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荣
(1.琼台师范学院 人事处,海南 海口 571127;2.泰国华侨崇圣大学 中国学学院,泰国 曼谷 10540)
《热河日记》是朝鲜“燕行录”中的名作,乃朝鲜王朝学者朴趾源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以裨从身份随朝鲜正使赴清之日记,该作品记述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关于中唐岭南谪臣和越南(1)本文所说的“越南”,系今越南北部古代交趾一代,历史文献中有“交趾”“交阯”“安南”等多种称谓。除特殊之处需以“交趾”“交阯”或“安南”加以表述之外,出于表述方便之需,本文一概统称为“越南”。的书写表面来看似乎并无什么太大联系,但若结合岭南谪臣所折射出的中唐以后唐廷的日渐衰落和越南日胜一日的独立倾向,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热河日记》里的中唐岭南谪臣——具体来看则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反映出唐朝政府的腐败和某种程度上对岭南定位与认识的偏差,此为岭南版图在10世纪发生变化暨越南在唐末逐步出现变乱、进而走向独立的重要诱因。降至五代,越南脱离中国,中国岭南的政治与地理版图遂发生巨变,而《热河日记》中则对此作了间接的粗略交代,且在这一点上,作者笔调平和,绝无在对待“宋末三杰”以及宋元鼎革话题时的激越与悲痛(2)参见师存勋:《试论〈热河日记〉对唐宋时期中国岭南的书写》,《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作者认为朴趾源笔下,“对发生在岭南,尤其是广东的宋末历史有着较多叙述,这当中更属对宋末岭南三杰暨宋元鼎革叙述为最,而作者对正统儒家文化中的忠孝节义理念、对华夷之辨执着的认同趋向则显现无遗”。,这与五代相距《热河日记》成书的乾隆年间为时较久不无关系,也与唐帝国解体之后中原的五代局面并未显现出持久明显的“夷狄”特征有关。及至朴趾源《热河日记》成书的18世纪晚期,越南与中国之间自宋以来所确立的朝贡关系已经高度成熟,而《热河日记》中提及成书于康熙时代的《海外纪事》一书,其背后则是某种程度上对相关越南与中国之间朝贡关系的关注及对越南“别是一国”的认同。“综合来看,《热河日记》中的安南历史记述,线条尽管呈现断续状态,但大概脉络与重点仍能够把握”(3)师存勋:《试论〈热河日记〉对唐宋时期中国岭南的书写》,《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故本文就此作进一步研究,当不无裨益于对中国岭南历史之认识。
中国岭南在历史的很长时期内,都被视为烟瘴蛮荒之地,故在包括唐代在内的较多历史时期,成为统治阶级流贬文人、官吏之首选。苏轼《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对荔枝佳果加以赞美之同时,实际也对唐、宋文人贬谪岭南之不幸作了婉转表达,并在宋朝之后的岭南言说中成为经典,即便到了18世纪,在多数清人乃至汉文化圈国家人士的岭南印象中,“荔枝”“谪居地”依旧是言说岭南最为经典的话语,朴趾源《热河日记》亦然。其中记述了与清朝官员奇丰额围绕“荔枝”“谪居地”话题而有过的交流,试看如下:“(奇丰额)因出一盏,和烧酒五六盏以劝余,余饮一盏,清香满口,甘冽无比。余回劝丽川(奇丰额之字)饮,丽川掉头固辞。余怪而问之,对曰:‘弟已从佛,戒断饮久矣。日食荔枝三百颗,不妨常做岭南人。这是东坡诗也。’又曰:‘弟今居臬司,常常吃此。’又曰:‘岭南,古谪戍地。’”(4)朴趾源:《热河日记》卷十五,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四,首尔:东国大学校出版部,2001年,第546-547页。作为18世纪乾隆时期清朝的重臣,奇丰额尚有“岭南,古谪戍地”这一看法,早在千年之遥的唐朝对开发水平远低于清代的岭南之认识就更是“谪戍地”,而这一认识所导致的关于岭南定位之失与认识不足,实际上正是造成岭南版图发生变化暨越南脱离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岭南“谪戍地”这种认识,著名学者徐松石先生在讲到唐代岭南行政建制时说:“文人学士被谪南方的,项背相望。例如韩昌黎被谪于潮州,柳宗元被谪于柳州,对于岭南文化,发生影响不少。”(5)徐松石著,余漾冬、王旭点校:《粤江流域人民史》,王柏中主编:《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初编·西南边疆卷(六)》,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52页。的确,唐代的岭南谪臣客观上对当地文化的发展贡献颇多,故今之广东有韩江、韩山,广西有柳州,皆因分别纪念韩愈、柳宗元之故。《热河日记》则以景仰笔调言及刘禹锡、柳宗元与韩愈。朴趾源就“刘柳”这一为后代知识分子所津津乐道的文人事典曰:“刘禹锡临湘水别柳宗元(6)“柳宗元”在《热河日记》原文中误作“柳宗原”,应为作者笔误,今改之。下文中的“韩昌黎”,原文中多处误写为“韩昌藜”,亦予改之。后文所提及《海外纪事》一书中之“纪”,朴趾源原作“记”而为《海外记事》,亦改之。由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朝鲜“燕行录”文献中,类似错讹如“洪秀天(全)”“泗(四)川”等也多有出现,研究当中应多留意。。后五年,禹锡从古道出桂岭,复至前别处,而为诗吊柳曰:‘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千古迁客何恨?而此最为苦者,临水为情故耳。”(7)朴趾源:《热河日记》卷五,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四,第120页。朴趾源所引诗句“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出自《重至衡阳伤柳仪曹》,作者刘禹锡在诗引中就该诗之创作原委作了交代:“元和乙未岁,与故人柳子厚临湘水为别。柳浮舟适柳州。余登陆赴连州。后五年,余从故道出桂岭,至前别处,而君没于南中。因赋诗以投吊。”(8)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984页。
朴趾源敬慕韩愈,故《热河日记》关于韩愈的书写较多,其云:“昌黎县有韩文公庙,又有韩湘庙。《唐书》本传:‘公为邓州南阳人。’《广舆记》以为昌黎人。宋元丰间封公为昌黎伯,及元至元时,始立庙于此,有文公塑像云。吾平生梦想文公,遂遍约诸生为伴游。”(9)朴趾源:《热河日记》卷四,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三,第21页。唐宪宗时期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谪至岭南一事,成为其品德、学识、遭际等的集中体现,也为唐宋之后整体汉文化圈国家的文人与官吏所唏嘘不已。清康熙十九年(1680)朝鲜燕行使申晸即有《望昌黎山》一诗,就韩愈被贬潮州而鸣不平:“云树苍苍拥碧峦,个中丘壑足盘桓。三书光范知何意,毕竟潮州困一官。”(10)申晸:《燕行录》,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二二,第461页。慨叹“吾平生梦想文公”的朴趾源于《热河日记》中亦言道:“韩昌黎依俙见孟子,距杨、墨,乃以辟老、佛为家计。孟子本领,非直距杨、墨,为亚圣。乃韩昌黎直欲火其书,以继邹圣,未知果有火其书本领否也?”(11)朴趾源:《热河日记》卷七,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四,第266页。在与奇丰额的笔谈中,二人谈及韩愈谏迎佛骨之事,朴趾源记述道:“(奇丰额)又曰:‘韩昌黎暮境竟悦禅旨。’余曰:‘阳明学问虽偏,固不似昌黎依俙。’丽川曰:‘新建伯明理颇胜。其斥佛深,次肌骨,然其快人心目,竟未似昌黎壮猛。’”(12)朴趾源:《热河日记》卷十五,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四,第550页。在论及韩愈谏迎佛骨之事时,朴趾源提及明代心学名家新建伯王守仁,并和奇丰额就韩愈、王守仁的斥佛与学问加以比较,从中也能见出作者对韩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至岭南等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无论是刘禹锡、柳宗元抑或是韩愈,其被贬谪至岭南之“不幸”,实际至少可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在中唐封建政权之腐朽统治下,朝纲不振,黑白颠倒,这是导致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文人被贬至岭南的根本原因。其次,唐朝政权视边远的岭南为谪人之首选流放地,这实际是在岭南之战略前瞻方面所作的错误研判,故亦不能对岭南予以正确定位,在这样一种情势下,“刘禹锡贬朗州,又移连州,迁夔州,柳宗元贬永州,又贬柳州。唐时属于湖南、岭南,北人视为恶地,朝臣目之畏途。贬谪之臣大多放逐于此。这里地处蛮荒,条件恶劣,文化落后,习俗愚昧”(13)胡可先:《唐代重大历史事件与文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36页。,也就难怪韩愈会在诗文中表达出较多的伤感之情,如《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其二曰:“舟行忘故道,屈曲高林闲。林闲无所有,奔流但潺潺。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14)方世举著,郝润华、丁俊丽整理:《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588-589页。“刘柳”、韩愈的岭南之贬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唐朝政权在整体国家管理层面,尤其是对作为边疆的岭南认识层面存在缺漏,这就为未来唐朝的动乱埋下隐患,而唐朝末期岭南政治版图中的越南独立倾向、五代而后岭南地域版图之缩小,不能不说是唐廷轻视岭南的结果。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直至五代的千年左右时间内,越南中北部地区处于中国管辖之下,此亦为熟悉中国历史的朝鲜半岛知识分子所共知,故朝鲜文人笔下,言及越南,则一方面秦朝的象郡、汉朝的交趾郡和唐朝的安南都护府等时常出现,另一方面则涉及越南与岭南之政治联系以及异于中国的风俗与文化。如道光时期朝鲜王朝燕行使朴思浩即曰:“安南,古南交之地,秦置象郡,汉置交趾,距燕京一万一千一百余里,历代篡夺相继。”(15)朴思浩:《燕蓟纪程》,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八五,第551页。另一方面,“交阯之地虽然在长达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但已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封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体系,出现了一些代表当地利益的新兴地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人物,建立独立国家的民族意识日益强烈”(16)王继东:《北宋对越南从“郡县其地”到宗藩关系确立的转变——从与丁、黎、李朝的关系看宋朝对越南政策》,《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五代十国时期越南走向独立的步伐明显加快,宋朝初期越南则脱离中国,岭南政治版图为之一变,越南和中国遂形成藩属国与宗主国的关系模式,并以此为双边关系基础而维持往来又达千年左右。李唐而后,吴权、吴昌文父子称王,乃越南独立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宣告了长达千年的北属中国时期之结束。而《热河日记》以间接形式就越南的北属中国事实加以提及:
尽管朴趾源所谈论内容明显系学术问题,而在审音过程中,作者间接论及汉代的交阯太守赖先,而关于交阯太守赖先,最早文献记载则来自南宋《通志》中“汉有交趾太守赖先”(18)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氏族略第二,以国为氏,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6页。。朴趾源转述这一文献记载之事实,揭示出清代时期朝鲜半岛文人的越南历史观点:汉代时期的越南隶属于中国,或者说汉代时期的越南系中国岭南重要的组成部分。
前文已述,中唐岭南谪臣折射出唐廷朝政之失暨对岭南定位之不够全面,这是越南独立隐患产生的重要诱因,当它与越南土著文化觉醒这一必要条件相互作用之时,便会对唐朝在安南的统治产生解构。因此,晚唐皇权旁落、国势衰微,越南开始出现脱离苗头,其后在“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之际,岭南政治与地理格局遂产生重大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即越南一步步地走向独立并最终脱离中国。于是晚唐五代之后,“交趾在宋朝时由郡县时代进入了作为中国的‘藩属’时期,其政治发展图式是中国政令未达,当地统一未成,短暂零散的纷争局面,时间约为公元968年—1802年”(19)黄世杰、杨桾:《交趾政治图式变迁轨迹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而自宋以后,“岭南”概念便不再包含今日越南北部区域,其地理所指明显缩小。由于在脱离中国而向独立迈进过程中,越南地方豪强吴权、吴昌文父子的作用明显,因此便被后继历代越南政权所极力称颂,依朴趾源之博学,加之朝鲜燕行使与越南燕行使在北京的笔谈传统,《热河日记》中的越南关注乃情理中事。《热河日记》在言及相关汉文化圈之学术,尤其是“安南之学”时,就吴昌文特意提及曰:
《原始秘书》言:高丽之学始于箕子,日本之学始于徐福,安南之学始于汉立郡县而置刺史,被之以中国之文学。后至五代末节度使吴昌文方盛。自中国流行外夷数十年间,其文皆不免于夷狄之风,窘竭鄙陋不足以续圣教者,盖其声音不同,其奇妙幽玄之理,非笔舌之可传,故不相和。此可谓切论。吾东不知叶音之妙,故柳眉菴号能知音,而其谚解《毛诗》不从叶音,诗多绝韵,如“王姬之车”,不从麻韵,而从鱼韵之类是也。(20)朴趾源:《热河日记》卷二十三,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五,第203-204页。
这段论述尽管聚焦于越南为主的汉文化圈诸国语音学术话题,但朴趾源则于有意无意间也涉及越南历史发展中,从北属中国直至脱离中国而获得独立这一漫长又重要的转变,作为推动越南独立的重要人物,吴昌文被刻意提及。而朴趾源所言越南“其声音不同”这一相较于“中国”而言的事实,表明越南文化有别于中国文化,且这种不同也当为唐代时期中国人所认知,如唐人陆贽即有《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一文,更是进一步将岭南、安南相提并论:“黩污清时,亏损圣化,法宜当责,事固难依。且岭南、安南,莫非王土;中使、外使,悉是王臣。若缘军国所须,皆有令式恒制,人思奉职,孰敢阙供!岂必信岭南而绝安南,重中使以轻外使!”(21)陆贽著,王素点校:《陆贽集》卷十八,《论岭南请于安南置市舶中使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75页。陆贽将岭南与安南相提并论,其中不无视安南为有别于岭南之另一文化单元的考虑,而越南这种有别于岭南之文化差别在合适的外部条件诱导下,必定会导致交趾脱离中国,晚唐时期政治上的腐败和接踵而来五代十国之混乱状态则为越南提供了独立于中国之外而自我发展的机会。晚唐时期皇权衰落,宦官为害于朝政,故甘露之变、唐末农民起义等重大政治事件相继出现,《热河日记》谈到仇士良这一晚唐粤籍权臣,他无疑为唐朝走向灭亡的间接、重要的风向标。朴趾源曰:“仇士良致仕,诫其徒勿令大家读书。”(22)朴趾源:《热河日记》卷二十二,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五,第133页。仇士良专营权术而轻读书的风气严重影响到唐朝的政治清明,并导致朝廷暗斗频仍,从而日渐走向灭亡,其后所形成的五代十国纷乱局面中,岭南形成各路豪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相互争斗局面。而自唐末始,封建皇权对越南的控制力日益削弱,于是曲承美、杨廷艺、矫公羡、吴权等地方豪强势力先后兴起,吴权于938年成功阻止了南汉的武力南进后称王,吴权之子吴昌文则继承其父草创的独立事业,并如《热河日记》所述,使“被之以中国之文学”的“安南之学”进一步发展,这就为吴昌文之后宋初丁部领所掌控越南而最终脱离中国作了关键的先期铺垫,关于脱宋之安南,相关文献评价曰:“国初,其部内乱,有丁都领(按:《宋史》作部领)者,与其子琏率众讨平之,众立为元帅,而私命琏为节度使,开宝六年琏遣使贡方物,制以琏特进检校太师,充静海军节度、观察、处置等使,安南都护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济阴郡开国公,仍赐推诚顺化功臣。八年,又封交阯郡王。”(23)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北京:中国书店,2018年,第53页。
由上述内容可知,《热河日记》关于越南的历史,尽管表述内容不算详细,但大致线索与主要事件的把握不失清晰。若以中国岭南以及越南历史中吴权、吴昌文父子的相继称王这一重要政治事件为轴心,那么,之前千余年为越南隶属中国版图时期,此后自宋始直到清光绪时期的近千年,越南以藩属国身份确立和中国的关系。及至《热河日记》形成的18世纪晚期,越南脱离中国而独立发展则已逾八个世纪,并从北宋之后所确立与中国之间的宗藩关系亦为历代中国政权所极力维护,清朝对其也加以认真经营。清初朝廷对大汕和尚出国招徕“大越国”请封事件的处置,可以见出清廷极力维护宗藩体系。朴趾源《热河日记》则对大汕,尤其对大汕所著《海外纪事》加以刻意记述。
康熙三十四年(1695),粤僧大汕弘扬佛法于越南南方,翌年回国,撰《海外纪事》一书。大汕意图将越南后黎朝南方实权派阮氏势力(即所谓“大越国”)招徕至清以入贡请封(24)彼时越南正处后黎朝时期,尽管国王黎氏表面看来受清朝册封,而实际则是北方、南方分别处于郑氏、阮氏实际控制之下,双方冲突不断,史称“郑阮纷争”。而南方阮氏意图通过大汕实现向清进贡,明显有着在政治上压倒北方郑氏之目的,也对郑、阮名义上的共主黎氏构成挑战。。由于黎氏是清朝已封的正式政权,故“康熙四十一年(1702)阮氏请贡,虽是试探,却对现有的朝贡体系以及清黎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阮氏请封的始作俑者正是大汕。清廷查询阮氏来贡原因,定当阅览《海外纪事》,此书以‘大越国’别是一国的记述,与清黎关系和安南政策有巨大的矛盾”(25)叶少飞:《大汕〈海外纪事〉与“大越国”请封》,《海交史研究》,2018年第1期。。而朴趾源则于《热河日记》中概述“《海外纪事》一卷:岭表头陀汕庵康熙甲戌(1694)往大越国所录诸事”曰:
大越国在琼州南海道万余里,每朝日有箭鸟从洋中起,绕船一匝,向前飞去,舟人曰:“此神鸟也。”洋中见诸怪异浪,上竖小旂,或红或黑,乍沉乍浮,一枝才过,一枝复来。续有十数枝。船人曰:“此名鬼船,见则不利。”风涛奋发,云霾滚滚,有乌龙蜿蜒出船左,舟中人急烧硫黄、鸡毳,杂以秽物挥洒,不得近。一夕阴云晦暝,星月无光,忽有火山从后起,光烛帆上,如野烧返照,渐与船近。舟中人以木扣舷不绝响。约两更时候,审知舵挂其体,船稍横开,始隐不见。盖海鳅目电云即至。其国皆裸体,被发,以布绦缠蔽其前。推髻漆齿,水面莲花浮动,翠叶便翩而无根无藕。其国战阵,皆以象。国王出场演武,每以十象为偶,背载丹漆木鞍,三人共一象,皆金盔,绿襖,执金枪,而立其背,缚蒭为人,列树台上如军阵状,连响铜鼓,齐发火器,诸军直前,触象群,象亦腾踏奋前,则诸军退避,象各以鼻卷取蒭人而还。国有死罪,则纵象抛起数丈,仰齿贯之,洞脑穿腹,须臾糜烂。汕厂劝除其刑。国王具言本国山中,犀象成群,要拘生象,用两驯牝诱夹之,以大缆绊其足于树间,使不得动。饥渴之数日,使象奴渐迫近而饮食之,少习,两牝挟而归。时方早春,平畴绿苗,已含穗,不冀而一岁三获云。风土气候,常暖阴以长,养阳以消铄,故万物发生于秋冬,其作事用夜,女慧于男,树多波罗密(蜜)、椰子、槟榔、山石榴、丁香、木兰、蕃茉莉,其乡邑聚落,皆茆屋竹篱。(26)朴趾源:《热河日记》卷二十三,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五,第254-256页。
以朝贡体系为规范而重新确立的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关系业已高度成熟,于是乎在朴趾源笔下,字里行间以别是一国的自然表述来描写越南相关的人情风物。
《热河日记》中提及作者和清朝浙江籍文人陆飞(字起潜)围绕越南肉桂有过交流,其曰:“起潜言:肉桂交趾产,近世亦难得,肉桂性引火归源,桂皮性发起伏火,用法大相不同云。吾东之妄以桂皮之稍厚者代用,危哉危哉!余曾以此语遍告医人及药局,偶于通州药肆觅肉桂,则出示,拳大者价银五十两。有范生随余,潜嘱此非真,中国绝真亦已廿余年云。”(30)朴趾源:《热河日记》卷二十三,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五,第252页。肉桂原产于我国,在热带、亚热带有着广泛的分布,在越南生长亦多,故并非陆起潜所说“肉桂交趾产,近世亦难得”,而范生所谓“中国绝真亦已廿余年”乃不明就里、不符合事实之讹误,而平素于肉桂不甚了解的作者也便获得了不实信息,但朴趾源求知、探索的精神却颇值得称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如《热河日记》中“交趾”“中国”这一对照性叙述方式,所折射的是朴趾源对越南乃为平等于中国的政治实体的认同。
《热河日记》对越南这一曾经的中国岭南组成部分、乾隆时期则已是与中国岭南毗连的“别是一国”政治实体之关注,信息途径则为相关书籍、越南赴清使者或清朝学者,于是《热河日记》中之越南,呈现的是一种虚虚实实、亦真亦幻的状态,这实际代表的也是朴趾源所属整体朝鲜文人阶层对中国岭南及对越南认识方面的模糊特征。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总结出18世纪独立发展为时已久的越南,在朴趾源、甚或在整体朝鲜文人头脑中所形成的独特印象。而正是基于民族自身文化的独特性,越南于五代以后通过朝贡体系重新确立了与中国的关系。
学者就《热河日记》如此评价曰:“该作品中详细记载了18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尤其是对文学的记载和评价。通过《热河日记》,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18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动态,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知识文人的内心世界。”(31)陈冰冰:《朴趾源文学与中国文学之关联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27页。通过《热河日记》,我们的确可以看出作为文人的朴趾源与同为文人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友好交往,我们也能够看出作者对中国文化暨对中国岭南之热爱与向往。朴趾源在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间,就中国岭南之地域疆界与政治版图之变化作了概括式再现。安史之乱导致的唐廷式微暨政治的日益腐败,连锁性地导致了中唐时期韩愈、“刘柳”等岭南谪臣的出现,也反映出唐廷对岭南的认识与定位存在不足,故五代十国时期越南自身之民族特性得以进一步彰显。这使得隶属中国千余年的越南,以五代时期天下大乱为契机而走向独立,并在与中国关系方面,开启了另一近千年的藩属国模式。及至清代中叶,在宗藩体系下保有国家独立的越南遂被同为儒家文化圈的朝鲜王朝人士视为别是一国,因此不独《热河日记》,朝鲜文人普遍持有越南系独立于中国之外、别是一国之观念,如燕行使徐浩修《燕行记》中记载作者在北京时和越南燕行使潘辉益之间的笔谈:“余曰:‘贵国疆域东距海,西接老挝,南通占城,北连广西、云南。国内省府为几许?’潘(辉益)曰:‘东西一千七百余里,南北二千八百余里,今分为十六道。’……余曰:‘贵国天顶近赤道,气候恒热,谷岁二稔云,然否?’潘(辉益)曰:‘然!’”(32)徐浩修:《燕行记》卷一,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五一,第25-26页。在此段笔谈中,徐浩修以“贵国”称呼潘辉益所自之越南,表述自然。这说明在徐浩修心目中,尽管越南有着同于朝鲜的中国藩属国这一身份,但它亦乃一“国”。他如嘉庆八年(1803)朝鲜王朝李晚秀的燕行作品《輶车集》,中有《观越南纪》一诗:“汉世交趾九真南,伏波铜柱战功勘。昉自唐李比外藩,厥篚珠贝暨香楠。陈黎兴旺等凡楚,阮氏二世安足谈。越南易号凭邸报,闻道蛮酋农耐男。尧封禹服嗟已邈,海外奇闻佐诗函。”(33)李晚秀:《车酋车集》,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六十,第461页。该诗可谓越南之“简史”,是对汉唐之际越南北属中国的总结。“昉自唐李比外藩”一句,则道出了越南自晚唐五代以后走向独立的事实,而“越南易号”涉及嘉庆七年(1802)“越南”这一由清朝嘉庆皇帝御赐国家名号之正式确立,“交趾”“交阯”“安南”成为废弃过往之事实。“尧封禹服嗟已邈,海外奇闻佐诗函”,说明作者也意识到越南北属中国的汉唐时代已经为时久远,关于越南的信息已经无关轻重,成为诗料、谈资的海外奇闻而已。
综合而言,“刘柳”、韩愈之贬谪岭南和越南脱离中国并以藩属国身份确立与中国的关系之间,是有着间接的联系。刘禹锡、柳宗元与韩愈的岭南之贬有着来自朝廷的腐败因素,这种腐败以及相应的朝纲不振、皇权旁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唐朝对越南的控制力,导致越南自身民族意识的觉醒乃至最终脱宋而独立。“处在浑沌状态的系统,运动轨道将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从两个极其邻近的初值出发的两条轨道,在短时期内似乎差距不大。……从长期行为看,初值的小改变在运动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导致轨道发生巨大偏差,以至在相邻空间中的距离可能要多远就有多远。”(34)苗东升:《浑沌学纵横论》,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年,第61页。应该说独立倾向和统一倾向是唐朝末期越南面临的两个极其邻近的轨道,二者初值接近,都有平等的获胜之机,当独立倾向之初值刚刚发生并有被放大可能之际,统一倾向这一初值则于唐朝中央层面出现皇权旁落、朝政腐败、在边疆管控上力不从心,遂导致越南的民族自觉意识得以膨胀,并随着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而愈演愈烈,终致其于宋初独立于中国之外。而“刘柳”、韩愈之贬谪岭南则是唐朝封建王朝政治腐败、未能正确定位岭南的表面反映,更是岭南疆域与政治版图发生变化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