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实证检验*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分析框架

2022-08-10 05:46:56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政治学胜任竞争力

李 硕 李 璐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2488)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政治学与行政学及相关本科专业①,而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见解。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属于理论特色鲜明的学科,应定位为学术型专业,目标是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既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已经与当今社会现实脱节,随着社会与市场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持续增加以及大学本科教育向大众化方向的转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也应当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综合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要求,以及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下公共管理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不难发现,社会和政府对了解并适应社会需求、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拥有综合素质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会持续上升。大学毕业生想要在市场竞争与职业选择中占据主动,在岗位发展中占据优势、站稳脚跟,胜任岗位工作需要,必须具备过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构建有别于他人的、能够体现独特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研究观点与问题的提出

核心竞争力又称为核心能力,该理论起源于传统的企业能力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1925年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企业内部成长论,该理论将差异化的知识和技能视作企业的能力。195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菲利普·塞兹尼克(Philip Selznick)首先使用了“独特竞争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一词,被认为是核心竞争力概念的雏形。1990 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首次正式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将其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可以发现,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应用与发展,初期多集中在对企业的研究,具体是指那些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且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换言之,企业的绩效和优势得益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在层次的复杂系统,其本身涵盖了“研究开发能力、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应变能力”[2]等多元构成要素。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随着人们对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概念和理论逐渐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围绕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内涵、要素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其中,郑君航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提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者在理想和信念引领下,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组成一个独特的复杂系统与动力机制[3]。卢淋淋基于文献分析,提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健全的人格、学习能力、资源利用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曾剑雄、宋丹基于对40位“985工程"院校专家教师的问卷调查与结果检验,推演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概念模型,概括为六个维度的能力,即健全的人格魅力、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力与健康的心理素质[5]。王英梅、格桑泽仁立足于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指出应当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以下核心竞争力:独立能力、公益心和集体主义精神[6]。周福良等则借助螺旋型知识转换生成模型(SECI知识螺旋模型),以测量量表和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为依据,提出要从加强隐形知识获取与转化的角度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7]。此外,在专著方面,由李卫东、曾昭皓主编的《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一书,从对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特征分析入手,分类型、步骤化地讨论了不同阶段大学生群体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模型与培养方式,其中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涉及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知识获得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不同层面[8]。

综合看来,这些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是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最重要目标;核心竞争力本身并不是单一维度的某一种能力,而是一系列素质能力的综合作用结果,既包含知识技能,也包括思维能力、人格素养等多个方面。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

目前,针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这一特定主题的研究较少,大多是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素质培养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其中也涉及核心竞争力问题。实践能力被视为应用型人才的本质特征,因此,大多数学者都将实践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贺先志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实践能力,包括基本的实践能力、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式的方面保证对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9]。李桂珍通过对内蒙古财经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实证分析,认为培养核心竞争力除了提升实践能力外,还应有地域和院校优势特色[10]。作为核心竞争力关键的实践能力,学者又多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强调综合能力的塑造,比如李杏果构建了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人才素质模型,包含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公共精神三个种维度,其中知识储备包括专业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工具性知识三个属维度,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操作能力两个属维度,公共精神包括基础品质、工作品质两个属维度[11]。韩颖则提出要通过全面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等[12]。此外,还有学者从思维角度提出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如郭凌瑜认为要强化专业思维下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3]。综合看来,既有研究往往认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等同于应用能力,要从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引导与提升;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也多是围绕基于文献分析的要素与维度展开的探讨,较少结合调查数据在理论框架下进行实证分析。

政治学与行政学作为人文社会学科,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应当指向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前提下,学术与应用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一方面,学术理论应当回应的是现实性的关怀与诉求;另一方面,实践应用也必须时刻指向理论性的反思与创新。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国际组织和涉外机构以及企业行政岗位等,基于此类岗位的一般职务职责,探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与专长,才是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前提与基础。

一般意义上,人文社会学科区别于自然学科的基本特征在于两点:其一,人文社会学科研究对象是“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其二,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内蕴于其中的价值判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除了具备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身的独特属性。第一,鲜明的思想与政治立场性。相较于其他学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无论是学科发展、学术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更为严格地统摄于其所处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环境之中。第二,紧密的时代与地缘关联性。在不同的时代与地缘关系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所面向的国家体制、政党政治、政府管理、政策路线等重大问题,其所聚焦的问题领域皆有不同。第三,抽象的比较与实践理论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更为关注国家发展的思想源流、长远道路、顶层设计,甚至是着眼于世界的国际关系与政治比较,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行政方略、制度设置与政策落实,在这一点上与其他行政管理或政策科学等专业也有所区别。基于政治学与行政学本身的学科特征以及人才培养的就业方向,本文着眼于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构成、维度、要素及相互关系等角度,运用胜任力模型构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

二、胜任力模型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从人才供给侧与人才需求侧的平衡角度考量,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为:在从业人才市场竞争中体现出的对行业职责与工作岗位的个人胜任力,具体涵盖顺利完成岗位任务的能力、在工作情境中运用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拥有对事物价值形成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的能力等。在现实情境中,用人单位往往在人岗匹配效果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岗位对优秀任职者的素质要求,构建该岗位的胜任力模型,并以此作为录用依据,引导应聘者综合把握该岗位的胜任素质并快速地将素质转变为工作中的履职行动与能力。正是由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形成未来个人胜任素质的基础,而个人胜任素质则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在日后职业生涯中的最直观体现,因此,借助胜任力模型有助于从人才的需求侧反向推演人才供给侧对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并有利于从学理角度阐释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与构成要素,同时,也更有利于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展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最终实践价值。

(一)胜任力模型的基本概念与类型

胜任力理论是包含胜任力结构、特征、应用等一系列概念的逻辑体系,而胜任力模型则更为侧重对胜任力包含不同素质的直观分析。胜任力②模型(competency model)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个体竞争力的评价以及组织人员的选聘过程中。一般情况下,这一模型是指为完成特定岗位职责及绩效目标任务,要求任职者具备的一系列不同类别和等级的胜任力组合。由于胜任力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借助胜任力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分辨不同的工作岗位对人员“胜任力的需求、个体在工作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个体需要改善或者进一步开发的领域”[14],同时也能更为全面综合地反映在不同的社会需求与人才标准下,大学生应当具备怎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胜任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岗位要求。

目前,学界提出的胜任力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The Iceberg Model)与洋葱模型(The Onion Model)两种③,如图1所示。在冰山模型中,胜任力被认为是由技能与知识、社会角色、自我概念、动机、特质等不同要素组成④。其中,冰山水下的隐性层次,包括自我概念、动机、特质等,涉及一个人的态度、价值以及自我印象,包含个体对某种事物持续渴望并进而付诸行动的念头,对情境或信息持续反应的能力,往往具有难以感知和挖掘的特点。冰山的水上部分代表知识和技能,体现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执行有形无形任务的能力,常常具有显性或者表象特征。与冰山模型的要素类似,在洋葱模型的解释框架里,个体的胜任力可以被形容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结构,其中表层的技能与知识比较容易开发和改变,而趋向内部的个体潜在特征则长期稳固,较难洞察与评价。

图1 胜任力冰山模型与洋葱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对胜任力理论的抽象概括,直观体现了社会需求端对人才的理解和评价。以此反观高等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在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一方面从社会中吸纳各种资源,不断发展自身并提升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持续输出符合社会需求、具备高度胜任力的各类专业人才,最终反哺社会。如此相互依存的内在关联决定了高等教育工作者只有深谙不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期许,才能更加准确地制定自身的育人标准。因此,在应用胜任力模型分析问题时,首先应当考虑不同岗位类型对应聘者本身的既有素质要求。大学生日后在工作岗位上体现的胜任力实际上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需要能力、素质的共性特征,其中最能体现个人不可替代性的部分就是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只有考虑不同类型公共组织等职业领域的人才诉求,才能在培养与强化学生核心竞争力时具备明确的针对性。

(二)胜任力模型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内容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下社会的发展阶段与特征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塑造提供了宏观方向与指南,而《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则为其提供了具体的导向和标准,如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15]。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系列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学生从人岗适配的角度,在制定清晰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结合自身定位向特色鲜明的方向努力。

基于学科专业特色与就业岗位职责的综合分析,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鲜明的政治立场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坚定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现实需要。第二,高度的政治回应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方向时刻体现着对政治需要的回应。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围绕如何推进与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根据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要求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如今我国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以此为基点扩展,积极为党和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和智力支持。第三,厚基础的理论实践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作为基础理论学科,人才培养的特色在于政治学与行政学等学科基础理论掌握的厚度、宽度与广度,核心竞争力立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时代责任,体现的是知行合一、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国家治理问题的能力,客观上体现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理论素养指导下知识储备与实践技能的统一。从内在结构的角度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胜任力冰山模型、洋葱模型类似,可以根据隐藏到可见、内潜到外显的不同,具体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核心竞争力、内在核心竞争力、外在核心竞争力,如图2所示。

图2 政治学与行政学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结构层次

鉴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多服务于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岗位的现实,核心竞争力所涉及的内容应兼顾未来对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政务管理、政策制定、组织人事等事务的胜任,结合《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的规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设定应当满足以下条件(见表1):第一,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鲜明的政治立场性,立足人民利益与国家荣誉至上,具备合理的自我认知、良好的人格品行、职业品德;第二,内在核心竞争力主要围绕高度的政治回应性具体展示,涵盖学习创新等深层次的思维能力、操作应用等可视化的实践能力,并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第三,外在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厚基础的理论实践性,这与应用实践是不同的,主要是从高度理论化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入手,着重培养那些被公共部门任职岗位需要、被社会认同、具有竞争优势的必备能力与专业素养。

表1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总体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涵盖从浅层到深层、从显性到隐性的不同维度和要素,既包含那些持续稳定的自我特质与动机,也包含那些较易提升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各项素质与技能。

(三)胜任力模型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特征

高等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紧密互动关系,决定了只有在以社会与岗位需求为指向的前提下厘清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建构科学完善、专业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具备个人胜任力、能够持续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社会贡献者。一般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涉及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机构与公共组织,主要从事发展规划、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理论宣传、组织与劳动人事管理等工作。这些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均有较为清晰的规制和要求。

从未来职业胜任的角度反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复合型的专有能力,其构成要素之间是一种彼此互动、相互协调的关系,并综合性地呈现以下特征。第一,价值指向性。这种能力是可以满足社会进步需要的,是能够为公共部门等工作机构带来特定价值提升的指向性能力。第二,满足需要性。这种能力是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拥护者和建设者的前提下,既能够体现个人优势与专长,同时能够体现对公共权力、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公共问题的解决的先导意识。第三,积累发展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的核心能力不是依靠某项单独的技能训练或操作应用就可以一蹴而就地轻易达成,而是要通过四年不断学习领悟、努力培养并塑造政治担当的责任意识和服务大众的智慧。第四,交互作用性。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的核心能力尤其体现出心理、观念、实践、行为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将培养自然人与社会人纳入到有机统一的结构中”[16]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结果。因此,对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而言,积极引导、努力培养大学生建立并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总而言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以大学生拥有的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为支点,以良好的自我认知思维方式为基础,在创造、获取、整合不同战略资源的条件下,不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自我竞争优势的特有能力。其核心竞争力包含大学生内蕴和外显的多重能力素质,目标指向面对未来国家治理与公共部门发展的需要,在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很大程度上在职业生涯中转变成高度的个人胜任力。

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问卷调查与因子分析

为了检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结构与要素的理论假设,本研究结合对QZ大学毕业生问卷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⑤,归纳、测量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从样本推断总体。

(一)问卷设计与样本数据

图3 QZ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岗位类型统计

被调查毕业生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认为如果要实现对其目前所任职岗位的胜任,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专业本科阶段培养的能力应当包括公文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共计26项,如图4所示,而其中公文写作能力(68.9%)、创新思维能力(53.3%)、组织协调能力(50%)、综合分析能力(49.4%)、解决问题能力(48.3%)、逻辑思维能力(47.2%)、语言表达能力(47.2%)尤其应当从大学阶段就开始培养。在这26项毕业生认为应当培养的能力要素中分别按照基础、内在、外在筛选出其中评分较高的能力要素,如果能够与前文设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一致,那么就可以证明理论推演下设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是满足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岗位胜任需求的。

图4 被调查者认为应当在本科阶段培养的能力要素及比重

(二)问卷数据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用来探讨多个变量值变异的模式,作为可以判断变量间关系模式的有效方法,通过对设定条目因子负载高低的计算,可以验证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当培养的能力素质中核心竞争力的包含要素,并区分基础、内在、外在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类别。通过统计软件SPSS对拟定的26个测量条目进行因子分析,结合本研究的理论假设、研究框架与分析数据,按照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核心竞争力、内在核心竞争力、外在核心竞争力三个层次进行类型划分,删减了交叉因素载荷较高的条目,同时删减了因素载荷均小于数值0.5的条目,多次重复探索过程并使变异累计率趋于稳定,最后保留了13个测量条目⑧。由此13项要素构成的政治学与行政学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结构区分较为清晰,各因子条目均在基础核心竞争力、内在核心竞争力、外在核心竞争力其中一项中存在不小于0.5的载荷,且不存在大于0.4的交叉载荷,总体方差解释变异量为60.16,该值能够解释大部分变异。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因子分析: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

如表2所示,核心竞争力要素列在左侧,表格内数字则是分析基础核心竞争力、内在核心竞争力、外在核心竞争力三种要素所得的因子负载,根据变异被解释程度的排序,每种要素按照Ⅰ、Ⅱ、Ⅲ(基础核心竞争力、内在核心竞争力、外在核心竞争力)的区分标签分别用大括号标识出来。可以发现,“人民至上的公共服务责任意识”“保持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能力”两个变量在基础核心竞争力因素上有高于0.523的负载;“创新思维能力”等第3到第9项条目在内在核心竞争力因素上有高于0.609的负载;“公文写作能力”等第10到第13项条目与外在核心竞争力因素高度相关,存在大于0.500的负载。这与胜任力模型下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结构要素的拟设相一致。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理论分析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分析框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涵盖从浅层到深层、从显性到隐性的不同维度和要素,既包含那些持续稳定的自我特质与动机,也包含那些较易提升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各项素质与技能。从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手段看,核心竞争力的建构应当是在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的双重作用下,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各种知识转变为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实现素质和能力的“内化”,最终完成自我提升、自我塑造,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在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上,学校的育人理念、培养方式、教育资源与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大学生的自身努力均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要件之一。以上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扩展了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性阐释,而且蕴含了完善实践应用教育的理念与导向,如图5所示。

图5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体系模型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从三个可操作层面提出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性建议。

(一)以“全人”教育理念为目标,注重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基础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念,认为教育的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17]的人,这样高度融合情感方式与认知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他称为“全人”或者“功能完善者”。可以说,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核心能力构建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这样的“全人”不仅要实现专业知识技能的获取,还要重视其法律法规意识、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其最高目标是实现个人发展与国家责任的有机统一,激发其自我认知与自我发展的潜力,实现健全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人民至上的信念将自身能力应用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这是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旨归。

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体现为一定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组成的综合性道德形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条件下,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不同方面的教育与影响形成的。因此,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作为大学生基础核心竞争力往往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较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大学生思维特点的一般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教育,可以采取理性道德感的建立、合理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长期道德行为的养成等分阶段和步骤来实施。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道德教育融合专业课堂”的方式,把握好为谁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不是要埋头故纸堆而是要开眼看世界,“以‘人文主义的现代化’为核心理念,高扬人的价值与道德价值”[18],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将荣辱感、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情感等与课程内容良好结合,促进学生形成高层次的、理性的道德情感。此外,还可以建立自我评价与校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期间的人民至上的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等核心道德习惯进行长期的跟踪反馈,强化良好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增加学生在义务责任、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判断力与信念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公共事务活动,比如参与各种组织活动做出决策和选择体验担当责任、在投票与选举活动中学会对他人的正确评价与对自身行为的恰当权衡,最终培养学生形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职业品质,敢于担当、奉献付出的职业精神,以及对公共问题的敏锐性和公共责任的使命感。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综合培养体系,强化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内在核心竞争力的塑造

首先,课堂教学平台的含义不仅是理论课程的讲授,还应当包含各种现实模拟类课程,比如政务情境再现、领导力开发活动等。教师通过主题设定,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现实情景模拟,体验和体会公共事件中面临的各种情形以及如何处理和应对。此类课程还可以聘请有多年政务工作经验的外聘教师参与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生近距离接触公共管理实际,提高诸如公文写作、人际沟通、事务办理等的综合能力。其次,搭建科研训练平台则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积极助推学生获得科研训练的能力, 培养学生养成专业兴趣、深入了解科研过程、深刻体会学术奥秘, 最终提升个人学术研究能力。对于日后拟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来说, 科研训练可以提前锻炼学生的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 实现积跬步而致千里的效果;对于有志从事实务工作的学生而言, 科研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协同合作的工作方法。再次, 社会实践平台则是充分发挥实习教学基地的作用,倡导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体验见习,观摩不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邀请具有多年公共部门工作经验的人员开展定期研讨与讲座活动,尝试建立校外“实践教师指导制度”,形成既有专业学术水平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培养队伍。这样综合性的培养体系不仅促进学生形成公共意识和对公共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还能够积极探究公共问题的理性解决之道。

(三)通过宽口径的理论技能学习,扩展与深化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的外在核心竞争力

“三位一体”复合教学培养体系效用的发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现实技能应用程度上,这是人与人差异化、特色化最为鲜明直观的区分,是外在核心竞争力转化为职业胜任力的最为现实的表现形式,也是未来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与满足的基本要件。薛恩的“职业生涯系留点”[19]理论提出,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核心就是追求自己擅长技术的发挥,是围绕某种特殊技能为核心的创造性努力而组织的。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大学生毕业时所持有的就业动机与职业价值观往往与工作后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甚至需要客观实践的矫正才能逐步回归真实,因此,体现外在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技能训练就应当具备“宽口径”的特点,在职业准备期广泛储备各类能力。这样,当毕业生走向社会,个人综合素质与社会“见面”时,才能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

从理论知识摄取的角度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原本就集合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宽口径”的培养更应该完善和加强涵盖广泛的课程类别,包括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等通识类课程,政治学原理、比较政治学、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政治学类课程,管理学、组织行为学、领导科学等管理学类课程,行政学、行政案例分析等行政管理类课程,公共政策学、公共经济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宪法与行政法等法学类课程,社会学、社会调查方法等社会学类课程,经济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经济学类课程。此外,还应通过开设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课程,加强综合性人文素养训练。从技术技能培养的角度看,还应当适度增加数据库技术与办公自动化、公文写作与实务、文献检索与综述、逻辑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专业英语等兼具理论与实践性的课程,使学生全方位掌握方法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加深学生对现代政治、公共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社会现实的理解,最终培养能够流畅表达、严谨写作、高效落实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化人才。从实践知识摄取的角度看,要培养学生有方向性地寻求现实问题的解答,面对政治社会问题有针对性地思考,学会思考和学习的方法,学会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浮于知识要点的表面,而是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思考方式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政运转等现实情形深刻认知和理解。

注释:

①截至2018年,我国开设政治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27所,其中包含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政治学等专业。参见李世川、张必涛等主编《中国大学专业详解(修订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47页。

②胜任力从基本概念角度,体现的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可预测、可测量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内驱力等。

③冰山模型由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提出,他认为胜任力模型的布局是由“水面上”的易观察特征与“水面下”的潜在特征构成的。洋葱模型是美国学者理查德·博亚特兹在对麦克利兰的胜任力理论深入和广泛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说明了胜任力由内向外不同要素的可测量特征。

④关于冰山模型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见Lyle M.Spencer & Sige M.Spencer.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John Wiley & Sons,Inc.,1993.

⑤以近十年毕业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是因为其对职业胜任力与大学阶段所需能力的认知更能够紧密地反映市场与社会需求,由此推断出的共识性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要素更具有说服力。

⑥开放性题目为:“请用简短的词句概括您心目中优秀行政职业人员的形象与特点”“您对我院本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或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有何建议”。

⑦由于QZ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体类似,就业方向较为一致,且参与问卷调查的47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几乎同时辅修了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双学位,因此在数据统计时将部分行政管理毕业生一并进行了问卷调研,合并了分析统计数据。

⑧由于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期间应当培养的各种能力中的最核心要素,为了将其在对比中有效区分开来,因此测量的各种能力要素数量是大于核心竞争力能力要素数量的。

猜你喜欢
政治学胜任竞争力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4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日本竞争力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