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峰 谢屏频
据教育部统计,2022 年预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预计达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把它作为经济工作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和保障就业的优惠政策。2022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面临诸多挑战,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冠疫情复杂多变,需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强化职业培训、保证兜底帮扶。当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慢就业”现象越来越明显。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例,新都某文化传播公司计划招2 名文案编辑、2 名抖音达人博主,实际应聘高校毕业生约20 人,其中有6 人因为通勤时间超过30 分钟而拒绝了该岗位,8 人计划暂时找一份轻松的工作先做着然后考公务员。最终,该公司确定了5 个合适的人员进行试岗,其中文案编辑3 人、抖音达人博主2 人。绝大部分应聘人员专业并不对口,只是对新兴的行业有好感,想来试一试;仅有1名专业对口的编导专业高校毕业生,其专业技能在班里排名前列,但在实际工作中,其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对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相关业务依然有较多的不足与缺失,需要企业花费较长时间培养,无法做到顺畅衔接。试岗工作中期,1 名编辑在工作中发现理念与现实的差距,提出离职申请;1 名抖音达人博主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工作辛苦,不能保持较高的视频更新频率,选择了辞职去创业。试岗工作后期,另一名抖音达人博主也因家庭和个人原因提交了辞职申请。该公司的情况反映了现在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表现有下面几个情况:一是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的高校毕业生更多考虑单位和居住地的距离,倾向于找“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如果离家较远便不纳入考虑范围。二是有些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高校毕业生,毕业后选择去游学或参加社会培训班、成人班,而不是直接就业。三是受家庭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影响,部分高校毕业生家长观念陈旧,只希望子女选择国企、事业单位等稳定性高但录取率低的单位,对新兴行业及新业态接受度不高,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选择暂不就业等待资格考试,职业选择面极窄,容易错过求职高峰期。四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楚,求职时比较茫然,面试时手足无措,只能以“慢就业”的姿态平衡内心的焦虑。五是盲目选择岗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初期便发现自己和职位预期不匹配,工作缺乏积极性,很难获得成就感,频繁换企业、选工作,一直在行业边缘徘徊,无法投身某一行,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被迫逐渐加入“慢就业”队伍。六是当前如“宅文化”、自由职业观念的流行,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带来不小的冲击。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对市场及职业发展了解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做微商、主播等,不愿受传统就业模式的约束,但此类自由职业专业度要求高、稳定性较低、风险性较高,高校毕业生很少能够持续从事下去。
用人单位招聘计划压缩。综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智咨询”发布的《2021 年应届生招聘与薪酬管理调研报告》、“58 同城”发布的《2021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 、“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21 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前程无忧”发布的《2021 校园招聘白皮书》显示,用人单位在2021 年有应届毕业生招聘计划的占77.18%,低于2020 年90.90%的同类数据。具体而言,不受疫情影响有招聘计划且按原计划招聘的占51.25%,有招聘计划但缩减了招聘规模的在20%以内、21%—50%、51%—70%、71%以上的分别占7.81%、5.63%、3.44%和1.88%;有招聘计划且扩大了20%以内、21%—50%以上的分别占2.5%和2.81%。2021 年无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占到7.19%,高于2020 年的2.6%。值得特别注意的是,2021 年尚不明确是否有招聘计划的用人单位比例出现了明显上涨,从2020 年的3.10%上升到了15.63%。数据显示,2021 年有69.69%的用人单位表示不会裁员,有8.75%、3.13% 和2.19%的用人单位计划分别裁员20%以内、21%—50%以及51%以上,尚不确定的有16.25%,比2020 年裁员幅度大些。2020 年调研数据中有80.40%企业表示不裁员,4.80%和1.70%的用人单位计划分别裁员在20%以内和21%—50%之间,无企业计划裁员占比51%以上。如新都本地某机械设备制造厂2022 年春季招聘人数由往年的30—40 人削减至25 人;某旅游公司受疫情影响严重,招聘计划更是逐年递减,由2020 年的60 人削减至2022 年的10 人,并且取消或合并了众多岗位,甚至出现1 人兼多岗的状况。在新都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统计中,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用人大厂”,其2022 年的春季招聘计划人数均有超过30%的缩减。此外,据新都人才网发布的《2021 年企业客户统计报告概览》,依照新都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统计数据,新都有15 家中大型企业招聘负责人明确表示,现在高校毕业生岗位状况是“难招、难培养、留不住”。“难招”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对于岗位预期普遍偏高,工资不够高、周末不能双休,都是他们拒绝岗位的理由。“难培养”主要是高校毕业生在校技能与实际工作技能断层脱节,无法直接上手,又缺乏自主性,用人单位只能用工作时间来进行教学。“留不住”是高校毕业生的普遍状况,诸多个人主观因素都是其离职的直接原因。而新都本地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工作上手更快、业务技能更熟练的有2—3 年经验的往届高校毕业生。
强化就业指导,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引导高校毕业生认识国家发展战略、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帮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促进高校毕业生积极就业。将专业相关领域的重点合作企业纳入新生专业认知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积极开展到企业参观、实践体验活动,宣传优秀毕业生案例,让高校毕业生提早了解行业、了解职业,在就业求职时能够明确目标,提升就业信心。针对特殊群体开展指导与辅导工作,重点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跟踪指导,做到指导工作点面兼顾。在原有就业培训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开发通用职业能力提升培训体系,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服务精准度。开发就业市场不仅是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要重视就业市场建设,院校要保障就业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市场开发工作人员、经费到位,加大投入,瞄准市场。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尝试建立校校联盟、校地联盟,集中资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要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单位、校友企业等资源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求职选择提供优越的工作岗位和稳定可靠的就业去向。
高校毕业生要审视自身的不足,提高综合能力。首先,要找准定位,调整好心态。企业需要招聘什么样的人才?自身有哪方面的特长?是否具备了某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高校毕业生应该围绕这些核心要素来分析,尽早定位、及早准备,提前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才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毕业生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做好走向社会、步入工作岗位的准备,及时关注学校综合信息门户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主动出击,精准投递简历,积极学习线上线下面试技巧,努力提高面试成功率。“就业胜任力指数”显示,在选择就业的群体中,已经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比待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胜任力更强。因此,如果一时无法确定自己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妨先就业再择业,这样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在经济等方面的压力,增强信心,积累经验。其次,多元化就业。机遇是多元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做选择,可以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务员、入伍、自主创业等。重要的是杜绝眼高手低、心浮气躁。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脚踏实地,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才能抓住机遇,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提供多渠道的就业措施。用人单位、高校可通过信函、传真、网络等方式与高校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书。因客观条件制约,学校可依据个人承诺书及相关材料的电子版照片,为高校毕业生办理就业、升学等手续,并以适当形式向高校毕业生反馈办理结果。同时,鼓励支持用人单位通过网络等形式开展宣讲和招聘。按照要求,用人单位要主动与高校加强联系,通过发布短视频、推送微信公众号文章等方式进行宣讲,通过电子邮件、传真、网络、视频等开展简历投递、在线笔试面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