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德州市陵城区禹兴水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分公司,山东 德州 253500)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不断加大投入建设水利工程,促进各地区水利工程规模逐渐壮大,同时,与之相匹配的基础设施也进一步完善。众所周知,水是万物之源,充足的水资源是保障社会稳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另外,水利工程在国家经济建设方面也发挥关键作用,其功能涵盖养殖、防洪、发电、灌溉等多个方面。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水平,能够保证水资源合理分配、有效利用。
(1)保证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稳定,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养护,能够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因素对工程造成的干扰,有利于保证工程稳定运行,从而满足管辖区域农业生产需求。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普遍采用节水灌溉形式,不仅降低了水资源不必要浪费,还能够提高农业灌溉效率。这无论对缓解地区能源压力还是促进农业健康发展而言都有一定现实意义。
(2)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水是万物之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结合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形式来看,大多采用粗放式灌溉模式,导致水资源严重浪费,并且灌溉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建设水利工程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从而充分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另外,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还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众所周知,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作,虽然前期施工至关重要,但后期维修养护也不能小觑[1]。结合现状来看,实施效果不容乐观,导致很多水利工程无法充分发挥社会价值和生态效益,而加强后期维修养护,能够转变这一现状,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3)强化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提高工程综合效益水平。水利工程是一项长期性工程项目,但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工程建设方面普遍存在重施工,轻管理现象,导致工程投入运行后存在监管不力情况,不仅影响工程性能,还降低其使用寿命。而做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大多由行政单位主导,简单来说,就是行政单位下达维修养护命令,并由工作人员按照命令执行。由于行政管理与市场化管理存在差异,这也导致目前形成的管理机制欠缺竞争能力,使得工作人员在执行工作过程中缺乏养护管理意识。另外,行政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约束性较强,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各项工作都要经过层层传达和回报,这种管理体系看似没有漏洞,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会浪费大量时间,导致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无法及时得到处理,最终影响工程安全运行,甚至会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害[2]。
现阶段,虽然各地区行政管理单位大多设置了监理机构,或者委托监理公司开展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但由于相关工作涉及专业广泛、工程地点分布零散,加上资金投入有限,使得监理人员在工作实施中存在诸多难题和挑战,这也是造成监管不力的主要因素。另外,当前各地区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考核执行,虽然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目标,但工作执行大多采用预算管理模式,监管单位需要根据预算方案定期向养护单位拨款,从而满足资金支付序时进度要求,这也导致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执行效果较差,没有充分发挥考核机制奖惩效果。例如,某地区在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方面虽然制定了相应考核机制,但由于考核标准较低,导致养护单位在考核方面流于形式,考核结果显示该养护单位在工作开展中存在堤破杂草、堤顶不平等问题,虽然给予了该养护单位一定力度的扣分处罚,但仍然通过了考核验收,并且支付了相应额度的资金,使工程维修养护存在的问题一直没有根治。
现阶段,我国各地区水利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促进工程规模逐渐壮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期维修养护工作量。由于各项工作开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撑,所以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3]。然而,由于各地区财政部门给予的资金扶持十分有限,所以很难支持维修养护工作有序进行。甚至部分地区因缺乏管护意识,忽略维修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导致养护管理资金被应用到其他方面,这也是造成水利工程病害和故障无法根除的主要原因。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大多需要由基层管理单位落实。也就是说,基层管理单位工作经验、管理能力、综合素养,能够直接影响维修养护最终效果,以及水利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但结合我国各地区工程维修养护现状来看,由于基层管理工作条件较差、工作强度较大、工作环境复杂,导致管理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使得很多非专业出身人员担任工程监管相关职务,严重削弱了监管力量。尤其新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很多基层管理单位需要管理几十甚至上百水利工程,但由于基层单位管理人员数量有限,导致很多人员一人身兼多职,加上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工作开展应接不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监管水平,无法及时发现水利工程潜在问题和隐患。
新时期,虽然我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逐渐向市场化、社会化趋势改革,有效提高了管理能力和管理成效。但由于工程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加上质量标准逐渐提高,导致维修养护难度随之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地区依然习惯沿用传统维修养护方式方法,无法充分保证管理质量和效率。尤其现阶段,我国信息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将信息技术引入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结合监管现状来看,各地区受资金、技术等方面制约,导致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使得监管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工程检查、绩效考核等方面。并且有工程战线较长、管理人员较少,维修养护难度较大,使得动态监管无法全面覆盖,不利于保证工程稳定运行[4]。
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不断提升,我国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维修养护管理规范和办法,需要相关部门严格遵循,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和机制。另外,上文提到,由于工程监管工作大多由行政单位主导,所以管理工作普遍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对此,需要管理部门制定符合市场化环境的维修养护机制,同时针对管理人员构建相应奖惩措施。与此同时,管理部门还要进一步明确不同时期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内容,并将其进行细化和量化,具体到管理人员个人,确保所有管理人员了解自身责任和义务,保证所有监管工作有专人负责,如此既能够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又能够规避互相推诿问题。图1 为水务局督查检查水利工程运行情况现场。
图1 水务局督查检查水利工程运行情况现场
监管人员是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的执行者,其工作能力、责任意识、专业水平能够直接影响监管效果,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在设置专业监管部门和编制的同时,进一步对管理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具体如下:①相关单位需要拓宽人才招聘途径,明确工程维修养护各岗位标准,优先选拔有责任心、有工作经验、有承担能力的人员充实一线。如此能够有效解决基层单位管理人员数量有限、监管不力等问题[5]。②加大人才培训教育力度。无论针对基层管理单位的新员工还是老员工,都要认识到培训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日常培训和定期培训方式,全面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监管水平。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化工程维修养护知识、技能、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理念。为了保证培训教育内容深入人心,需要创新培训形式,在传统举办座谈会、交流会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平台宣传培训内容。如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发送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内容,使广大监管人员能够利用琐碎时间学习。③实施绩效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通过制定明确考核指标,对监管人员工作成效、工作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与薪资待遇相挂钩,以此来激发监管人员工作积极性,确保维修养护工作执行到位。
上文提到,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正在向市场化、社会化趋势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相关部门也应做出改革创新,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确保相关制度深入渗透到实际工作中。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创新监管方法和维修养护手段,重点对基层管理单位进行全面考核,同时对维修养护招投标、水利工程施工以及合同执行情况等一系列工作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做出反应,通过建立台账,对整改效果跟踪调查。坚决杜绝整改不到位情况,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水平。
当前,我国相关部门针对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各地区也结合相关内容制定了针对性监管方案,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了切实解决以上提到的监管手段过于单一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力度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与此同时,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工程维修养护内容和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对信息化管理系统设置层级权限,这种方式能够确保相关工作信息高效传递、实时共享,为各部门、各岗位制定维修养护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同时,信息化管理还能够将所有资料进行数据化处理,实现电子化储存目标,能够为管理部门日常监管和查询提供便利。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工作并非一个部门或管理人员凭借一己之力能够完成,需要社会群众积极配合。尤其新形势下,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逐渐壮大,并且分布范围十分零散。为了保证工程稳定运行,需要广大群众在使用水利工程时规范自身行为,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面向所有群众灌输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方面提高社会群众的认识、另外,想要切实扭转工程管理资金不足、执行不到位等问题,管理部门可以实施分类监管模式,将社会化监理进入技术要求较高、工程量较大的水利工程项目,全面突出专业技术要求,同时取消对技术要求较低、工程量较小的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通过实施考核或质量监督机制,为工程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在投入运行一段时间后,受人为、环境等因素影响,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对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后期维修养护力度,全面掌握工程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性采取措施解决,有效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但结合我国工程维修养护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