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共生:区域乡村产业人才耦合式培养的探索

2022-08-11 06:03杨俊胡小波徐井万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家 2022年28期
关键词:眉山农业产业耦合

杨俊 胡小波 徐井万 |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眉山职院”)长期深耕农业职业教育,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对接乡村振兴主导产业,把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作为主攻方向,重点打造,培育优势,培养培训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振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推介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校长期扎根区域“产业沃土”,始终践行“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的历史使命,探索出了一条区域乡村产业人才耦合式培养的新路径。

适应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对接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实施人才供给侧改革。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12年,眉山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市,并做出打造“东坡味道”千亿产业的重大决策。2014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践行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宗旨,市教育局要求发挥由眉山职院牵头组建的农业职业教育联盟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由联盟组建政行校企成员代表参加的课题组,展开全市“东坡味道”千亿产业人才需求调研。眉山职院根据调研和研讨,提出适应区域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需求,从产业需求端和人才供给端入手,教育链衔接产业链,调整办学策略,振兴涉农专业,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衔接,提高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契合度。

学校接续衔接眉山“583”“2+3+N”农业产业体系结构,驱动专业结构优化,将专业群建在区域农业产业链上,保障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专业瞄准产业链前端,培养农业生产尤其是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技能人才。食品智能加工技术专业侧重产业链中后端,对接农牧产品生产及加工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对应产业链全过程,培养农牧产品生产及加工全过程质量检验检测的技术技能人才。

适应农业产业技术进步与更迭需要,课程体系与岗位集群衔接耦合,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

厚植“三农”情怀育产业人才。

为解决学生不愿学农、不愿从事农业的问题,学校采取“三个一”措施,厚植“三农”情怀。一是建设一批课程,进行认知教育:思政课增设农村发展专题,同时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建设课程思政;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对涉农专业学生进行耕读教育全覆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打造一个耕读教育基地,开展农业生产劳动。三是构建一个文化活动载体,实施以文化人:挖掘地方东坡文化中的耕读元素,通过读、写、诵、演等活动,传承东坡农耕文化,厚植“三农”情怀,引导学生学农、知农、为农。

耦合技术进步建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及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技术结构耦合衔接、联动调整,构建三层架构涉农专业群课程体系——底层“基础平台模块”、中层“专业方向模块”、上层“互选拓展模块”。在探索实践过程中,眉山职院形成了“两平台三方向三拓展”课程体系,致力服务现代种植、生态养殖和农产品智能加工产业振兴。

耦合岗位任务设专业课程。

学校适应眉山种养加农业产业体系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深入头部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剖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接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精准设置承载课程;企业岗位结构与人才素质结构耦合衔接,将新技术、新标准、新理念编入教材内容。校企合作编制课程标准,遴选课程内容,协同组织实施,提高人才培养对农业科技的反应速度,着力构建与岗位对接紧密、体现地方产业特色的动态专业课模块。

适应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要求,突出类型特色,深化产教融合,变革育人方式

拓展空间场所,完善实训条件。

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校区实训条件,新建了农业技术楼,改建扩建8个实训室,并争取政府支持,将滨江公园毗邻校园的约300亩土地用于建设现代种植基地。同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以人才换基地、以技术换基地,先后与岷江现代农业园区、东坡泡菜园区等8个园区、50余个涉农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构建起“三区三间”交互贯通式实践场所体系,涉农专业学生在校区、园区、厂区之间工学交替,在田间种植、企业车间(包括工厂化养猪圈场)加工生产、厨间烹饪。

坚持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学校根据岗位任务确定核心技术技能,编制教学标准,明确操作规范,加大实践性课程比重,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岗课赛证融合实施。全面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构建课程体系,编制课程标准,遴选课程内容,开展实践教学。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企业选派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突出类型特色,变革育人方式。

跨界的教育要有跨界的思维、跨界的举措,学校与涉农主体联姻,跨界合作,协同育人。学校人才培养与乡村产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双向嵌入,耦合共生,合作共赢。耦合职教系统与产业系统,在实践探索基础上构建了涉农专业群“双主体四融三牵引”的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即学校和公司;“四融通”即校企融通、产教融通、师资融通、德技融通;“三牵引”即兴趣牵引、能力牵引和拓展牵引。

适应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要求,耦合共生建平台,构建乡村产业发展共生圈

搭建农业产教联盟平台。

学校建立了由涉农部门、涉农园区、涉农学校、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参加的眉山市农业产教联盟,供需对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助推产业振兴;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基地,助推学校教师操作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实现涉农部门工作有创新、行业有发展、企业效益有增加、学校师生能力有提升。

搭建合作育人平台。

学校成立农业类专业建设委员会,组织开展涉农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对接会、涉农职业学校就业双选会、招生推介会等沟通人才供需信息,实现人才需求与供给无缝对接。同时,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与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5个园区及眉山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等30多家涉农企业结对合作。

搭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

学校依托四川省社科院眉山分院,广聚省内外农业经济高端人才,打造眉山乡村产业振兴研究智库。对接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吉香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泡菜生产企业,创建眉山泡菜产业学院。通过组建泡菜大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室,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联合攻关,挖掘泡菜产业关键技术,推进泡菜标准制定,推动泡菜行业高端化发展,将“东坡泡菜”打造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引领型产业。

搭建乡村振兴科技在线服务平台。

学校承接“四川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科技专项”项目,是眉山市“四川乡村振兴科技在线”平台建设与运行维护的主持单位和实施主体,同时还作为牵头单位,与眉山市东坡区果业协会合作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实时解决用户农业生产技术需求,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咨询指导。

适应产业振兴多样化人才需求,育训并举,拓展路径,实现专业与产业耦合共生

育训并举,为产业振兴提供多样化人才支撑。

实行靶向引育,培养产业领军人才。学校针对性引进高端人才,坚持教产研学一体化发展,强化生产实践锻炼,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产业领军人才。专业教师先后有17人次入选眉山市农业产业专家服务综合指导团队,成为地方特色种植业发展的行业领军人才。

变革育人方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成果实施以来,学校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逐年提高,生源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通过“四接四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依托合作育人平台,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发挥基地功能,培训技术推广人才。学校依托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技能培训,据不完全统计,已累计开展70期5000余人次的培训,为全省特别是眉山市及周边市州的农技推广系统培养了大批技术推广人才。

坚持实用为本,培训乡土实用人才。学校育训并举,注重操作技能,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为特色种植业振兴培养乡土实用人才。依托学校涉农人才培训平台,先后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田园明星264人。落实扩招政策,招收退伍军人、回乡创业青年等113名,涵盖生产一线的种植业技术骨干及营销专门人才。

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技术推广路径,三项任务融通实施。

政府动员组织,业主积极参与,企业提供服务,学校师生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助农增产,实现专业与产业耦合共生,助推农业产业振兴。

承办生产竞赛,服务粮油保障基地建设。学校作为承办单位,联合政府涉农部门、涉农高校等单位连续7年开展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通过搭建1个产业发展平台,瞄定优质、高产、高效3大目标,构建政行校企4方同盟,强化制度、资金、专家3项保障,创新形成了“一优两高”1343产业发展模式,为稳粮保供、助农增收和“中国碗装中国粮”提供了可复制的四川经验。2020年,四川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组办公室高度肯定并通报表扬“一优两高”1343模式,并将之作为“优质稻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

助力养殖企业,服务生猪生产基地建设。学校与四川万家好种猪繁育有限公司共建动物疾病诊断中心,主要进行猪、禽、牛、羊等动物疫病的实验室检测工作,检测范围包括病理学检测、病原学检测、血清学检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等20余个项目。中心自建成以来,辐射眉山、乐山、雅安等区域,服务养殖企业(户)200余个,累计检测样品3万余份,并长期为20余家养殖企业(户)制定疫病防治方案,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出诊及技术培训等服务。

扎根田间地头,助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学校联合川农果蔬研究所,推广晚熟柑橘新品种栽培技术5项,新技术8项,辐射面积30万亩,助力眉山晚熟柑橘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确定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审定柚子新品种1个,推广3个,辐射面积4万亩,助推东坡区盘鳌乡被认定为“中国蜜柚之乡”。引进并推广葡萄新品种3个,葡萄栽培新技术5项,推广到合作的种植户达30余家,辐射面积30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打造“秀芳”葡萄品牌。2021年,学校与四川果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积极探索鲜食葡萄生产信息化发展之路”被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列为16个设施种植机械化典型案例之一,有效探索了市场经济下鲜食葡萄种植的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化、生态化发展之路,带动区域内鲜食葡萄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接下来,眉山职院将顺应新业态发展新趋势,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适应性。同时,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政行企校多元合作,围绕本地农业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精准实施职业教育,确保人才的实用性,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

猜你喜欢
眉山农业产业耦合
高效降解菌耦合颗粒生物活性炭处理印染废水
仓储稻谷热湿耦合传递及黄变的数值模拟
从蜀刻本知见目录看宋代眉山刻书特点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涂白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书写眉山的几种方式(组章选三)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云在青山月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