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秀萍 王婉妮 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是全体人民的愿景。实现共同富裕,农民农村富裕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来弥补我国农村在义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商业保险扶危济困和资源配置的功能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思想相契合,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着力点上有着先天优势。但是,目前商业保险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还存在供需错位、产品单一等现象,需在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继续完善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加快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问题,以最大限度护航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早日顺利实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虽然消灭了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规模性返贫现象也时有发生。农村返贫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历史和自然资源禀赋等原因导致的农民收入低、抵抗风险的能力弱。二是部分农民思想落后,内生动力不足,不主动创造财富,存在政府放手便返贫的现象。对此,可以通过商业保险转移以上返贫风险。一是商业保险能及时弥补农民的各类风险损失。商业保险的本质就是损失补偿。借助商业保险机制,可以将农民在生活中面临的人身风险和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消除未来的波动,保持生产生活消费的平稳。二是商业保险能够提升农民的风险管控能力。作为风险管理的一种工具,商业保险在灾害预防、灾中应急、灾后减损、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专业优势,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风险管控能力。三是商业保险的精准性有助于提升农民内生动力。商业保险作为一种公开、公平的市场机制,只针对参保的农户按照保险合同进行“点对点”救助,借助市场手段管控资金,提高了扶贫资金的精准性,将扶贫资金的“输血”功能转化为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救、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改善农村居民的基础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增进农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当前乡村发展缺少必要的产业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待加强,部分乡村仍存在土地荒芜、空心化严重、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商业保险具有促进乡村振兴的天然优势。一是在助力产业振兴方面,商业保险具有融通资金优势。农村发展特色产业,长期存在融资难、资金使用难、监控难、规模效应形成难等问题。商业保险作为资金融通的桥梁,可以与银行信贷结合,转移信贷风险、弥补信贷损失,帮助贫困户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获得银行贷款,解决贫困地区重点产业融资难题,增强贫困户创业致富的自我“造血”能力;或直接将商业保险资金投入乡村产业发展,培育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发展,形成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壮大乡村产业。二是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商业保险可以提供更充足的风险保障,助力农业由增产转向提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一方面,商业性农业保险不仅可以承保自然灾害风险,还可以通过价格保险承保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再利用“商业保险+期货”的形式将其分散到成熟的金融市场,实现价格波动的对冲,保障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农机保险、农房保险,将农机、农房等资产纳入商业保险范围,满足了农民的多种保险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重要抓手。然而,目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与全面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要求不相符,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适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一要发挥商业保险社会治理功能,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将商业保险资金重点投向乡村道路交通、运输、电网改造、水力设施、文教、卫生、清洁能源、农业生活性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时利用建筑工程保险、安装保险等工程类保险为乡村路网、基础设施建设保驾护航。二是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商业保险要织密社会保障网。商业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高层次风险保障服务,包括商业性养老金、商业性健康保险、投资养老服务、子女教育、残疾人服务等,为农民防范疾病、伤残、身故、养老等风险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以外的补充保障,构建符合低收入农民需求的多元化保险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强化农村人居环境的弱项、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是关键。推动乡村实现生态宜居,可以积极开发“三农”绿色保险,为绿色农业、土地保护、森林草原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提高生态保护管理水平,助力生态修复。开展森林草原碳汇保险、生态农业收益抵押贷款保险,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创新发展商业保险与“绿色理念”的结合,驱动农业产业转型。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指导思想,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商业保险,引导乡村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优质化、绿色化水平。积极参与农业污染防治、耕地地力保护、畜牧兽医防疫等工作,助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农村突出的环境治理问题,开发环境责任保险提高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撬动农村绿色发展。
一是农民很少接触商业保险。在农村地区,传统家族意识强,往往依靠家族互相帮扶解困,不习惯采用商业保险这一方式转移风险。二是农村大多数地区经济不发达,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与商业保险之间有巨大隔阂,不了解商业保险,对商业保险持否定态度。三是农村家庭购买商业保险主要是基于商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功能,然而有时风险并没有发生,农民就会觉得保费是“冤枉钱”;此外,商业保险的保费支出又会降低农村家庭其他必要性支出,农民在权衡后往往不会购买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可以满足共性保障需求,但面对各地区农民多样化的差异性需求,仍存在部分缺口,需要由商业保险补充。而现有的商业保险产品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商业保险产品供给单一。由于商业保险基本由农民自费购买,赔付率较高,商业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民需求量很大的农产品价格保险、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小额意外险等几乎处于空白或缺失的状态。二是农村地区保费较高。面向农村销售的商业保险产品多是将城市保险进行简单复制,未考虑到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之商业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较小,不满足大数法则,因此,在厘定保费时价格过高。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农业保险、医疗保险为代表的基础保障体系,但保障水平较低,而满足更高风险保障需求的商业保险在农村市场却一直未能形成体系。一是商业保险配套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开发了一些适合农村地区实际需求的特色商业保险产品,但国家针对这类商业保险的配套扶持政策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影响了商业保险公司发展农村市场的积极性,也使特色商业保险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二是基层各部门信息分割,商业保险公司获取信息渠道不足。卫生医疗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工信机构的信息共享存在障碍,商业保险公司难以获取被保险人的医疗信息、相关资产、住户信息等具体数据,增加了道德风险防范的难度。三是激励政策导向有误,存在着突出强调政府责任和以财税、土地政策扶持作为先决条件的倾向,忽略了激发商业保险公司的内生动力。
商业保险具有资源配置、资金融通、增信的优势,应在共同富裕的路上起到分好金融资源这块“蛋糕”的作用。但是商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结合还不够深入,仅有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进行互动,忽略全口径风险视角下其他商业保险的融资功能。在贫困脆弱性背景下,农民的人身意外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都会导致农民的信用受到影响,然而重大疾病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对农民的增信作用往往被忽视。
近年来,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在不断扩大,但商业保险服务质量没有提升。商业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几乎不在农村构建基层服务网络,导致农村地区商业保险风险管理服务滞后、理赔效率低下,农民满意度较低。此外,随着保险科技的发展,农村地区商业保险公司要想为投保人提供全程的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服务,不仅对商业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和员工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还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保险、管理、农学、林学等多学科能力,但是目前农村地区商业保险公司还缺乏大量的专业人才。
一方面,商业保险公司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条幅、展板、报刊、网络、电视等农民可接触到的渠道,采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农民传播商业保险知识,增强农民对商业保险的认识;提升商业保险公司员工专业程度,让其主动深入农村地区为农民答疑解惑,提供优质保险服务。此外,减少理赔手续、缩短理赔时间,提高农民的投保积极性。另一方面,各涉农单位要主动配合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工作,及时发布商业保险工作情况和宣传商业保险政策,增加农民对商业保险的信任度。
通过大力发展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小额意外险、教育保险等商业性人身保险,切断因病返贫、因灾返贫、贫困代际传递等返贫渠道,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农村保障机制,为农民提供医疗、养老、康复等“一站式”服务;大力发展收入保险、指数保险、产业链保险、农产品供应链保险等商业性农业保险,促进农业保险从保障农民基础成本投入向保障农民收入转变,引导农业向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户增收。
政府机构需对涉农商业保险公司采取税收优惠、保费补贴等措施,降低商业保险产品审批成本,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农村市场的积极性。国家层面应出台完善的法规保障体系,明确政府部门、农民、商业保险公司等各主体行为,促进商业保险的发展;还需要建立数据中心,统筹卫生医疗部门、农业农村局、工信机构、银行和商业保险公司等各单位信息,加强商业保险公司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构建服务性体系。
通过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人身保险与信贷结合的方式,增加农民的信用,帮助农民获得信贷。构建“保险+银行+政府”的三方合作模式。农民利用商业保险产品的信用增级功能,在银行获得低息信贷,政府的作用在于成立损失补偿基金进行风险兜底。通过三者结合,加大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的倾斜,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运用。
商业保险公司要在农村地区设立基层分支机构,加强基层服务网点的建设,提高承保理赔的精度和效率;积极对接贫困地区中、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基层保险人才,提升人才结构,为农村地区留住人才。此外,商业保险公司要结合科技创新提升商业保险服务质量,提高农村商业保险的数字化、智能化经营水平;运用“保险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和上门服务,切实提高商业保险服务便利性,不断提高农村商业保险服务的效率、可获得性和客户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