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哈尔滨市道里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脑卒中会引起局部脑神经功能障碍,若治疗不及时,会遗留多种遗症,如一侧肢体瘫痪、感知觉障碍等,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临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尽早开展治疗,以减轻脑神经功能障碍,但部分患者治疗后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平衡、步态障碍,故还需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核心稳定性训练是针对患者身体核心肌群力量及控制力开展的训练,现已在康复、运动医学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够根据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不同时期及体征,针对性选择治疗参数,以增强肌力,预防肌肉萎缩[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18 年5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 例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其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86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象。纳入标准:脑卒中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的相关标准;首次发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标准:存在精神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交流;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偏瘫;合并严重骨折。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男23 例,女20 例;年龄52~73岁,平均年龄(62.51±4.39)岁;偏瘫侧别:26 例左侧,17 例右侧。观察组男25 例,女18 例;年龄52~73 岁,平均年龄(62.59±4.42)岁;偏瘫侧别:24 例左侧,19 例右侧。比较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1)提高腰腹部肌力。嘱患者侧坐于床,健肢置于床上,直立身体,将重心向患侧倾斜,维持患侧坐骨结节。治疗师手扶患者患侧上肢,引导其后仰与床面呈45°,若患者核心稳定性相对较弱,需先进行主动式后仰平移训练,待腰部肌力增强后进行主动式后仰旋转训练。10 min/次,2 次/d。(2)改善核心肌群运动控制力。将Bobath 球置于床上,治疗师坐在球上,患者则仰卧在床上,使双下肢屈髋、屈膝各90°,并分别置于治疗师双侧大腿上。治疗师双手分别握住患者双手,进行躯干主动前屈训练,屈曲过程中控制双侧腹肌向心收缩时,尽可能利用双侧腹肌发力,伸展过程中,侧重感受腹肌的伸展。5 min/次,2 次/d。(3)激活核心肌群与各肌群的练习。引导患者取站立位,升高治疗床,确保其与患者髂前上棘平行,在床上放一软枕,嘱患者弯腰趴于软枕上。治疗师站于患者后面,右手置于其腹部用力挤压,促进腹部收缩,左手置于患者患侧坐骨结节处,叮嘱患者收缩腹部同时踮脚,使运动方向与地面垂直。15 min/次,2 次/d。持续训练3 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欧技技研公司,GD-752 型,国食药监械(进)字2005 第2211957],根据患者偏瘫部位,针对性刺激患侧肢体,共计分为4 路通道,上下肢均分为两组,在瘫痪肌两端肌腱、拮抗肌两端肌腹处放置电极,刺激强度以患者肌肉出现明显收缩为宜,脉冲宽度设置100~500 μs,频率20~50 Hz,20 min/次,1 次/d。持续干预3 个月。
(1)平衡、步行能力:干预前后,分别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①BBS:共计14 个项目,各项目评分均为0~4 分,总评分56 分,评分越高,则平衡能力越好[4]。②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量表:分为0~5 级,0 级为步行期间2 人以上搀扶,步伐不稳定,5 级为可在任何区域行走,评级越高,则步行能力越好[5]。(2)运动功能:干预前后,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上肢功能(33 个项目)、下肢功能(17 个项目)两个部分,评分分别为0~66分、0~34 分,评分越高,则运动功能越好[6]。(3)生活能力:干预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评定量表(BI)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10 个项目,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则生活能力越好[7]。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如性别、偏瘫侧别等用[n(%)]表示,计量资料如平衡能力、步行能力、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等以()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的BBS 评分、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的BBS 评分、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平衡、步行能力比较()
表1 两组平衡、步行能力比较()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干预前,两组的上、下肢FMA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的上、下肢FMA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FMA 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FMA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干预前,两组的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的BI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BI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BI 评分比较[(),分]
脑卒中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病死率。偏瘫作为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人体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肢体在一定范围并维持稳定主要依靠平衡能力,而脑卒中患者常因高位中枢发生病变,无法控制低位中枢,导致站、立位躯干重心偏移向健侧,引发平衡、运动功能障碍,对生活能力、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8]。
康复运动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常用方法,而核心力量是腰部、骨盆、髋关节集合体,通过活动躯干、激活周围肌群等训练,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核心稳定性,有利于平衡功能的恢复。同时,持续的运动训练可激活桥网脊髓路,使患者步行中枢模式发生器节奏性活性被激活,进而改善其步行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分三阶段实施,利用不稳定支撑环境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刺激,利于提高募集肌纤维参与收缩的能力,增强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肌力,达到改善平衡、步行能力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BBS 评分、Holden 功能步行分级均高于对照组,FMA 中上肢、下肢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BI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提高平衡、步行能力,利于改善运动功能。分析原因为,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定点放置电极,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刺激诱导神经肌肉模拟正常自主活动,能够有效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的功能,纠正错误步态,提高平衡能力。同时,适宜的电流刺激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利于预防肌肉萎缩,维持关节活动度,对提高步行能力、加快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核心稳定性训练与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具有协同作用,能够进一步减轻脑卒中偏瘫症状,改善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不断提高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步行、平衡能力恢复,改善运动功能,进而提高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