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淄博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山东淄博 255100)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个人意识、情绪、行为等扭曲。目前,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方式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但因精神分裂症病程长,病情易反复,单纯药物治疗的效果欠理想,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1]。常规护理干预在心理干预方面有所欠缺,使患者在面对社会负面言论、偏见时,负面心理得不到及时疏导,导致康复效果不佳,甚至加重病情。集体心理干预通过建立医患、病患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患者病情转归[2]。但关于集体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情况及社会功能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11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集体心理干预对其康复情况及社会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以本院收治的11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相关诊断标准者;能够配合集体心理干预者。排除标准:智力低下者;近期病情不稳定者;依赖药物者;伴有其他重性精神疾病者等。本研究经本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5 例。对照组男33 例,女22 例;年龄18~45 岁,平均(33.65±3.21)岁;病程3~8 个月,平均(5.11±0.94)月;文化程度:小学5 例,初中17 例,高中14,大专8 例,大学11 例。观察组男35 例,女20 例;年龄18~47 岁,平均(33.57±4.30)岁;病程3~9 个月,平均(5.10±0.93)月;文化程度:小学4 例,初中16 例,高中17 例,大专10例,大学8 例。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给予患者奥氮平片(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556,规格:2.5 mg)口服,5 mg/次,1 次/d,后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剂量至10~20 mg/d。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精神分裂症病因、康复知识等;指导、训练患者的生活能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锻炼其基本社会交流能力。持续干预3 个月。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集体心理干预,具体如下:(1)集体建立:护理人员引导医患、病患间相互介绍,收集并确定集体成员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点,确保集体成员可建立良好关系,形成集体向心力。邀请专业医师为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及疾病应对方法等,并解答其存在的疑虑。护理人员引导患者与医师讨论治疗目标,及在集体治疗中的期望。形成团体心理治疗契约,活动内容对外保密,共进行30~60 min。(2)集体交流:医护人员引导患者讲述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事情、在社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护理人员需边听边进行总结,在每个人叙述完之后,护理人员根据总结的内容引导患者讨论应对方式,鼓励其分享自己应对问题的小技巧及能够利用的社区生活资源,如残联补助、社工服务等,帮助其他患者渡过难关。(3)情景演练:护理人员鼓励患者讨论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有效的技巧、心得,并为其提供其他患者及社区成员沟通的技巧等,对相关内容进行总结,挑选出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技巧列出清单分发给每例患者后进行情景再现,嘱患者以角色角度出发进行沟通,模拟康复技巧的实际运用情况,锻炼其面对社会的心态,30~60 min/次,2 周/次。持续干预3 个月。
(1)康复效果:干预3 个月后,采用《临床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4]评估两组的康复效果。其中显效为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5]得分降低>50%;有效为PANSS 得分降低25%~50%;无效为PANSS 得分降低不足25%。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精神症状和疾病严重程度: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采用PANSS 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三部分,评分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3)自尊及自我效能感: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采用自尊量表(SES)[6]SES及自我效能量表(GSES)[7]对患者进行评估,SES 共有10 个条目,总分范围为10~40 分,评分越高自尊程度越好;GSES 共有10 个条目,总分范围为10~40 分,评分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4)社会功能:分别在干预前、干预3 个月后,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8]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社交能力(20分)、生活能力(20 分)、工疗情况(20 分)、关心情趣(20 分)、卫生能力(20 分)5 个部分,评分越高社会功能越差。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康复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ANSS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的干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6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干预前,两组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及PNASS 总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及PNASS 总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PANS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PANS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干预前,两组的SES、GSE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的SES、GSES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ES、GSES 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SES、GSE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干预前,两组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工疗情况、关心兴趣、卫生能力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两组的各项IPRO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IPROS 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IPROS 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药物治疗仅能控制临床症状,生活能力和社会功能则需通过护理干预改善,由于患者往往伴随情感交流障碍、认知功能缺陷及意志行为异常,导致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发生障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而常规护理干预在心理干预方面不够完善,故康复效果常欠理想[9]。本研究探讨集体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情况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的干预总有效率及SES、GSES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集体心理干预可提升精神分裂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康复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可能为,集体心理干预弥补了常规护理干预中心理干预方面的不足,故康复效果更显著;且集体心理干预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交流空间,患者与患者之间、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干预活动,患者的负面情绪可得到倾诉,并可从集体中其他成员处获得鼓励、肯定,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减少病耻感[10]。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的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PANSS 总分及各项IPRO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集体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并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分析原因可能为,集体心理干预通过示范、模仿、游戏等方式训练社交技能,能够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学会表达、倾听,提升其沟通能力,有利于增强患者融入社会的主动性及能动性;同时,集体心理干预以集体活动为主导,通过组织患者共同感兴趣的活动,使每例患者都能积极参与,缓解人际关系敏感问题,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当患者看到其他患者病情得到改善时,可获得更多的康复希望,有利于缓解其负面情绪,促进患者临床症状改善[11-12]。
综上所述,集体心理干预可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社会能力,缓解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问题,康复效果显著。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样本量较少等,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后续可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