的占比54.8%,较差的占比8.4%(见表1)。
表1 样本概况
本研究采用克朗巴哈α 系数法进行信度检验。由表2可知,所有变量的α 系数均大于0.7,表明本研究测量的信度较高,能满足后续研究的需要。学生对学院师资力量的认同度最高,均值为4.106,说明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师资力量较强。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专业氛围、专业声誉、专业认同的均值介于3.352到3.876之间,说明总体上学生对上述各方面的认同度处于中等水平。择业意向的均值最低,为2.564,低于中值3,表明学生对选择旅游行业就业持不认同的态度(见表2)。
表2 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利用MPLUS 8.0 软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伴标准误和均值校正的卡方检验(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MLM)数据估计方法,首先对专业认同进行一阶和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结果如下:卡方值(χ)=514.219,自由度()=164,比较拟合指数()=0.947,增量拟合指数()=0.938,近似误差均方根()=0.059,标准化残差均方根指数()=0.055,模型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专业认同测量模型内在拟合结果(见表3)。各项目在相应潜变量上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均高于0.6,且在<0.001水平上显著。各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高于0.7,平均提取方差均高于0.5。以上结果表明各潜变量具有理想的收敛效度。平均提取方差的算数平方根均大于各潜变量相关系数,表明各潜变量具有理想的区别效度。
表3 专业认同的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对专业认同进行了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二阶模型的卡方值(χ)=517.279,自由度()=166,比较拟合指数()=0.947,增量拟合指数()=0.939,近似误差均方根()=0.058,标准化残差均方根指数()=0.056,二阶模型整体拟合良好。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在专业认同二阶因子上的标准化载荷分别为0.673、0.855、0.742 和0.886,表明二阶模型内在拟合良好。上述分析表明,专业认同是一个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和专业适切的二阶构念。
本研究运用独立样本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考查学生个体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影响(见表4)。在性别方面,男生的专业认同水平略高于女生(=0.049),因此H1(a)成立。在年级方面,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认同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大一>大四>大二≈大三,由此可知,H1(b)成立。在专业选择方式方面,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最高,调剂学生的专业认同最低,调剂和他人意愿之间的差别不显著,H1(c)成立。专业方向对学生专业认同有明显的影响,具体来说,尚未选择专业方向的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最高。如果排除未分专业方向的大一学生,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学生的专业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H1(d)没有得到验证。
表4 学生个体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影响
本研究也进一步考查了学生个体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前因变量(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专业氛围和专业声誉)和结果变量(择业意向)的影响。研究发现,男生女生在这些变量上均无显著差异。在年级方面,大一学生对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学生服务、专业氛围、专业声誉、择业意向的评价最高。在专业选择方式方面,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对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专业氛围、专业声誉、择业意向的评价最高。在专业方向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师资力量、专业氛围、专业声誉、择业意向的评价均高于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师资力量、师生关系、专业氛围的评价均高于酒店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对师生关系的评价显著高于酒店管理专业。
本研究对所有潜变量构成的测量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发现:模型的卡方值(χ)=2 202.142,自由度()=913,比较拟合指数()=0.916,增量拟合指数()=0.909,近似误差均方根()=0.048,标准化残差均方根指数()=0.057,总体模型整体拟合良好。
模型内在拟合(见表5)发现,所有项目(一阶因子)在相应潜变量上的标准化载荷均高于0.6,且均在<0.001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所有潜变量的组合信度均高于0.7,且平均提取方差均高于0.5。上述结果表明各潜变量具有理想的收敛效度。各潜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他潜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6),表明潜变量具有理想的区别效度。
表5 全部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表5 (续)
表6 区别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7。
表7 结构方程模型
研究发现,课程教学(0.340,<0.001)、师生关系(0.082,<0.05)、学生服务(0.231,<0.001)、专业氛围(0.259,<0.001)对专业认同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表明H2(b)、H2(c)、H2(d)和H2(e)成立。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0.678,<0.001),表明H3成立。但是,师资力量、专业声誉对专业认同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明H2(a)、H2(f)不成立。
进一步分析发现,课程教学、专业氛围、学生服务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0.05),三者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均大于师生关系对专业认同的影响(<0.05),师生关系对专业认同的影响显著高于师资力量对专业认同的影响(=0.059)。简而言之,客体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影响排序为:课程教学≈专业氛围≈学生服务>师生关系>师资力量。
本研究运用Bootstrap方法进一步考察师资力量、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专业氛围、专业声誉等通过专业认同影响择业意向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见表8),专业认同中介了课程教学、学生服务和专业氛围对择业意向的影响。
表8 中介效应检验
首先,不同特征学生的专业认同具有差异性。本研究发现,男生的专业认同显著高于女生。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旅游行业持有刻板印象,认为女生的专业认同会高于男生,但是本研究结论与之不同。这一结论的原因可能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是女性化专业的刻板印象有所改善,从而提升了男生的专业认同。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的专业认同最高,大二和大三开始降低,大四逐步回升,这一发现与王金伟的发现略有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大一学生刚接触旅游管理专业,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而大二和大三学生面临专业课学习,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专业认同下降,大四学生开始接触真实的旅游行业和工作机会,改变了他们原有的专业认知从而提升了专业认同。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有最高的专业认同,可能是这些学生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有一定的认知和情感基础,从而有更高的专业认同。本研究首次关注“旅游管理类”专业,进一步考察旅游管理类3个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的差别。研究发现,会展经济与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略高于酒店管理和旅游管理,但这种差别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其次,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和专业氛围对专业认同均有积极的影响。学生较为重视的因素有: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学生的实践机会、就业指导、学术交流机会,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等。师资力量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不显著,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师资力量主要反映的是教师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这些方面与学生的学习并不直接相关,因而无法对学生专业认同产生显著影响。专业声誉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不显著,可能在于专业声誉反映的是外部机构或公众对专业的评价,其评价标准与学生关注的焦点不匹配,从而削弱了其影响。
最后,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有正向影响,而且专业认同中介了课程教学、学生服务和专业氛围对择业意向的影响。这一结论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关系越紧密,他们就越有可能选择在旅游行业中就业。从理论上来说,这一结论可能是因为专业认同的“锁定”效应,专业认同反映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投入程度,投入程度越高,将学生“锁定”在旅游行业中的可能性就越高。与该结论相似的教育现象有许多,例如博士毕业生更有可能选择到高校科研机构工作,其原因之一即是博士阶段的学习存在“锁定”效应。中介效应的结论表明,课程教学、学生服务和专业氛围通过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来提升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意愿,这进一步突出了专业认同的重要性。在学生选择从事旅游行业就业的意愿较低(择业意向均值为2.564,低于中值)、社会对旅游管理类专业认可度不高甚至存在误解的背景下,这一研究结论对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发展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本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在实践方面,本研究发现,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会因学生个人特征而表现出差异,这些结论与以往研究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表现出专业认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这些结论可以为管理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通过考察哪些因素会提升学生专业认同以及专业认同在客观要素与择业意向之间的中介效应,从理论层面上揭示了专业认同的法则网络关系(nomologic network),有助于揭示专业认同产生及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也为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研究对旅游管理教育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因学生个体因素对专业认同有重要的影响,旅游院校应当注意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专业认同提升策略。例如,旅游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大一最高,大二、大三降低,大四再次回升。学院应当更加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业压力问题,给予必要的个性化指导。同时要多关注大二和大三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对专业和行业建立理性认知。专业选择方式中,自主选择的学生有最高的专业认同,这提醒旅游院系一方面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使高考学生在充分了解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基础上填报专业;另一方面也要关注调剂到旅游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多关注调剂学生的心理状态,缓解他们的专业抵触情绪,帮助他们尽快适应专业学习,建立起专业归属感。
其次,通过改善学院层面的客观因素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本研究发现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和专业氛围均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因此旅游院系应当重点改进这4个方面的工作。大学承担着教学、科研和服务三大任务,其中教学是最根本的任务。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本科教育的今天,旅游院系尤其要重视本科生教育。学院应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设置相匹配的课程和培养体系,并且要合理设置课程的难易程度。学院应鼓励任课教师和导师与学生互动,教师重点负责专业课的教学,除了完成规定的上课内容外,还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困难,给予必要和及时的指导。导师要定期召开导师会,在科研方面给予全面和深入的指导。专业氛围和学生服务也对专业认同有较大的影响,学院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营造“你追我赶”的良好环境。学院还应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和交流机会,例如各种学术讲座、行业实习、交换项目等。
最后,可以通过从学院“内部”着手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来提升学生在旅游行业的就业意向。传统上,人们将旅游管理类学生在旅游行业就业意向较低的原因归咎于行业的进入门槛低、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不一致、社会对旅游行业持有误解等多个方面,而这些方面短时间内很难改变。本研究发现,让学生真正接受、热爱所学专业,建立起较高的专业认同,有助于提升择业意向。专业认同的中介效应又表明,可以通过改善学院的课程教学、师生关系、学生服务和专业氛围来提升择业意向。相对于改变社会公众的刻板印象,改善学院内部的教学更具有可行性。
本研究还存在不足,有待未来研究改进和关注。首先,本研究仅选取了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为研究案例,虽然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涵盖了旅游管理类的3个专业,研究案例具有典型性,单一的案例研究可以降低因学校差异导致的混淆效应,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外部效度。未来研究可以考虑纳入其他层次的本科院校一并考察。其次,本研究以横向数据比较,忽略了纵向时间的变化,未来研究可以考虑针对某个年级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以发现专业认同的动态变化特征。最后,本研究只考虑了个体因素、专业因素对专业认同的影响以及专业认同对择业意向的影响,没有考虑学校因素、社会评价等因素,未来研究可以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