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聪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结石,其临床主要表现症状为尿路感染、尿路梗阻,严重的患者还会有肾积水以及肾功能受损的表现。该病的高发人群为男性,女性发病率较低,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方式的改变,导致近年来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十分关键。用于治疗上尿路结石疗法为ESWL,此种手段安全性高且效果好,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较小[1],是直径≤20 mm 的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ESWL 用于肾脏碎石治疗中易发生并发症,例如:肾绞痛、破裂及肾被膜下血肿等,远期并发症还有肾萎缩等[2]。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阶梯式增能的概念,并提出了间歇增能方式对肾脏的保护作用[3]。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比较不同能量递增方式的冲击波对输尿管结石ESWL 效率的影响,探索输尿管结石的最佳能量给予方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8 月~2021 年8 月本院收治的75 例单发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间歇组、缓慢组,各25 例。常规组:平均年龄(51.6±10.2)岁;男女比例为15∶10;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4.5±4.3)kg/m2;糖尿病4 例、高血压8 例;血肌酐(68.2±5.6)μmol/L;结石长径(8.1±1.0)mm,短径(5.2±1.1)mm。间歇组:平均年龄(52.8±9.5)岁;男女比例为14∶11;平均BMI(24.7±3.9)kg/m2;糖尿病2 例、高血压9 例;血肌酐(65.6±5.5)μmol/L;结石长径(8.5±1.3)mm,短径(5.5±1.3)mm。缓慢组:平均年龄(50.6±11.2)岁;男女比例为13∶12;平均BMI(24.1±4.1)kg/m2;糖尿病3 例、高血压5 例;血肌酐(66.3±5.1)μmol/L;结石长径(7.9±1.2)mm,短径(5.4±1.0)mm。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排除输尿管远端狭窄闭塞、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脏器疾病者。术前行B 超及腹部平片(KUB)确诊,并行凝血及尿常规等检查,排除凝血障碍及泌尿系统感染患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三组比较,P>0.05
1.2 方法 CT 测结石最大长径。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预置输尿管能够防止结石比较大患者“石街”从而造成梗阻状况、感染状况。三组均使用ESWL 治疗,使用中科院KDE-2002A 电磁式碎石机,冲击频率设定为58 次/min。电压设定为7.9~11.2 kV[4]。根据结石位置采取俯卧位。①常规组应用常规阶梯式增能,初始能级0.1,每10 次冲击晋升为0.2,能级2.0 达到100 次后,并维持于2000 次;②间歇组应用间歇阶梯式增能,即标准阶梯+3 s 间歇,初始由100 次并逐步增加于能级2.0 后,停止3 s 后,接着由能级2.0 开始并维持于2000 次;③缓慢组应用缓慢阶梯式增能,初始能级0.1,每20 次冲击增加0.1 能级,冲击100 次从而达到0.5 能级,冲击到200 次从而达到1.0 能级;接着每20 次冲击增加0.2 能级,冲击300 次(5 s 后)从而达到能级2.0 之后,并维持于2000 次。每150 次冲击,对结石定位采用B 超进行复查,以保证瞄准目标的准确性。经有20 年以上经验的医师进行冲击波碎石操作。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所有患者随访3 个月,碎石后第7 天、3 个月时复查,采用B 超了解结石粉碎及排空情况。再次碎石间隔时间较首次≥7 d;3 次碎石者间隔时间较第2 次≥10 d。比较三组7 d 无石率、3 个月无石率、复震率、辅助治疗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间歇组复震率8.0%、辅助治疗率0 均低于常规组的44.0%、36.0%与缓慢组的32.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7 d 无石率、3 个月无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ESWL 治疗效果比较[n(%)]
临床上,输尿管结石患者疼痛感极其严重。肾脏产生的尿液经过输尿管排到膀胱,然后由膀胱排出体外,如果在输尿管这个位置有结石的生成,就会对尿液流出产生一个阻碍的作用,会导致梗阻,尿液的排出就会发生障碍[5,6]。输尿管结石主要是由肾结石脱落发生位移、饮食因素、环境的因素、遗传因素引起[7]。ESWL 应用仪器发射体外冲击波,由机器聚焦后对准结石,经过多次释放能量而击碎体内的结石,使之随尿液排除体外[8]。目前大多数的体外碎石采用低能量递增法进行,本研究从控制能量并使分级能够递增,患者对此能够具有适应性,在术中能够使患者的疼痛感、胃肠道反应有所降低,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组织的损伤[9-11]。
较低能量的结石的粉碎过程产生类似“蚕食”的效果,使结石内部和表面产生裂隙,碎裂的结石碎块粗细均匀,从而为后面的高能量碎石奠定基础,大幅度提高碎石的效率[12-14]。而初始阶段的高能量碎石则往往无益于结石的粉碎。结石在高能冲击波下易分裂成粗碎石甚至大块碎石掉入输尿管易形成石街,或者堵塞肾盏,给后续的清理治疗造成困难[15]。同时容易造成肾脏或相关脏器的损伤[16]。相关研究报道,对于结石的粉碎应用低能量、高能量均可,而对于患者一颗结石的粉碎震波总次数、每次震波能量,两者间具有一个恒定值,对于患者采用一次高能量冲击波,使患者的体内组织损伤较大,而低能量相对较小,对于患者应用低能量震波碎石,给予碎石震波次数明显比高能量显著增多[17-20]。采用标准能量冲击的理由是要减轻患者痛感及组织损伤,且焦点更为准确。最重要一点是,适当降低能量、增加冲击次数,能有效预防石街的形成。而能量过低使结石的受震作用减弱,达到与高能量相同的碎石作用效果需要更多的冲击波次数,同样会降低碎石效率[21,2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间歇组复震率8.0%、辅助治疗率0 均低于常规组的44.0%、36.0%与缓慢组的32.0%、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7 d 无石率、3 个月无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间歇阶梯增能方式碎石效率更高,同时可以大幅度降低石街的产生和肾脏的损伤,值得临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