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的我国文明旅游研究进展与趋势探讨*

2022-08-12 00:54李创新王雪莉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22年3期

李创新 ,王雪莉 ,蒋 蕾 ,冯 凌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2.中国旅游研究院,北京 100005;3.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北京 100024)

我国对文明旅游方面的研究起源于对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探讨。旅游是可以带给游客欢乐与趣味的活动。然而,随着国人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旅游新问题也凸显出来。2014年,我国公民出境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国市场,也成为世界各目的地国争抢的客源。随着人们旅游经验愈加丰富以及“80后”“90 后”逐渐成为主力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概率将变得更低,但部分国民素质还有待提高。国人出境旅游的不文明行为成为各目的地议论的焦点,例如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强行合照等。身在聚光灯下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影响力逐渐扩大,政府意识到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危害和及时修正的重要性,2006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正式发布,其后学者更多地关注文明旅游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文明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分析归纳了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管理路径、文化差异等,也梳理了文明旅游发展的相关文献。其中有学者对文明旅游作为大众话题与学术话题进行剖析,对文明旅游的学理从“行为—心理”研究维度与纳入背景考量的本土化研究进行解析,并反思研究、反思舆论、反思行动。其他学者系统梳理了文明旅游研究在概念内涵、理论框架、研究内容等层面的相关成果,尝试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给出理论述评,并从空间正义的理论视角对当前文明旅游研究进行学术批判,提出促进文明旅游发展的对策体系。这些成果对文明旅游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他们多是通过内容分析法梳理文献,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知识框架与结构则缺少系统形象化呈现,不方便后续学者认识该研究领域的全貌特征。本研究将梳理当前研究成果,并据此做出合理化的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Citespace工具软件对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整理国内文明旅游的相关文献,剖析文明旅游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并做出相关研究展望,希望对后续研究文明旅游的学者提供有力的支撑,这对减少国民不文明旅游行为、实现文明旅游新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具概述与数据来源

1.1 工具概述

CiteSpace是一项由美国学者陈超美教授研发的文献研究工具,它可以使文献可视化,由于可以通过一些可视化的方式最终得到科学知识的框架、规律与相关分布状况,所以通过这一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图形也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是目前学者使用较多的用来制作知识图谱的工具软件,这个软件具有较多可视化功能,包括实现关键词共现、作者及机构分布、时区图等,它主要是通过图谱中节点大小及分布、时间节点分布等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能够达到科学梳理文献的效用。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总库的文献数据,通过知网自带的高级检索功能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过滤;在高级检索中选择时间为2000—2020年,主题为文明旅游且不包含生态文明主题的文献,再通过文献管理工具对初步过滤后的文献进行二次筛选,手工去除会议、报纸、新闻等期刊文献,最终检索出288篇文献。本文将基于这288篇文献全文数据进行研究分析。

2 总体概况

2.1 发文量时间分析

CNKI总库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2006年的曲线相比有较大的波动,是因为同年《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发布后,有一小部分学者及机构在关注文明旅游,但随后几年文献发表数量减少。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同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文明旅游宣传十句话,关于文明旅游的文献开始增多,说明学者在这一年开始重视起文明旅游;在2014年曲线斜率最大,研究文明旅游方面的论文数量骤升,其中缘由为2014年我国出境游开始快速发展,更多的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旅游。同时带来了更多不文明旅游行为的负面报道,学者越来越重视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研究,在2015—2016年发文量达到巅峰。这两年,政府下发较多关于文明旅游的文件来规范游客出境旅游行为及国内旅游行为,“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文明旅游十大宣传语》《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文件的发布使国内学者对文明旅游的关注达到更高的高度,学者们开始多角度分析不文明旅游行为,正面看待文明旅游这一学术问题并分析其内涵、内因等。

图1 文明旅游领域发文量变化情况

2.2 发文者及研究机构分析

图2 为作者共现网络图谱,运转Cite Space,把节点的类型设置为author,设置其时间跨度为2002—2020年,其时间切片为1年,其节点类型为TOPN=50,添加筛选pruning sliced network和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默认原设置;运行得到节点数266,连线数155,密度为0.003 3的知识图谱。从生成图谱可知节点数比较平均,没有在这方面发文量很多篇的学者,而且在图中可以看出连线较少,较少学者开展合作,单独节点作者数量较多,这表明学者们更多为单人撰写,缺少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急需加强。

图2 文明旅游领域作者共现网络图谱

图3 为发文机构共现知识图谱,运转CiteSpace,把节点的类型设置为institution,其时间切片为1年,其他默认原设置;运行结果得到节点数334,连线数为277,密度为0.005的知识图谱。由图3 可以看出,密度相比图2的作者共现知识图谱更加小,说明机构之间合作更少,节点最大的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其中邱宏亮为主要联系作者且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国内南方城市,其他机构连线较少,说明机构之间联系较少,不够紧密,在合作上有所缺乏。

图3 文明旅游领域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图谱

3 研究理论与方法分析

经过阅读和分析发现,在CNKI文献数据中,文明旅游领域较少人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较多人采用理论法、模型法等论证,以下几方面是文明旅游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理论及方法。

3.1 计划行为理论与方法

这一理论认为影响行为意向的因素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方面。行为态度表现越好、重要他人给予的支持越大,知觉行为的控制就越强,行为意向就会越大,相反就越小。在文明旅游领域运用较多的主要代表学者为邱宏亮,2016、2017年他先后在期刊发布两篇有关计划行为理论的文章,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引入道德规范变量,构建了 TPB 视角下道德规范与旅游者文明旅游行为意愿关系模型,后一篇文章还添加了地方依恋作为变量以研究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具体影响。与邱宏亮不同的是,高明等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添加文化体验作为中介变量,以柬埔寨吴哥景区为例建构文明旅游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影响机制模型。然而,陆敏等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游客在惯常环境中所表现的态度与非惯常环境中的行为不符。计划行为理论可以有效地揭示各预测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影响因素框架上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它忽略了不同类型游客在出境游行为上的差异,且游客行为不能细化,存在着一些不足。

3.2 社会距离理论与方法

社会距离是指自我与他人之间主观感受到的关系距离的远近,是一种主观的觉知,属于心理距离的范畴。相对于低权力感,高权力感的个体由于较少依赖他人因而社会距离会更大。部分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文明旅游行为,认为权力感对游客的旅游行为有着直接影响。高权力旅游者有更高的文明旅游行为意向,旅游过程中的个人权力感与文明旅游行为意向正相关。社会距离理论在文明旅游领域的运用阐释了心理学变量权力感与不文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者深入认识权力感差异带来的影响。但由于采取了问卷调查法,样本有限,对于不同类型的旅游活动并未细致分类,例如出境游客与国内游客在权力感上一定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游客行为的发展变化就不能得到证实。

3.3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通过提炼分析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被保存下来的记录,找到相应规律的一种方法。王华和徐仕彦通过分析网络博文的内容,对凝视理论本土化进行实证研究,建立了游客间“道德式”凝视的作用机制。方世敏和陈文妍也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不文明旅游行为。邓爱民、祝小林通过分析各大旅游平台游记,认为结伴出游对游客不文明行为有抑制效应,同伴提醒具有唤醒、刺激和强化旅游者文明意识的作用,同时对景区设施的建立提出建议,但他忽略了那些放纵者,即故意破坏景区环境的游客的存在,缺少针对这小部分游客的研究。

3.4 社会契约理论与方法

这是以卢梭为代表的学说。苏娜成功地构建了旅游文明系统的多边契约模型,此模型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明旅游中的践行需要旅游供给文明、旅游需求文明与旅游文明引导三方面共同作用;基于这三方面,苏娜还提出了各自方面的管理措施,期望从权利与义务上规范游客行为。这种理论的不足是缺乏实证研究,更多偏向于理论模型,研究具有官方化色彩。

3.5 危险源理论与方法

危险源是指事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罗景峰运用危险源理论从人、物、环境和管理4个维度分析游客不文明行为,同时分析旅游不文明行为风险形成的过程;他认为旅游不文明行为风险包括非耦合风险和耦合风险,且多为耦合风险,并提炼出导致旅游不文明行为风险的影响因素,建立起旅游不文明行为风险形成机理模型。相关成果为文明旅游领域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3.6 扎根理论与方法

张帆等以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建立“三阶段”的诱发机制模型,即旅游内驱力作用的准备阶段、旅游体验性功能推动的高潮阶段及旅游交往过程实现的效应阶段。他们认为准备阶段补偿匮乏与自我实现是两个重要因子,高潮阶段旅游期望与旅游体验是激发行为的助推器,效应阶段旅游交往与旅游模仿是促使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他们所提出的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干预对策分别从3个阶段入手,包括前期教育、中期约束激励和后期考核。此文献成功地用一种新的理论方法把游客不文明行为分时期探讨并且分时期提出对策,比较具有针对性。但是相比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这篇文献并没有用到三级编码,对扎根理论的认识不够深刻。

3.7 相对剥夺理论与方法

相对剥夺理论由美国的著名社会学家Stouffer在20世纪40年代率先提出。相对剥夺感是主体与其他群体或者其他标准对比之后,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内心出现失衡的现象,也是个人主观对社会环境产生的认知结果,会导致消极的情绪和行为的出现。廖维俊和何有世将此理论应用于文明旅游研究领域,为这一领域的学者带来一个新的视角,创立了一个游客不文明行为相对剥夺感影响机制,从横向参照他人他物、纵向参照自己过往经历与参照均贫和寡思想三方面深入分析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内因,研究分析了游客的不平衡心理。但是这篇文章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该理论的量化实证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分析。

本研究归纳总结过往研究文献,得到研究主体思路图(见图4)。

图4 文明旅游研究主体思路

4 国内文明旅游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

4.1 关键词热点分析

关键词用几个词语凝练性概括整篇文章研究重点,某一领域内出现次数多的关键词就是这一领域的重点关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检索概括大量文献的关键词,所以合理运用关键词知识图谱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要研究的领域,更加方便抓取此领域核心重点与热点。本文采用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来抓取文明旅游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研究重点,以此探究出文明旅游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

运行CiteSpace,选择关键词节点类型,时间分割选择1年,其他设置保持默认设置,得到节点数为339、连线数为628 的可视化图像,密度是0.011,对图像进行节点大小、节点类型、连线曲直与颜色的调节,得到图5。

图5 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从图5可以发现,2002—2020年的文献对“不文明行为”的研究最多,其次为“文明旅游”,“出境游”“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也较高。

接下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概括前人对于文明旅游的研究:

4.1.1 明确主体

将知识图谱中的“游客、旅游景区、旅行社”概括为不文明旅游行为主体。拓倩、李创新在文章中提到,文明旅游的研究主体未来可能从单一游客扩大为目的地利益相关者。武文霞和庄伟光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主题应该更具多元化,旅游不文明行为不仅仅体现在旅游者身上,还包括旅游经营者、旅游景区工作人员等。裴敏莉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对不文明旅游行为主体展开细致研究,认为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应该包括建设的规划者、景区管理者、目的地居民以及建设的投资者等四种。不文明旅游行为类型有多种,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实施主体也不只是游客本身,这一理念可以由游客被打事件及目的地景区宰客行为证实,人们应该看到其他旅游相关利益者在不文明旅游行为中的作为,放下对游客本身的偏见与误解,明确实施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主体,对多方面利益相关主体进行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减少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发生。

4.1.2 多方危害

学者们对文明旅游领域的研究起先是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带来的危害入手,深入阐述不文明旅游行为对国家形象与软实力提升、景区设施、社会影响三个方面的危害。吴茂英等。伍延基认为出境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给国家形象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改善不文明旅游行为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

4.1.3 行为归因

检索得到的文献主要探究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内因,从私德、道德弱化,游客素质低,中西方文化差异,非惯常环境习惯使然,破窗效应,示范效应,法规不健全与监管效率不高等原因展开分析。郭鲁芳和李如友认为不文明旅游行为可以分为无知型、习惯型和放纵型3种类型,阐述了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根源及治本之道。舒伯阳和吴寒认为文明旅游形象的嬗变机理应从中国基础教育的系统缺失、新旧经济体对立与对话、两类旅游模式的行为冲突、舆论传播的扭曲放大效应等方面看待。世界各目的地国在获得中国游客带来的利益的同时却不能够认同中国游客带给他们的文化平等感,中西文化之间的鸿沟是绝对存在的并且跨越非常困难。同时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处于劣势地位。林德荣、刘卫梅认为,当旅游者改变原有的身份后,在异地景区游览时,这种陌生的环境会让游客顾忌和约束减少,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放肆和破坏行为的羞愧感与不道德感,“去道德化效应”更加明显。更严重的是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坚持价值中立原则,无视公德,助长“破窗效应”。现阶段,学者们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归因探讨较多,原因分析也较为全面,值得借鉴。

4.1.4 治理对策

旅游实现方式呈现新特点,全域旅游背景下文明旅游主体多元化,可以从法律法规健全、政府监管、景区规划与景区管理、提高游客个体素质与引导教育等方面入手。值得注意的是,胡静提出借助旅游告知、出行提示卡等出团标准化内容,完善度假时间安排、旅游地管理的人性化设计并重视舆论媒体的正反面影响等新视角意见。舒伯阳和吴寒也提到舆论扭曲对不文明行为的无限放大带来的负面效应,应正确控制舆论。郭鲁芳、李如友提出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建立文明银行账户、实施文明积分上下限制度,可以帮助景区有效控制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此外,针对旅游宣传,王鹊梅等从新媒体角度研究文明旅游宣传,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传播文明旅游观念。

4.2 研究趋势分析

关键词突现图显现出某一时段引用次数较多的关键词类别,通过分析关键词突现图可以发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新动向。运用CiteSpace的关键词突现图功能,可以明确文明旅游研究领域的新趋势、新动向,选择参数Burstterms,运行结果如图6得到Top20关键词。

图6 关键词突现图

由图6 可知各关键词的引用都持续至今,说明人们对文明旅游研究领域的关注度只增不减,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学者对关键词的不同理解,研究重点也有变化。本文把文明旅游的研究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期关注时期(2002-2012年)。关键词显示更多为“文明素质”“文明和谐”,只是处于浅层次的发现阶段;这一时期我国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已经存在,只不过旅游目的地倾向于国内市场,旅游人群较小,普通大众对旅游关注度低,且国内网络与新媒体发展还不成熟,人们对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传播信息量接受少,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被认为是寻常不道德行为。这一时期,政府在2006年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引起了部分学者与学习机构的关注,人们对文明旅游的关注开始显现。

第二阶段:大众焦点时期(2013—2016年)。关键词突现为“出境游”“文物古迹”“公共设施”等,多研究不文明旅游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这个阶段不文明旅游行为暴增,媒体针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发出的负面报道增加,这使得国人的文明旅游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是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大众生活水平提高,更多普通群众开始参与国际出境旅游,但又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产生。201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发布,为文明旅游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重点研究时期(2017 年—至今)。关键词突现为“旅游宣传”“旅游厕所”“计划行为理论”等,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文明旅游领域,并且运用理论、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内因、对策进行细致探究,为文明旅游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管理起到启迪作用。

运行CiteSpace,选择关键词节点类型,时间分割选择1年,其他设置保持默认设置,分别选择timeline view 和timezone view 得到关键词时间线聚类图(见图7)和关键词时间序列图(见图8)。以上两图可以形象地表现出2002—2020年文明旅游相关文献研究关键词随时间迁移所发生的变化,从2002年起,不文明旅游行为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并且学者研究持续至今。近年随着相关文明旅游法规的发布,对文明旅游法规研究的关键词也逐渐增多。由图8 可以发现近两年呈现“旅游宣传”“宣传教育”“计划行为理论”等关键词较多。

图7 关键词时间线聚类

图8 关键词时间序列

本研究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以下研究趋势:相比以往对游客单一主体的研究,学者们会从游客评论、游客感知他人不文明行为、基于不同参照群体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相比以往的基本管理对策,学者们对诚信档案及积分的建立将更为关注;相比以往批判出境游游客不文明行为,学者们会更多地关注文化差异导致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两者界限进行划线;相比以往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表面原因、现象、对策等的研究,未来会有更多学者对游客心理等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跨学科交叉研究,探讨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形成机制及管理路径。

5 结论与启示、展望

5.1 结论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伴随出游规模的迅速扩大化,国内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也趋于增多。近年来,文明旅游已经成为国内的大众话题。与此同时,诸多学者对文明旅游行为进行剖析,文明旅游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国内较多学者对文明旅游的实施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减少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产生,促进文明旅游的推广与实施。本文通过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梳理文明旅游研究的文献,以期对之后学者的研究进展有借鉴与支持的作用。

第一,通过CiteSpace对文明旅游主题下近20年的文献分析,发现相关领域发文量存在增加趋势,这说明学者们对文明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学者们对文明旅游的关注重点从不文明旅游行为危害研究转为理论方法在文明旅游上的应用,研究角度呈现多元化,行为归因更加深刻,对策趋于细节化。

第二,通过作者及发文机构共现网络图谱发现,当前较少学者开展合作,单独节点作者数量较多,这表明学者们更多单人撰写论文,缺少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亟须加强。主要研究机构集中在国内南方城市,其他机构连线较少,说明机构之间联系较少,不够紧密,在合作上有所缺乏。

第三,目前较少学者运用定量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文明旅游,根据CiteSpace的运行结果来看,对方法理论的使用会成为研究文明旅游的主要趋势,相对剥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扎根理论及统计方法的应用等类型文献会呈增长趋势。

第四,根据关键词网络突现图抓取此领域核心重点与热点,本文共分为明确主体、多方危害、行为归因、治理对策4个方面。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归纳文献中对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策的研究,其中比较有现实性与新颖性的观点对策认为可以从建立文明银行账户入手,建立文明积分上下限制度,运用数字化技术对游客行为进行细致的全方位管理。

第五,文献梳理结果显示,学者将不文明游客行为归因于政府法规与监管、景区规划与管理、个人素质与道德弱化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在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管理过程中,注重人性化管理,国家对度假时间的把控及实施错峰旅游对文明旅游实践有着重要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对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应作为主导措施,并将文明旅游课程加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第六,根据关键词突现图、聚类图、时间序列图可看出,不同时期学者对于关键词的理解不同,研究重点也有变化,并且将文明旅游的研究分为3个阶段:初期关注时期、大众焦点时期和重点研究时期。本研究还根据趋势图给出相应未来研究趋势分析,认为相比以往对游客主体研究的单一性、基础的管理对策、单纯批判出境游客不文明行为、分析表面原因进行质性分析等已有现象,学者们会更重视对其他学科如环境学理论的应用、文化差异作为内因的路径、游客心理等研究的方向展开深层次的原因分析等方向。

5.2 启示

理论启示:文明旅游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旅游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不文明行为也频繁发生。在理论研究上,学者们下一步可以划分其核心界限,清楚分辨是日常生活不文明习惯带到旅游活动中,还是仅仅发生在旅游活动中,不应把较常见的不文明旅游行为都归因到游客身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公平的。旅游学者应该剖析发生在旅游活动中特定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探究其形成机理。另外,学者们可以从不文明旅游行为主体入手,从多个视角分析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路径。未来关于文明旅游游客行为的研究还可以从游客评论、游客感知他人不文明旅游行为以及基于不同参照群体等多个角度展开探索研究。

实践启示:(1)引导教育为主,惩戒为辅。文明旅游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培养小学生文明生活习惯入手,宣传教育文明旅游知识,可以把文明旅游知识加入小学生课程体系中,作为考试指标。另外,国家要加强对不文明旅游黑名单项目的建设,及时制止与惩罚不文明游客行为,包括对被列为黑名单的游客禁止进入景区以及金钱的惩罚。(2)媒体合理宣传,正视社会舆论。目前,我国不文明旅游行为是大众批评质疑的焦点,许多媒体对不文明旅游现象存在片面报道或者夸张扭曲事实,随意贴上“中国游客素质低”等负面标签;在对外传播上,我国媒体要正视舆论,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相关热点新闻,大众也不要盲目做“围观者”,应促使国际与国内舆论更加理性。具体可通过多条传播渠道正面宣传文明旅游,减少负面新闻的夸张报道,尤其在报道不文明旅游行为时,要正视它的存在,不要与别的热点混淆传播,避免使大众心态上建立不文明标签。(3)尊重各个国家的文化差异,提升国家与城市的包容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能消除,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应该“求同存异”,而不是“消除差异”。在文明旅游领域内,文化差异会造成外国人眼中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例如,中国人吃饭时通常会比较喧闹,在国外会认为这是低素质的表现。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理性分析,对不文明旅游行为进一步归类,对文化差异类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国家的外交形象尤为重要,需要积极地开展更多国家间的文化学习与交流活动,提倡换位思考,争取彼此间的包容与谅解。(4)度假时间合理安排,实现错峰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景区游客数量越多,游客间模仿行为效果可能更为显著,再加上景区内部游客人数过多时,设施供应与服务人员不足,游客更加追求“自我”,会导致更多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产生。通过合理安排度假时间实现错峰旅游可以减少游客间不文明旅游行为效仿及游客与游客间、游客与景区服务人员间的冲突产生,是一个通过错峰时间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5.3 未来研究趋势及展望

本文通过利用CiteSpace中的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突现、聚类分析、时间序列图等多个功能形象地评述我国文明旅游相关研究成果。目前学者越来越重视对文明旅游主题的研究,对其内因研究及管理措施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需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文明旅游概念的界限问题尚未清晰确定。虽然文明旅游研究时间不短,当前学者对文明旅游、不文明旅游的研究各有成绩,但是文明旅游这个整体框架中的界限问题尚不明确,对其概念的辨析并不清晰。文明旅游是指除不文明旅游外的一切行为吗?或者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清晰的过渡段,这个过渡段是否应该得到重视?

第二,文明旅游的研究角度。在研究角度上,当前研究集中于从不文明旅游行为入手,剖析其原因,找到其解决措施,提出相应管理启示等。不文明旅游角度入手是对这一主题的反向研究,对文明旅游的正向研究进展缓慢,甚至缺乏;可以试着从某一文明旅游地入手,分析其“为什么文明”,以实现正向研究对此主题领域框架的优化补充。

第三,文明旅游的量化问题。此领域在相关研究中多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缺少量化研究。这不利于主题研究的完善,未来文明旅游的量化需要得到重视。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文明旅游量化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价值判断的问题,被调查者可能因自身价值判断改变其答案,故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此类问题,匿名可能会对自我优化问题存在改善作用。

第四,文明旅游未来的具体研究可以从游客评论、游客感知他人不文明行为、基于不同参照群体等多个角度展开研究,也可以采取质性+定量研究双结合的办法对某一文明城市、某一文明景区进行实地调研,从多角度构建文明旅游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