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雨叶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2014 年,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仍然强调当前“仍存在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等问题”。 如何解决和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目标任务中指出,“到2020 年,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特点和方向具有中国特色,具体要求应与发展需求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观念”。
表1 是节选A 学院烹饪专业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部分内容,做以对比和分析。
表1 A 学院烹饪专业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节选)
培养目标是学校育人的规格、质量标准,是设计课程的总目标。 一般包括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审美、体质、个性心理发展五个方面。
3.1.1 中职阶段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笼统
在中职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中指出:“掌握现代餐饮行业中餐专业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餐饮行业需要……”
“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体指什么知识、原理和技能? 同时满足“具有行业创新精神”和“能从事餐饮行业中各个岗位并具有初级管理能力”对于一个中职毕业生是否要求过高?
3.1.2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要求,而进行有目的选择事实、概念、原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要素。钟启泉认为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 一般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1)专业理论课程内容重复率高
通过梳理A 学院烹饪专业中职烹饪原料知识与高职烹饪原料两门课程发现,重复知识内容高达50%~60%。 主配原料、调味原料、辅助类原料知识均有重复,如表2 所示。
(2)专业技能衔接课程内容交叉、层次提升度低
专业技能课在烹饪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占有课时量比重最大。 中职阶段专业技能衔接课程主要有:烹调技术、中式面点、中式热菜、凉菜制作等。 高职阶段新增课程为:烹饪基本功训练、烹饪原料加工技术等,如表3 所示。
A 院校烹饪专业仍然采用“三段式”课程模式,即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 该课程模式认为知识储备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课程评价对整个课程体系有着导向、诊断和修正的作用。 广义的课程评价即教育评价。 狭义的课程评价指对课程计划、课程目标、教材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做出判断的过程。 课程评价的实施一般是由专门的评价人员借助专门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完成的。
3.3.1 评价环节单一
课程评价的内涵有两点: 一是课程价值的判断,包括对课程的目标价值和结果价值的判断;二是为课程决策提供信息资料,包含课程从开发设计、实施到修正的循环往复的一系列必要活动。 而该学院的课程评价局限于对课程实施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3.3.2 评价主体单一
目前A 学院在课程设置的评价主体是学校内部的教务部门和校内教师,缺少来自餐饮企业、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和其他社会外部等方面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才培养需求定位的准确性。
3.3.3 评价方式单一
A 学院目前对学生成绩和教师教学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缺少形成性评价。 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主要来自学生问卷打分、同行教师评价表和教学督导的听课反馈。
表2 烹饪原料知识与烹饪原料课程内容对比
表3 中职阶段烹调工艺、中式热菜技艺与高职阶段烹调技术、烹饪工艺课程交叉内容
(1)政府层面。 宏观层面上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过关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直接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法规,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面对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种种问题时无法可依、 无据可循。我国各地区、各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只靠某几所学校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也是不现实的。 而且,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条件要求高,资金的投入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的支持力度更大。
(2)学校层面课程设置缺乏专业团队。 作为主要制定者,任课教师开发和设计课程的能力有限;作为主要审核者,学院缺乏专业人员和审核机制,缺乏对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的把控能力。
(3)中高职教学队伍师资力量薄弱。 A 学院烹饪专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核心教师团队组成是一样的,即同一名教师分别任教于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同一门延续课程。 学院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层次普遍较低,且人数较少。 教师日常教学课时量饱满,缺少外出学习的机会,影响教学效果。
(1)政策层面。 针对我国目前在政策文本方面存在种种问题, 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思路:政府可以依照《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政策法规,监督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办学主体的实施和执行情况;从宏观的制度层面优化和完善已有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政策、法规条例,进一步为中高职衔接在制度层面提供保障,形成较为全面的职业教育体系政策;还可以通过部分倾斜政策,优先试点一部分地区或专业,结合区域内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内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探索。
(2)学校层面。 明确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在中等职业教育。 中职阶段烹饪专业主要培养面向餐饮企业的一线操作岗位,高职阶段烹饪专业主要培养的则是贯穿厨房菜肴制作的全过程。 变化体现在:操作岗位的技术难度和综合度更大;增加了厨政管理和菜品设计等更具有综合创造性的工作。 职业能力诉求体现在菜肴制作过程中要求具有更为全面和综合的专业能力、菜品设计和创新精神,以及具有一定厨政管理意识。
(3)合理组建课程设置的开发设计团队,包含本校专业课教师和教务工作者、合作企业、行业专家和教育学者等共同开发。 完善课程评价内容,增加对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教材、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评价;改变单一评价主体、丰富评价方式,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行动态化、常态化评价管理。
(4)制定教师专业提升激励机制。 鼓励专任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并兑现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利用寒暑假鼓励教师去参加企业和行业培训,并提供一部分费用补贴。 鼓励教师考取行业高级等级证书;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教学能力比赛和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对参赛教师给予资源支持,对获奖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等。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复杂而任重道远,需要国家、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发力。 此研究也仅仅是从课程设置这一个小小的侧面出发,还需要用实践进行进一步检验。 也期待今后能将此研究更进一步展开,拓宽研究视角和思维,为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贡献更多的力量。