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仲秋,司富国,杨矗立,高攀
(河南省新郑天佑中医院,河南 新郑 451150)
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以胸口疼痛、呼吸困难、胸闷、呕吐为主要临床症状[1],若不积极治疗,可引发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风险[2],临床上主要采取溶栓药物治疗,但易造成再灌注损伤。根据中医观点,急性心肌梗死可归于“心痛”“胸痹”范畴,病位在心,牵连肝、脾、肾等诸多脏器,病机见于气虚血瘀,宜采用养气除痹、活血化瘀之法。自拟养心通痹汤源于明朝魏直《博爱心鉴》中的保元汤和清朝王清任《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瘀汤等方剂裁化加减而来,辅治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效果[3]。本研究主要探讨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疗效,现报道如下。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8 年7 月—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12 例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自愿参与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5];②对研究药物耐受;排除标准:①存在溶栓治疗禁忌证;②近期进行过静脉溶栓;③近1 个月存在活动性内脏出血;④伴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6 例。对照组男31 例,女25例;年龄34~69 岁,平均年龄(48.36±3.14)岁;梗死部位:前壁12 例、前间壁15 例、下壁6 例、正后壁9 例、下壁14 例。研究组男28 例,女28例;年龄32~68 岁,平均年龄(46.32±3.01)岁;梗死部位:前壁15 例、前间壁13 例、下壁10 例、正后壁13 例、下壁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溶栓药物治疗:溶栓前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3020131,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四厂有限公司)口服,300 mg/次,1 次/d,连续服药3 d 后改为100 mg/次,1 次/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203269,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口服,首次服用300 mg,后改为75 mg/次,1 次/d;150 万~200 万IU 尿激酶(国药准字H20184168,青岛冠龙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混合100 m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方药组成:人参10 g、黄芪30 g、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5 g、赤芍15 g、当归15 g、丹参30 g、柴胡12 g、炒枳壳12 g、三七粉6 g(冲服),桂枝12 g、延胡索10 g、甘草6 g,水煎至300 ml,1 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
两组均进行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抗凝、降压、降脂、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并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治疗时间持续2 个月。
①临床疗效:显效为治疗2 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降低>80%;缓解为治疗2 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在30%~80%;无效为治疗2 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总有效率=(显效+缓解)/总例数×100%。②中医证候积分:包含胸闷心悸、舌质暗紫症状,每个症状分值0~5 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③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监测治疗前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变化。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治疗后,两组胸闷心悸、舌质暗紫积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胸闷心悸 舌质暗紫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6 4.56±0.48 2.26±0.21a 3.78±0.42 0.86±0.13a对照组 56 4.61±0.52 3.14±0.33a 3.82±0.45 2.17±0.28a t 0.529 16.836 0.486 31.756 P 0.598 0.000 0.628 0.000
治疗后,两组CK、CK-MB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比较[(±s),U/L]
表3 两组心肌损伤标记物水平比较[(±s),U/L]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CK CK-MB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56 24.01±2.56 18.13±1.82a 84.67±8.53 18.74±1.93a对照组 56 23.96±2.51 21.94±2.11a 84.71±8.57 26.05±2.62a t 0.104 10.232 0.029 16.810 P 0.917 0.000 0.980 0.000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43%,高于对照组的73.21%(P<0.05),表明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确切,分析原因可能是溶栓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通过环氧合酶合成抑制可降低血小板血栓素A2 的生成发挥抗血小板集聚作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则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 介导的糖蛋白GP Ⅱb/Ⅲa 复合物的活化起到血小板集聚抑制效果,鉴于上述作用均为不可逆,一定程度影响机体血小板生命周期[6]。而于溶栓中使用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进而降解机体纤维蛋白凝块、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发挥溶栓作用,此外还具有抑制ADP 诱导的血小板集聚作用。另辅以自拟养心通痹汤,其具有补气活血效用,可促进心力恢复,增强心脏功能,且化瘀除痹可增强血小板免疫功能,可与溶栓治疗发挥协同作用,进而提升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胸闷心悸、舌质暗紫积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自拟养心通痹汤有助于证候缓解,分析原因可能为汤剂中含人参、黄芪、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丹参、柴胡、炒枳壳、三七、桂枝、延胡索、甘草等12 味中药,其中人参、黄芪性温味甘,归脾、肺经,可补血养气;桃仁性平味甘苦,归心、肝经,可祛瘀活血;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可补血解瘀;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心包经,可活血行气;赤芍性微寒味苦,归肝经,可凉血散瘀;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可活血益气;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可化瘀止痛、活血通经;柴胡性微寒味辛,归肝、胆、肺经,可升阳解郁;炒枳壳性微寒味甘,归脾、胃经,可理气宽中;三七性温,味甘,归肝、胃经,可散瘀止血;桂枝性温味甘,归心、肺、膀胱经,可理气固阳;延胡索性温味辛,归肝、脾经,可活血行气;甘草性温,味甘,归心、肺、胃、脾经,可益气补脾;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益气生津、通痹止痛之功效[7],有效缓解胸闷心悸、舌质暗紫等证候。
治疗后,两组CK、CK-MB 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自拟养心通痹汤还可减轻心肌损伤,原因可由自拟养心通痹汤中相关方药现代药理加以解释,①丹参中丹参素、川芎中川芎嗪可清除氧自由基,增加缺血区血液灌注,并降低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且可提高心肌细胞耐缺氧能力[8];②三七总皂苷可通过调控miRNA-466b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9];③甘草中异甘草素可通过抑制SETD7 表达起到细胞凋亡抵抗及抗氧化能力增强作用,进而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加以保护[10]。因自拟养心通痹汤方药种类较多,具体现代药理作用未全部阐明,但从以上研究中可明确自拟养心通痹汤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心肌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自拟养心通痹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可获确切疗效,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