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肌筋膜炎(LBM)在临床较为常见,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是因劳损、外伤等原因引起的慢性劳损性疾病,腰背肌肉、韧带出现非特异性的无菌性炎性反应,以慢性疼痛、痉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对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影响较大
。临床上西医治疗LBM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加之该病复发率较高,整体治疗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要求
。祖国医学将LBM纳入“筋伤”“痹症”等范畴,病因为外感风寒湿邪,禀赋不足以致邪气侵袭经络,或外伤、劳损致营血滞涩
。临床治疗LBM时,应先通过触诊发现腰部周围经筋粘连、痉挛情况,寻找显性或隐性的结筋病灶点,并用针刺之,可达解结筋、松经筋、通经脉之效
。循经远取动法是结合针刺与运动的疗法,操作较为简单,取穴少,止痛快速,与针刺结筋病灶点联用能否提高疗效尚缺乏相关报道
。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循经远取动法结合针刺结筋病灶点对轻中度LBM的应用效果。现总结如下。
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实验结果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比较采取χ2检验,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某特勤疗养中心骨关节康复科收治的轻中度LBM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50例。观察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39.87±3.58)岁;体质量43~87 kg,平均体质量(72.04±5.61)kg;病程2 周~6 个月,平均病程(2.87±0.76)个月;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中专及高中23例,大专及以上17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39.55±3.37)岁;体质量43~88 kg,平均体质量(71.57±5.96)kg;病程2周~6个月,平均病程(2.76±0.72)个月;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中专及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14例。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181201A)。
马来西亚可持续森林管理和马来西亚木材认证体系的实施,以国际可持续性标准为基准。从这一点来说,马来西亚木材认证体系在整个亚太地区是第一个热带雨林木材的认证体系,并于2009年5月获得森林认证系统PEFC 认可。今天,马来西亚被认证的森林面积在亚太地区名列前茅。350余家木材生产商和出口商在本国认证体系下获得监管链认证。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未合并其他引起腰痛的疾病;患者意识清楚,可配合临床研究;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腰部存在皮肤疾病、软组织损伤、脊柱疾病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伴有恶性病变;存在针灸禁忌证;伴有腰椎肿瘤、腰椎结核等疾病;近期使用止痛类药物。
1.4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具体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治疗者通过拿、摸、按、循等方法沿足太阳经筋进行仔细检查,病灶点选择时可通过静态或动态的方法进行,静态选择法是在肌肉解剖结构上的起点、止点上逐一循按,可通过上下、左右的按压,寻找最佳阳性点;动态选择法是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进行某个动作引起疼痛时,应放大此动作,达到极限体位,以找出病灶点。另外,可通过询问的方法,让患者指出疼痛位置,以缩小检查范围,并对此处进行重点检查,辨别有无条索、硬结、增厚等表现,可根据检查情况灵活调整患者体位,检查过程中告知患者需积极配合医护医院变更体位,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检查结果。触诊结束后,选择结筋病灶点8~12个,对选择的位置使用记号笔进行标记,并用酒精棉球消毒所选择的区域,消毒后选择一次性针灸针,选择针具时需根据患者男女、胖瘦、穴位等合理选择相应规格的毫针。根据患者具体穴位选择进针方向,以无痛为宜,进针后当患者出现胀、酸、痛、麻、灼热感或电击感表明刺入深度合适,上述感觉会向四周放射,产生得气感,留针30 min,1次/d,7次/周。出针后用干棉球对针刺点进行按压,时间以1 min为宜,若存在明显出血点,可将按压时间延长,直至不出血后停止。观察组采用循经远取动法结合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针刺结筋病灶点的治疗步骤与对照组一致。循经远取动法操作方法:告知患者端坐于治疗床,选取攒竹穴,使用一次性针灸针(规格:0.35 mm×40 mm)刺选中的穴位,向下刺入时需将针与额平面呈45°,刺入10~15 mm,在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下进行捻转刺激。得气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背部后仰、前屈、左右转动,持续10 min,留针30 min。1次/d,5次/周,休息2 d后进行下一周的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在医养结合养老设施的建筑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全面认识养老建筑功能、设计与实施管理之间不同步、养老建筑缺少促进康复愈合的特性,所以促使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老年人的真实需求,以科学合理的手段为老年人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47/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5),见表1。
1.5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疼痛程度、功能障碍指数以及安全性。①疗效判定标准: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失,触诊时无条索状或压痛点,维持3个月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改善,基本无痛,但受凉后腰背部出现压痛点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估,将标有0~10刻度的直尺面背对患者,患者可根据自身疼痛程度进行标记,刻度分别表示0~10分,数字越大患者疼痛越明显。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从自理能力、站立、睡眠、疼痛、行走等方面评估功能,总分45分,分值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进行评估,向患者说明量表评估的意义,请患者如实填写量表。③安全性:观察两组治疗期间断针、滞针等发生情况。
1.3 诊断标准 LBM符合《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
诊断标准:伴有腰背部疼痛、痛点固定,可触及条索状物,日常活动受限,疼痛程度于风寒湿天气、身体疲劳后加重;X线检查腰椎未见突出、脱落等异常;有外感风寒湿邪、劳损、外伤史。
例5 (2018年天津中考卷)将直线y=x向上平移2个单位长度,平移后直线的解析式为________.
2.2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 两组治疗前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0.001),见表2。
2.3 安全性 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断针、滞针现象。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LBM发病率逐年增加,其病因较为复杂,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劳损,使得腰背部出现急慢性疼痛,增加患者痛苦,对患者日常工作与活动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临床治疗LBM的方法层出不穷,但效果不尽人意,治疗后易复发,整体预后较差,导致患者生活质量较低。传统医学认为LBM是因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劳损也是常见的诱因,禀赋不足而致邪气侵袭经络,血不荣筋、筋肉挛缩导致发病,且两者间会相互作用,引发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形成缠绵难愈之势
。目前临床治疗LMB方法较多,针刺为常用方法,通过针刺制定穴位,达到通经活络之效,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高效等优势
。
筋是筋肉组织的总称,是由肌腱、筋膜、韧带、关节囊等连续组成,具有形态、功能、感知信息相统一的组织,经过长期、反复的劳损会形成结节、条索与粘连情况,甚至出现钙化的骨性赘生物,此便为结筋病灶点,针对此处施治是改善患者疼痛、缓解功能受限的关键
。以结筋病灶点为选穴依据,解除引起气血痹阻的器质性因素,针至病所为治疗原则
。病灶点是临床针灸的针刺点,加以散、破、决、解之法,使得气血通畅,达到“解结”之效,快速消除患者症状。但仅对病灶点施治存在作用范围局限、效果单一等不足,治疗效果仍有待提高。循经远取动法是近些年临床治疗痛症的常用针刺方法,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念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疼痛程度、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均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断针、滞针现象。表明在LBM患者中采用循经远取动法结合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效果确切,利于减轻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且安全性较高。张淼等
研究显示,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0.0%(27/30)高于对照组的83.3%(25/30)。由此可见,与单纯背部阳经透刺相比,轻中度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加用循经远取动法疗效更显著,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利于促进功能恢复。上述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存在相似之处,进一步佐证循经远取动法治疗LBM的临床效果。其原因为循经远取动法针刺攒竹穴得气后,指导患者进行腰部运动,针刺攒竹具有降逆止痛、疏风清热之效,辅以运动可加速血液循环,松解粘连,促使炎性反应消除,见效较快
。循经远取动法可调畅、振奋太阳经,使其经脉气血畅通,通则止痛,而针刺结筋病灶点可针对病灶点施治,使治疗更具针对性,两种方法联用可起协同作用,快速止痛,提高治疗效果,更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综上所述,与单纯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相比,在LBM患者中加用循经远取动法治疗效果更佳,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更加明显,功能恢复更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1] 李振兴,周宾宾,魏卫兵,等.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6):1062-1066.
[2] 高怀云,李乔,熊晶晶,等.激痛点电针、夹脊穴电针及小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对比研究[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8(4):58-61.
[3] 杨学方.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配合手法、针刺夹脊穴治疗胸腰椎后关节紊乱合并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0):1097-1100.
[4] 朱丹丹,汤样华,李国松,等.腰痹汤口服联合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34 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0,28(11):69-71.
[5] 孙远征,刘彦麟,祝鹏宇,等.循经远取动法联合冲击波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10):947-951.
[6]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8.
[7] 赵景学,唐晨,彭丽岚,等.细银质针治疗部队官兵腰肌筋膜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9,25(4):312-315.
[8] 程连顺,张静.齐刺联合烧针柄法治疗急性发作期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2):317-319.
[9] 冉维佳,于洋.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学报,2019,34(11):2454-2458.
[10] 徐天人,高锋,刘静,等.温经通络汤治疗寒湿型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21,29(7):39-42.
[11] 刘维,李梦,刘雪珂,等.基于红外热成像对刺络放血结合艾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0,29(8):1400-1402.
[12] 孙远征,刘彦麟,祝鹏宇,等.循经远取动法联合冲击波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2019,38(10):947-951.
[13] 张淼,聂文婷,郭颖,等.循经远取动法结合背部阳经透刺治疗轻中度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9,39(8):817-820.
[14] 侯志雷,池红万,张红利.循经远取动法结合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9):1584-1585.
[15] 黄森,周兴茂,吴俊哲,等.棍点理筋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12):1958-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