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肿瘤科,山东菏泽 274000)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受手术创伤、创口疼痛及术后肺组织容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下降,继而引起活动受限[1]。化疗是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对早期或晚期肺癌均有一定的疗效。肺癌患者通常于手术后4~6 周开始化疗治疗,但部分患者在化疗药物的影响下易出现机体疲劳、运动耐量降低、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进一步降低了生活质量[2]。研究发现,肺康复技术能够提高肺癌手术患者的肺功能[3-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1 年7 月收治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92 例为对象,通过分组对照,探讨综合肺康复训练对其肺功能、疲乏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报道如下。
参与研究的92 例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2015 年版)》[5]中原发性肺癌的诊断标准;Karnofskg评分(KPS 评分)≥70 分;患者意识清晰,沟通能力良好;患者与其家属对研究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呼吸衰竭、肺部感染等其他肺部疾病;存在躯体功能障碍;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存在其他恶性肿瘤;存在精神异常。本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研究方案。
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6 例。对照组中男性25 例,女性21 例;年龄33~72 岁,平均(60.54±8.45) 岁;原发肿瘤-局部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9 例,Ⅲ期12 例;病理类型:腺癌15 例,鳞癌22 例,腺鳞癌9 例;手术方式:双肺叶切除术26 例,单肺叶切除术20 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13 例,初中18 例,小学15 例。研究组中男性27 例,女性19 例;年龄32~73 岁,平均(60.50±8.08)岁;TNM 分期:Ⅰ期15 例,Ⅱ期18 例,Ⅲ期13例;病理类型:腺癌14 例,鳞癌23 例,腺鳞癌9 例;手术方式:双肺叶切除术25 例,单肺叶切除术21 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14 例,初中18 例,小学14 例。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术后均接受化疗治疗:给予患者紫杉醇注射液(广东星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8012,规格:5 mL∶30 mg)静脉滴注,75 mg/m2,滴注时间3 h,每周期第1 天使用;给予患者注射用顺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3461,规格:20 mg)静脉滴注,80 mg/m2,每周期第1 天使用;1 个周期为21 d。
对照组化疗期间采用常规干预: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药物不良反应,根据情况给予其吸氧、止吐、纠正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干预。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肺康复训练,具体如下:(1)呼吸训练。①缩唇呼吸:嘱患者取坐位或站位,用鼻吸气,缩唇呈吹口哨状缓慢呼出气体,10 min/次,2 次/d。②腹式呼吸:嘱患者双手放置在上腹部与前胸,缓慢吸气,降低隔肌并松弛腹肌,向上抬起腹部,放置在胸部的手保持不动,控制胸廓运动,待呼气时收缩腹肌,放置在腹部的手部下降,松弛膈肌,10 min/次,2 次/d。③呼吸操:包括侧屈、压胸、抬腿、转体与整理运动,10 min/次,2 次/d。(2)体能训练。根据患者情况为其制定上肢与下肢训练方案。①上肢训练:选用0.5~3 kg 哑铃进行肩部上举运动,或使用体操棒向肩上方不同方向进行上举运动,5~10 min/次,2 次/d。②下肢训练:通过踏车、运动平板、上下楼梯等方式进行训练,30 min/次,1 次/d。上述训练均以循序渐进为原则,运动强度控制在靶心率内为宜,靶心率=(220-患者年龄-静息心率)×(45%~60%)+静息心率。每周训练5 d,持续2 个月。
(1)肺功能:干预前后,采用肺功能检测仪对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PEF)、1 秒率[FEV1/用力肺活量(FVC)]进行检测。(2)疲乏感:干预前后,采用Piper 疲乏量表(PFS)评价,评分0~10分,评分越高说明疲乏感越重。(3)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通过癌症生命质量核心问卷(QLQ-C30)进行评价,问卷内容包括社会、认知、情绪、角色、躯体等,以百分制计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佳。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性别、TNM 分期等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χ2检验;肺功能、PFS 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描述,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的FEV1、PEF、FEV1/FVC 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FEV1、PEF、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对比(±s)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干预前,两组的PF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PF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PFS 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PFS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干预前,两组的QLQ-C30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QLQ-C30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QLQ-C30 评分对比[(±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肺癌在临床十分常见,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速、死亡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针对肺癌主要采用手术、化疗等综合方案治疗,以期消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6]。然而,外科手术减少了肺组织容量,加之手术所致的肋间神经损伤、胸壁创伤水肿与胸膜粘连,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肺活动功能[7-8]。化疗亦是治疗肺癌的重要手段,约90%的肺癌患者需接受化疗治疗,但化疗药物对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均具有杀伤作用,易使机体出现疲劳感,且会降低运动耐量,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9]。
目前,肺康复训练是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可靠手段,但开展效果参差不齐[10]。综合肺康复训练是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肺功能康复措施,其能够通过呼吸与体能训练,提高患者的通气质量,增强运动耐力,促进肺功能恢复。综合肺康复训练中的呼吸训练可增强患者的肺泡换气量与膈肌活动强度,强化呼吸运动能力[11];体能训练中的上肢运动通过带动胸部与肩部肌群参与肺部呼吸,有效提高了呼吸肌运动耐力;下肢训练则增强了下肢肌力,提高了整体运动耐量。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的FEV1、PEF、FEV1/FVC 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肺癌术后肺弥散与通气功能不足,加之化疗对于机体的影响,易导致患者骨髓肌肉摄氧缺失与运动无力,此时不适当的运动会增加氧耗量,加重呼吸困难症状,而缺乏运动则会加快肌力与肺功能退化,继而形成恶性循环。综合肺康复训练通过规范且系统化的训练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通气效能,增强运动能力,改善肺功能,继而保障预后效果。有研究发现,运动训练能够刺激垂体分泌大量β 内啡肽,缓解肌肉紧张感,强化肺通气能力,促使躯体正常化,继而缓解癌性疲乏[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的PFS 评分低于对照组,QLQ-C30 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综合肺康复训练通过强化患者的肺功能,可有效提高其运动耐量与通气能力,缓解癌性疲乏感受,改善精神与躯体状态,保障整体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肺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肺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肺功能,缓解疲乏感,保障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